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419576068/2010-112604

组配分类

工作进展

成文日期

2010-04-27

发布机构

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土肥归山山还笋

 

“人不欺地皮,地不欺肚皮”。象山西周镇下芭蕉村赖元山7亩掏笋山实施精细化管理,去年初夏向竹山“喂”了3吨太阳能生态站垃圾有机土肥,今春竹笋齐发,共掏毛笋10200余斤,平均亩产1500余斤,是常年产量的5倍多,创西周竹乡历史新高。

下芭蕉海拔260米,四周蓬蓬勃勃,层层叠叠的茫茫竹海包围着这个高山小村,村中奔腾不歇的一条小溪连着村南村北300余户人家。以往,村民生活垃圾大都抛向村中山溪内,尤其是春笋出土季节,家家上山挖笋不止,从鲜食到晒干,每家都得耗笋三四千斤。大量的笋壳垃圾把清澈美丽的小溪糟蹋成天然垃圾坑,久之,溪水变黑发臭,无法饮用也不能洗涤,连溪潭内的小鱼也糟灭顶之灾,这滩污水日夜源源流入下游平潭水库。

2008年10月,下芭蕉村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投入3.5万元,根据农家堆肥发酵原理,在村外率先建造了一所封闭式的太阳能垃圾生态处理站,由村保洁员赖松才每日向各户收集袋装生活垃圾,经分类,把大量笋壳、菜叶等可腐垃圾倒入垃圾仓,利用菌种在太阳能作用下发酵分解,达到垃圾减量化。从此,村民不再向溪坑内乱抛垃圾,营造了村道整洁、溪水清澈、空气清新的良好生态环境,去年5月份,经半年多腐蚀的生活垃圾分解成颗粒有机肥料,出仓后土肥还山肥竹,实现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生态化。

村民赖元山当时用2条毛驴鸵运3天太阳能生态站所化解的土肥约3吨,均匀“喂”给村后7亩经全面开垦的竹山上,并辅施适量速效化肥,竹山“进补”后,土质疏松透气,蚯蚓旺发蠕动,竹叶翠绿,生机焕发,竹鞭粗长,去冬喜收230斤优质冬笋,待到今年清明前后,春笋纷纷冒尖破土,错落有致,笋比竹多,赖元山获得了从未有过的高产精细!有了赖元山的“土肥喂山山还笋”的样板,该村今年5月份太阳能垃圾生态处理站的第二次出仓有机土肥已被村民们预订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