象山县农林局二OO五年工作总结和二OO六年工作重点

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全局上下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努力克服冻害、强台风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影响,突出抓好农产品营销,切实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预计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13.42亿元,比上年增5.89%;农民人均收入6386元,同比增4.56%。

   一、2005年工作回顾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22家县级以上农林牧龙头企业加工收购农产品17.1万吨,实现产值9.62亿元,同比增31.12%。

  2、四大农业龙型产业新增种植面积0.33万亩、饲养量42万只,销售产值达到4.74亿,同比增12%。

  3、粮食播种面积23.2万亩,同比增3%,总产量7.3万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23.07万亩,其中设施农业5.88万亩。

  4、畜牧生产稳定增长,生猪饲养量15.74万头,禽类饲养量606万羽,肉类产量1.57万吨,禽蛋产量1.47万吨。

  5、新发展经济林3990亩,水果面积达到19.05万亩,总产量9.36万吨,产值1.78亿元,同比增7.9%。

  6、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11万亩,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42万亩,创建 “市级园林式村庄”5个。

  7、抓好百村培训工程,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绿证等培训工作,全年完成培训人员10329人次。

  8、修订县级地方标准 5个,申报无公害食品基地7个,申报省市名牌产品2个,实施无害化治理面积31.3万亩。

  9、积极抓好动植物疫病监测和预防,免疫家禽禽流感疫苗268.43万只,免疫率达到100%;除治松材线虫病病死木19.6万株;森林火灾受害面积789.5亩,下降58%。

  10、开展专项执法行动7次,立案查处行政违法案件128起,结案127起,无一例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二)主要做法 

  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产业结构调整趋于稳定。我局积极落实粮食扶持政策,共发放市、县两级粮食生产补助款42.85万,复耕荒田2022亩。通过大力实施粮食“双百工程”,推广夏粮冬菜种植模式,扩大耕地复种指数,粮经比调整为50.1∶49.9,农作物播种总面积46.27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5.88万亩。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6.94万亩,同比增长3.5%;水稻总产量6.1万吨,同比减少13.2%。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3.07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2.91万亩,产量22.3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2.2%和13.5%,西兰花、绿甘蓝、芹菜等仍取得了较好收成。牧草全年播种面积3万亩,其中紫花苜蓿0.8万亩,比去年增加2倍。生猪饲养量15.18万头,增2.6%;蛋鸡饲养量100万羽,与去年持平。

  (2)农业产业基地稳固发展。受台灾、冻害等影响,蔬菜瓜果、柑桔、杨梅不同程度减产,但我县加强了主导产业基地扶持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力度,四大龙型产业销售产值达到4.74亿,同比增长12%。其中:柑桔产业新增0.21万亩,面积达9.2万亩,总产量7.8万吨,产值1.3亿元;杨梅产业新增0.12万亩,面积达7.1万亩,总产量1.0万吨,产值1800万;浙东白鹅饲养量增加20万羽,达到220万羽,产值5125万;特种野猪饲养量4.66万头,特种天鹅、绿头野鸭等饲养量112.8万羽,产值达到1.25亿元;外销蔬菜种植面积6.5万亩,产值1.5亿元。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我局积极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开展网上招商合作推介,龙头企业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投入技改资金3178万元,8家企业通过ISO体系认证、6家企业通过HACCP体系认证。2005年度,22家县级以上农林牧龙头企业实现产值9.62亿元,加工销售收入7.8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12%、24.5%,实现利税7068万元,出口创汇3519万美元;加工收购农产品17.1万吨,带动农户8.2万户。南方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本县养殖户2350户,投入200多万元开发鹅肥肝,产值达到2.5亿。义超公司投资450万进行车间扩建,产值比去年翻一番,达到1.5亿,成为我省第二大茶叶出口企业。乔明公司投资800万开发竹制家居产品,成功进入美国路易斯、法国家乐福等跨国公司,外贸出口率达96%以上,产值达到1.1亿。  

  (4)种苗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我局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实施了“浙东白鹅品种选育与种质研究”,涂茨浙东白鹅标准化示范基地已饲养种鹅5000羽;通过推广浙东白鹅人工孵化技术,今年多产苗鹅14万羽,种鹅饲养户增收180多万元;柑桔苗木无病毒基地投入530万元,完成基地筹建工作。今年,引进新品种65个,农林牧种子种苗实现产值2.27亿元,其中林业种苗产值6500万元,浙东白鹅、波尔山羊、特种畜禽种苗产值1.57亿元,优质稻米、象贝等种子种苗产值500万元。

   (5)合作经济组织效益明显。今年新成立蓝丰杨梅、阿存水果、高塘西甜瓜、宏元水产养殖、双联畜牧等5家专业合作社,20家合作社完成企业经济性质变更或重新登记注册。全县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960人,注册资金515万元,经营收入1.6亿元,销售农产品4万吨,实现利润170万元,联系带动农户2.56万户。金元蛋业、东海水产两家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2、加强源头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实施病虫无害化治理。围绕“控害、降残、增效”目标,积极推广以物理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集成技术,全县病虫无害化治理面积达到31.3万亩。并建立非化学防治示范点37个,防治面积1.05万亩。同时,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发布病虫情报27期,指导农户及时科学做好防治工作。

  (2)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对20种主要蔬菜进行5次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共抽取样品603只,蔬菜农残合格率93.3%。我县还建立了65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并建立生产档案,实行县、镇(乡)、基地和村三级管理,在全县逐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同时,开展瘦肉精、粮食、茶叶、柑桔等专项性检测,通过大范围大样本的专项检测活动,及时掌握了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有效提高了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被省农业厅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先进集体。

  (3)做好农产品基地申报和管理。通过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继续做好无公害产品及基地的申报工作,定塘花椰菜、西周竹笋、鹤浦稻米、鹤浦高菜、新桥枇杷、墙头鸭蛋、西周和泗洲头茶叶等7个基地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加强了已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和基地管理,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起生产档案。把标准的内容延伸到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运等各环节,已初步形成以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基础、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标准体系,修订完善象山红柑桔、直播早稻等8个地方标准。新桥红茄、黄避岙茶叶、象山红柑桔等4个重点标准化示范基地已成为我县农业“双增”新亮点。

  3、健全流通网络,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展

  (1)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根据我县鲜活农产品生产、交易和道路交通状况,全县设立14个检疫签证点,并签订检疫责任状,落实专人负责,向社会公布签证地点、签证人员、收费标准等,使之家喻户晓,有效促进了农产品销售流通。自2月份开通以来,我县已有3.3万吨农产品、13.6万株种苗,通过“绿色通道”销往各地,惠及农户6000余户,增收300万元。

  (2)抓好农产品展销工作。今年,组织参展中国食博会、省农博会等展示销活动5次,签订茶叶购销合同153万美元,达成销售意向6000万元。还配合旅游部门,在黄避岙十一佳果园、灵南上马岙开展“杨梅之旅”一日游活动,“旺阳红”冷冻鲜果杨梅进入上海、南京超市,销售额达到50万元。在稳固宏森源公司宁波配送的基础上,帮助其建立象山配送中心,销售额达到700万元。通过浦山香溢上海经营公司,帮助灵南合作社、阳光公司与上海20多家超市建立协作关系,签订供销合同。象山红柑桔走出国门,远销俄罗斯。

  (3)品牌建设又有新进展。我县充分利用山海资源优势,坚持标准化生产,打响农业特色品牌。半岛仙茗、象山天茗和南峰香茗获“中绿杯”名优绿茶评比银奖;白玉湾牌粉红亚都蜜和海山明珠牌金手指葡萄获得省精品水果展示展销会金奖;乌紫杨梅、象山蜜桔、浙东白鹅和特种灰天鹅获省农博会金奖。鸭妹子牌海鸭蛋和永成牌杨梅酒获浙江名牌农产品称号,我县已拥有省名牌农产品6个。

  4、实施生态战略,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1)抓好绿化造林工作。围绕“迹地更新年”活动,全县共完成人工造林1.11万亩,是市下达计划的138.5%,其中迹地更新6075亩、退耕还林1845亩、低产林改造890亩、补植造林1250亩、其他造林1045亩。完成进村道路绿化4.73万米,四旁植树45.64万株;完成中幼林抚育1.58万亩,封山育林1.51万亩;完成城镇扩绿面积13.28万平方米,创建舫前、钱仓、官山、宁波站、灵岙等市级园林式村庄5个,全县达到16个。

   (2)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2005年,我县全面启动国家级、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已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336万元,重点建设面积42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41.6%。并按照“五个一”要求落实重点公益林封禁管护措施,与村签订管护合同396份,落实管护人员196人,设立宣传牌60块。同时,开展了重点公益林效益监测,逐步实现了动态化、信息化和规范化管理。

   (3)循环农业稳步推进。在晓塘双联峙村、新桥畜牧小区和墙头黄世登猪场实施了“猪—沼—作物”生态模式试点,共建成沼气池24只1300立方米,年处理畜禽粪便污水2.8万吨,产沼气8.6万立方。茅洋、新桥生猪养殖畜牧示范小区建设全面启动,晓塘双联峙村畜牧小区建设较快,将建成出栏肉猪1万头的养殖小区。同时,加强畜禽粪便无害化治理,在晓塘、新桥建成畜禽粪便处理厂3家,处理能力达到1.7万吨,全县推广商品有机肥1200吨,应用面积10万亩,占全县耕田面积的40%。

  5、抓好农民培训,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1)开展农技干部“三联”活动。40名农技干部联系26个联系点,为基地、企业、大户提供服务9500次,推广了各类新技术,有效解决了农民实际困难,在防台救灾、病虫防治、防冻害等工作中起到较好作用。如畜牧技术人员设计的微喷降温系统,在晓塘54万羽蛋鸡中推广应用,鸡死亡率明显下降,产蛋率提高10%,增加收益30余万。宏森源嫁接西瓜高产技术、能大公司香葱基地规模化生产、茅洋续春蚕技术都取得明显成效。

  (2)抓好农民培训工程。今年来我局把培训重点向村级转移,使培训内容更贴切生产实际、贴近广大农民。全县共举办农民培训班187期,受训农民10329人次,农技专家讲课145期次,科技下乡13次,咨询农民5000人次,发放资料5万份。“百村培训”活动多数选择在下雨天或晚上进行,组织农技干部深入56个村,举办培训班40期,培训农民1580人次。农事季节,以标准化生产技术为主,重点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同时多次组织农技专家赴鹤浦、高塘、定塘等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 3)启动“百万农民信箱”工程。浙江农民信箱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网上农民网上信息平台,使农民能够借助电脑和手机进行信息交流,免费获得各种信息。自11月中旬在我县启动以来,全县已注册农民信箱用户1266户。同时加强农业信息网的管理更新,共发布各类信息5367条,全年浏览量超过20万人次,有效促进我县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和销售工作。

   6、落实防控措施,健全农业公共安全体系

   (1)抓好抗台救灾工作。今年受到“麦莎”、“卡努”台风袭击,农业生产遭受重创。我局立即启动防台救灾应急预案,成立了救灾指导组,做好分类指导工作,帮助受灾农户恢复生产,向种养大户发放救灾款275万元。台灾过后又暴发了20年来罕见的稻飞虱,我县建立防治日报制度,农技干部蹲点联系科学指导防治,还组织到敌敌畏、毒死蜱等对口农药17.5吨,有效遏制稻飞虱高发态势。

   (2)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今年国内外高致病性禽流感大暴发,10月份我县动物防疫应急预案演习性启动,建立起县、镇(乡)、街道、村三级网络,落实了542名动物疫情测报员。在疫情排摸的基础上,建立免疫追踪卡制度,实施禽流感紧急免疫155.5万羽次,全年累计免疫家禽268.43万羽次,实际免疫密度100%。同时免疫注射牲畜口蹄疫疫苗15.2万头次,猪瘟疫苗21.5万头次,鸡新城疫苗270万羽次,有效控制了动物疫病的发生,保障了畜牧生产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

   (3)抓好养犬专项整治工作。年初,由我局牵头开展了养犬专项整治活动,全县划定3个限养区,各镇乡、街道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组,抓好犬类登记、注册、防疫、上牌以及无主、无证犬只处理、捕杀等工作,并建立整治工作日报制度,有效促进了整治工作的开展。专项整治期间共免疫犬只11044只,捕杀3498只,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4)加强植物疫病防控。全县松材线虫病累计投入除治经费134万元,完成除治面积13.7万亩,砍伐清理松疫木19.6万株,计7375吨,其中烧毁处理4797吨,定点厂安全利用2578吨。按照“属地管理”和“谁所有谁防治”的原则,开展了加拿大一枝黄花除治工作,全县完成除治面积3910亩,占发生总面积的93.2%,并通过市农业局检查验收。同时,加强产地检疫,实施蔬菜瓜果、柑桔果实等调运检疫8235批次,计2.7万吨。

   (5)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加强森林防火知识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放映电影进百村,防火知识进人心”活动,新增防火宣传牌14块,总数达到70块。严格野外火源管理,在去冬今春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公益林建设,全县配备护林巡查员313名,做到巡查范围、职责、报酬和奖惩办法四落实,自

  7、加强法制建设,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我局以源头管理为核心,加强执法检查工作,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健全管理网络,经县编办批准,组建了森林资源管理科、法制管理科、森警与巡查大队,推进林业综合执法。出台了《象山县农林局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见》,修订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等执法制度,积极做好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31项行政许可实施项目逐项提出处理意见,共保留30项,取消1项。便民中心窗口共办理农林行政许可事项8123件,限时办结率100%,被授予文明示范窗口。我局还被评为省农业系统“四五”普法先进单位。二是加强林政管理。按照“关口前移、做好服务”的要求,依法审核审批征占用林地项目39起,收取规费254.85万元,对10起少批多占林地事件责令当事人及时予以纠正。加强林木采伐管理,审核准予林木采伐许可81起,总计林木蓄积,并对林木采伐蓄积在以上的16起采伐作业进行伐中现场检查和作业质量、采伐量检查。同时,对3起山林纠纷进行了协调。三是加强专项整治和日常执法检查。坚持举报受理与主动出击相结合,强化对农业投入品和木材运输监管,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相继开展了“绿剑”系列、收缴非法猎捕野生动物工具、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等专项行动7次,一年来共立案查处农林行政违法案件128起,结案127起,结案率达99 %,至今无一例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同时,森警大队还办理林业刑事案件4起,治安案件2起。农业行政执法大队被评为省农业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合格单位、农业行政执法先进单位。

  8、强化农经管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以农民满意、农村发展为目标,立足“稳定、规范、维权、发展”,切实抓好农经管理。一是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实行按季统一公开制度,进一步深化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工作,从月20日统一公开日情况来看,全县公开村总数493村,占总村数的96.86%,其中收支逐笔公开村490村,占应公开村数的96.27%。二是做好财务审计工作。完成局属8家事业单位年度财务审计工作,审计金额5899万元。开展了三年一轮回常规性审计,完成审计村数143个,审计单位资金总额3.4亿元,提出审计建议意见296条。同时加强村级货币资金管理,已完成448个村银行存款户头清理工作。三是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继续抓好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工作,及时调处农村承包土地纠纷,建立农村土地承包信访月报制度,共处理群众来信、来访60件128人次。四是参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做好业务指导,督促各镇(乡)、街道开展村经济合作社换届选举工作。全县500个村经济合作社已有450个村完成了选举任务,并对1300名村三套班子成员及联村干部进行了财务管理知识培训。五是落实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措施。建立涉农负担案(事件)月报制度,开展了涉农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全面推进村内筹资筹劳公开,并做好农业行政性收费自查自纠,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与此同时,做好农经统计工作。

  9、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我局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建立健全干部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高服务“三农”水平。一是抓好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根据县委部署在全局党员中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决心做心系农民、业务精通、绩效优良和无私奉献的表率。并把保持党员先进性要求,运用到党员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中,进一步健全党员管理长效机制。二是开展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对局属单位和科室进行调整,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理清工作职责,并按照规定程序抓好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改善了中层干部队伍结构。三是抓好“双服务”评议工作。认真剖析“双服务”评议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集中力量从干部管理、法制宣传、执法行为逐条落实整改措施,进一步深化“双服务”民主评议活动,提高机关服务效能。四是加强干部绩效考核。完善出台了岗位目标考核办法,将全年工作分解到线到人,明确相应的分管领导、责任科室、责任人,并将考核结果与年度岗位目标考核奖挂钩。五是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标准和经费包干制度,公务车辆实行停放考勤制度,做到统一张贴标识、定点停放,对各项费用实行公示。与此同时,还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提案议案答复、档案管理等工作。 

  2005年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经营规模小。全县划定畜牧禁养区后,畜牧业用地空间进一步缩小,农业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加上土地流转困难,连片经营难度较大,难以发挥农业生产规模效应。二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设施逐渐老化,自然灾害造成全县一半以上大户出现亏本。我县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出现线断网破现象,尤其是乡镇兽医站属于自收自支性质,防疫力量严重不足。三是保护体系脆弱。森林防火应急反应能力不强,防火装备缺乏,扑救措施不够有力,加上群众防火意识淡薄,森林火灾隐患较大。我县家禽饲养分散、畜禽混养严重,综合防控措施不能到位,禽流感等动物疫病威胁到畜牧业生产。四是产业化水平低。农业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上规模少,加工科技含量偏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小,运行机制不够规范,经营管理水平相对偏低,专业组织优势很难发挥。五是农民培训难度大。缺乏强化和系统培训,加上培训对象年龄较大,文化程度偏低,对新技术、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弱,难以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培训资金也相当紧缺,特别是“绿证”、“新型农民”等培训有一定难度。

  二、2006年工作重点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十一五”规划,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产业、转移农民、加强保护,努力培育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30亿元,比上年增8.3 %;农民人均收入6680 元,比上年增6 %。

  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目标:

  1、粮食种植面积22万亩,总产量8万吨,其中水稻面积16.5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24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6万亩。引进新品种50个,种子种苗产值达到2.2亿元以上。

  2、大力发展龙型产业,柑桔达到9.4万亩,杨梅达到7.2万亩,浙东白鹅饲养量230万羽,外销蔬菜种植面积6.5万亩。

  3、县级以上农林牧龙头企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争取上亿元企业3—4家,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

   4、落实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助面积49 万亩,绿化造林 0.6万亩,其中沿海防护林3000亩,创建市县两级园林式村庄10 个。

  5、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抓好畜禽粪便无害化治理,新建沼气池,病虫无害化治理面积32万亩。

  6、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组建农民合作组织4家,争取1—2家列入省、市示范性合作组织。

  7、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残检测600批次,申报无公害食品、基地12个,创省市名牌产品1—2个。

  8、实施百村培训工程,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绿证等培训工作,全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6000户农户注册使用农民信箱。

  9、抓好动植物疫病监测和预防,牲畜口蹄疫、禽流感免疫率分别达到100%;松材线虫病病死木控制在9万株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8‰以下。

  10、加强农林行政执法工作,立案查处率、结案率、办案正确率均在98%以上,农林行政许可事项按期办结率达100%。

  围绕上述工作目标,2006年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主要工作:

   (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针对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这一情况,应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外资投入为辅助、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资金投入体系,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要充分发挥我县区域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重点抓好柑桔生态栽培园区、乌紫杨梅选育示范和定塘外销蔬菜产业基地建设,争取柑桔面积达到9.4万亩、杨梅达到7.2万亩、外销蔬菜达到6.5万亩。三是推进畜牧小区建设,重点抓好新桥、晓塘、茅洋等镇乡畜牧小区建设和畜禽粪便无害化治理,在全县新建沼气池,促进农业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四是加强基层队伍改革。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同时要完善畜牧兽医体制,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撑机构,组建应急防控机构和队伍,落实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力量。

  (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围绕效益调高、品质调优,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是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实施粮食优质安全工程,抓好高塘、鹤浦、石浦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推广无公害稻米标准化生产技术,全县超级稻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22万亩,总产量8万吨。加快发展节粮型食草动物和特色畜禽,抓好涂茨浙东白鹅良种扩繁核心基地和特种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播种牧草面积4万亩,争取浙东白鹅饲养量达到230万羽。二是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使龙头带动作用得到明显提高,重点培育和扶持能大菜业、华宇食品、永成酒业、南方畜禽、滨港禽蛋、义超茶叶等农业龙头企业,争取上亿元企业达到3—4家,全县农林牧龙头企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三是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鼓励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兴办合作社,明年争取新建合作社4家,1-2家列入省、市示范性合作组织。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制度,农药残留检测600批次,硝酸盐、抗生素等检测100批次,修订3项县级地方标准,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面积32万亩,申报无公害产品和基地12个,争创省市名牌农产品1—2个。五是抓好农产品促销工作。落实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营销体系,大力发展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拓宽我县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继续加强农产品宣传推介,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六是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从优化品种、优化技术、优化品质入手,引进新品种50个,种子种苗产值达到2.2亿元以上。

  (三)加强新型农民培养,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实施好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一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完善县、镇(乡)、街道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充分发挥180名信息员管理积极性,抓好村级信息服务点建设,明年底注册用户达到6000户以上,在70%行政村建成用于联络的电子信箱,使农民能借助电脑和手机短信进行双向交流,获得各类免费信息。二是抓好农民培训。实施“百村培训”工程,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和绿色证书培训,全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并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作,在转岗前组织农民参加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的导向性培训,共同做好农村富余劳动转移就业服务工作。三是实施农技干部“三联”活动。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员安排联系对口的企业、基地和大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四是加强土地流转引导。对口头协议或不规范合同逐步引导到规范的合同管理,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保障双方权益,促进土地流转向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

  (四)健全农林保护体系,确保农林生产安全。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林保护体系,进一步减少农林生产风险,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一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做好“五五”普法启动工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许可行为。积极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落实执法责任,规范执法活动,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二是加大农林执法力度。开展森林公安“固本强基”工程,提高森林公安预防、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能力,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监管转变,抓源头,抓重点,适时组织开展农业“绿剑”系列执法行动,整顿和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加强农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农资市场长效监管机制。三是建立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警监测,做好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林部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重点抓好禽流感、松材线虫病、加拿大一枝黄花、柑桔黄龙病等防控工作,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四是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加强林地征占用、林木采伐加工(经营)运输管理,保障森林资源稳定增长。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进一步搞好调查研究,做好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准备工作。抓好迹地更新和退耕还林工程,落实重点公益林管护措施,全年绿化造林0.6万亩,其中沿海防护林3000亩,落实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49万亩,建设市县两级园林式村庄10个。五是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加强护林巡查员队伍督促检查,落实奖惩制度。组建武警象山县中队森林消防队,健全镇(乡)、街道森林消防队伍,在6个镇(乡)、街道实施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生物防火林带,进一步提高森林火灾的防控能力,全县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8‰以内。六是加强村级财务监督管理。建立完善开支审批、现金存款、民主监督、财务公开等制度,加强对征地补偿费使用分配监管。要进一步规范审计制度和审计行为,建立农村审计重点案例通报制度。同时要加强信访工作,做好土地承包政策、山林纠纷等信访接待,切实化解群众矛盾。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部门良好形象。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学习型机关和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增强科学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力。一是建设学习型机关。努力培养学习型干部,鼓励干部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加强政治和专业知识学习,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农林工作需要。二是创建节约型机关。在全局干部职工中树立节约意识,规范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制度,抓好节电节水工作,逐步建立起办公自动化系统,利用网络制发和处理文件,最大限度地降低办公耗材使用量。三是增强有效服务水平。开展全员调研活动,广泛了解农民需求,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上,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四是加强工作绩效考核。做好公务员法的贯彻落实工作,调整完善考核机制,做到有制度、有落实、有监督,保证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提高管理服务效能。五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继续抓好我局牵头的县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抓好纪检监察和反腐败工作,强化公仆意识,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