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〇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

  上半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2.82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种植业2.50亿元,与去年持平,林特业1.86亿元,增长30.1%,畜牧业3.36亿元,增长8.0%,渔业15.1亿元,增长16.6%,(农经口径)农渔民人均收入4805元,增长9.3%。

  一、上半年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上半年,我县农业虽然遭受倒春寒、连阴雨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但通过积极应对,主动出击,尽全力降低损失,取得一定成效,有力保障了全县农业平稳发展。

  (一)种植业喜忧参半。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30.4万亩,同比减少0.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8.7万亩,减少0.3万亩,经作11.7万亩,减少0.2万亩。春粮减产减收,面积2.59万亩,减少9.8%,总产量0.34万吨,减少42.4%。其中大麦0.15万亩,减少77.6%,总产量345吨,减少81.6%,售价略有上升;小麦0.61万亩,增长103%,总产量1220吨,增长60%,因质量关系价格较低。经作减产增收,大宗蔬菜和特色蔬菜售价分别增长10%和50%。蔬菜面积6.5万亩,减少0.2万亩,其中甘蓝类外销蔬菜1.6万亩,平均亩产2000公斤,减少9%,亩产值2400元,增长9%;棚栽蔬菜0.9万亩,减产增收。草莓0.24万亩,亩产值1.44万元,增长50%。果蔗0.7万亩,亩产值5700元,保持去年水平。西瓜1.7万亩,减少0.1万亩,产量、价格均低于去年。

  (二)林特业形势较好。新发展水果3256亩,同比增长74%,其中柑橘599亩,杨梅724亩,枇杷668亩,葡萄421亩,桃496亩,全县水果总面积达22.2万亩,增长1.49%。枇杷产量3300吨,增长10%,销售额近2608万元,增长20.1%。柑橘销售量3.8万吨,占去年全县柑橘总产量的40%,销售价格比上年同期翻两翻以上,销售额达6400余万元。杨梅总产量达1.4万吨,增长40%,销售额5797万元,增长21.6%,新建杨梅加工企业1家,销售较为顺利。春茶总产量820吨,与去年持平,总产值1400万元,增长10%;名优茶产量50吨,减少9%,产值800万元,增长3%。花木销售受上海世博会带动,产值达600万,增长13%。受“大小年”影响,竹笋产量4598吨,减少10%,产值1287万元,减少15%。

  (三)畜牧业稳中有升。全县肉类总产量1.29万吨(不含特种野猪和特种天鹅),增长6.9%,禽蛋总产量0.66万吨,增长8.4%。生猪饲养量15.3万头,增长14.7%,存栏9.1万头,增长19.2%,出栏6.2万头,增长8.6%,由于饲养量达最高峰,生产成本处于高位,销售价格低迷,生猪产销进入调整期。家禽饲养量383.3万羽,增长6.0%,存栏150.5万羽,增长6.3%,出栏232.8万羽,增长5.8%。其中,蛋鸡存栏71.6万羽,增长0.7%;浙东白鹅饲养量171.4万羽,增长7.7%,存栏35.5万羽、出栏135.9万羽,分别增长13.9%、6.2%,雏鹅平均价格18元/羽,增长63.6%。因畜牧业结构调整,除肉牛存栏量增加外,獭兔饲养量与去年持平,山羊、毛兔饲养量大幅减少。特色畜禽生产效益明显,特种野猪供不应求,饲养量2.4万头,增长4.3%;特种天鹅饲养量80万羽,与去年持平;绿头野鸭、珍珠鸡、山鸡和火鸡等保持稳定发展。蜜蜂存栏8900箱,增长4.7%。

  (四)企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全县76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33.6亿元,增长20.47%;销售收入31.8亿元,增长20.26%;利润1.08亿元, 增长11.31%;出口创汇1.38亿美元,增长5.55%,其中水产城、飞日水产、义超茶叶、南方水产、南方养殖、大宇食品、华毅水产等7家产值上亿,产值分别达12.3、2.0、1.69、1.57、1.45、1.35、1.05亿元。经销、收购、加工本地农产品42.02万吨,增长19.48%,带动农户近13.4万户。合作社发展势头仍十分迅猛,上半年全县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4家,总数到259家,同比增长60.9% 。其中规范社58个,增长31.8%,实现销售收入2.17亿元,增长16.7%,带动农户数2.87万户。

  二、上半年主要工作措施

  上半年,我局以“稳粮经、强产业、重创新、送服务、促增收”为工作思路,以“百名农技干部四联”活动为载体,着力抓好“十大实事工程”和“六项安全”两条主线,在抓好政策落实、推动产业升级、完善保护体系、推进信息化建设、优化队伍建设上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有以下六方面措施。

  (一)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1、全力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推进土地流转,成立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建立18个镇乡(街道)纠纷调解委员会,明确228个村纠纷调解员;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8518亩,新规范流转合同7418亩,分别完成县府下达任务的85.18%、61.8%。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设小麦、杂交水稻制种、竹林3个险种,累计14个。上半年保险总额3.5亿元,增长135.9%,保费收入462万元,增长49.1%,其中农户自缴保费78.97万元,增长79.9%,水稻参保面积13.78万亩,参保率达97%。启动市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帮助茅洋乡南充村郑康国向县信用联社成功贷款60万元,为全县首笔林权抵押贷款。推进速衰橘园改造,完成改造面积 2700亩,占市下达任务的85%。下拨粮食补贴资金,发放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等资金1047万元,受益农民8.3万人次。加大荒田复耕力度,县财政继续安排20万元奖励经费,15个乡镇配套出台补助政策,截止6月底,全县累计复耕荒田3076亩,完成68.1%。

  2、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及时完成工程勘查与设计,核定29个功能区共4.93万亩建设任务,其中省市级功能区12个3.12万亩、县级17个1.81万亩,明确基础建设总投资1705.4万元,目前已完成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总工程量的50%。地力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共落实7个试点乡镇10个片畈,翻耕冬闲田3400亩、种植绿肥3000亩,示范推广使用有机肥6000吨,应用面积9万亩次。

  3、正式启动林区道路建设。成立象山县林区道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对各镇乡(街道)2010年度林区道路建设计划进行了统计,西周、泗洲头、墙头等10个乡镇计划建设林道153.7公里。下发《关于加快毛竹产区道路建设的通知》,明确竹产区道路建设的办理程序、建设标准及资金补助。据统计,目前共有西周西岙郑、儒雅洋、蒙顶山和泗洲头上峙后、何婆岭、横埕等6个村计划建设道路6条约长19公里。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推广,“超级稻直播机插栽培示范推广”、“象山县无病毒柑橘容器苗繁育及应用示范”2个科技项目成功列入2010年度国家星火计划;经县农技推广基金会评审,“优质稻米品种示范推广”等24个项目被列入2010年实验示范资助项目。推进市级产业基地建设,新列入定塘大棚葡萄、鹤浦优质枇杷、东陈蟹贝育肥净化3个,全县累计15个,其中种植业1个,畜牧业3个,林特业5个,水产业6个,基本涵盖我县“7+1”农业龙型产业。实施种子种苗工程,落实稻麦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豌豆、草莓、果蔗和茭白等果蔬种苗繁育基地500亩;孵化浙东白鹅苗鹅132.5万羽、朗德鹅苗鹅5.2万羽;无病毒苗木繁育工作全额完成,第一期20万株苗木已出圃,第二期35万株苗木已完成嫁接,繁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推进农业品牌创建。打造象山白鹅品牌,成功举办浙江农业吉尼斯浙东白鹅擂台赛暨第二届象山白鹅节,完成申报象山白鹅地理标志,正在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制订《浙东白鹅》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委已受理。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组织23家企业参加第五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天池翠、五狮野茗分获第五届“中绿杯”茶叶评比金、银奖;素子园食品成功举办产品推介会;能大食品与珠海康源食品、宁波升旺机械与腾达国际(香港)集团分别签约“出品蔬菜两期开发”和“果胶等精深加工技术及产品开发”2个项目,总投资1.1亿元;同时,向市级主管部门申报了“象山县生态旅游”、“柑橘浓缩果汁深加工”、“竹制品开发加工”等3个农业招商项目。

  3、推进农业技术培训。全面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举办各类培训71期共3360人次,完成计划任务的52.2%,其中县级培训7期共410人次,乡镇级培训52期共2321人次,村级培训12期共629人次。精心组织职业技术培训,举办柑桔、杨梅、农产品经纪人3期技能培训共236人。认真抓好农技咨询服务工作,结合送法下乡、放心农资下乡、科技下乡,组织“三下乡”活动5次,咨询农民1950人次,发放资料100余种共计2.5万份。

  (三)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全面完成春季绿化造林。上半年全县共完成山地人工造林5343亩,完成县计划任务的148%,按工程项目分,分别完成沿海防护林岩质基干林带1058亩,泥质基干林带57亩,生态公益林改造324亩,珍贵树种造林400亩,植被恢复1354亩,迹地更新、低效林改造等一般造林1964亩。建成生物防火林带21公里,公路绿化18.2公里,进村道路绿化36.8 公里,河道绿化17.5公里,均完成市县下达任务。

  2、不断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下达2010年度木材生产计划,采伐量为21980立方米,毛竹采伐计划为201.52万株;完成43.1万亩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数据库更新,并上报省厅;规范生态公益林调整,调整面积546亩。健全森林防火体系,实行县、镇乡(街道)、村三级森林消防网络化管理,每个山头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用于监管巡查员的GPS定位系统已申报采购;去年11月1日至今,全县共发生森林火灾1起、火警1起、火情9起,总过火面积256亩,受灾面积43.5亩,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4。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做好墙头西沪港区域候鸟监控工作,开展第29个“爱鸟周”宣传活动,制作宣传横幅3条,图版15块,发放宣传太阳帽1200顶,资料500份。开展保护林地资源专项整治行动,立案查处林业行政案件21起,结案19起,共收缴罚款12.8万元。开展“禁种铲毒”专项行动,铲除罂粟607株。行政许可窗口受理审核、审批项目14项共3282件,办结率100%;办理征收、占用林地项目5宗37.68公顷,临时使用林地3宗3.02公顷,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318.5万元。

  3、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循环农业项目建设,编制完成《象山县环大塘港十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并通过市发改委通过评审,预计总投资达1.55亿元;《高塘岛乡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扩建项目》等3个生猪国债项目全面建成,《晓塘乡生态牧区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已基本建成。加快“三沼”综合利用,新建沼气池19座,总容积1900立方米,全县累计建池278座,总容积22850立方米;新增沼气利用户59户,累计1159户;新增沼液、沼渣利用户263户,累计913户。加快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在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立体农业等农作制度上求创新、突破、提升;高塘岛乡采用“猪-沼-瓜果(稻)”、“猪-沼-鱼塘”等循环模式,“三沼”无害化处理和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其种植的沼肥西瓜因其品质好、口味佳,售价比同类产品高出15%。

  (四)健全动植物防控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1、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免疫家禽禽流感188.5万羽次,生猪口蹄疫19.2万头次,猪瘟16.8万头次,发放二维码标识5.7万套,定点屠宰检疫生猪6.0万头,禽类9.2万羽,产地检疫生猪5.6万头,家禽156.7万羽,生猪屠宰和检疫率达到100%;实验室监测样本1189份,禽流感合格率鸡93.58%、鸭100%、鹅98.1%,鸡新城疫合格率91%,猪口蹄疫合格率81.7%,猪瘟合格率83%,均达省局要求。开展农村春季灭鼠,投放毒饵46 .5吨,完成农田灭鼠25.1万亩,室内灭鼠13.8万户,灭鼠覆盖率95%以上。实施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17万亩、农药减量工程7.2万亩,综合防治工程3.4万亩、精准施药工程2万亩;制作病虫可视化预报节目9期,发布病虫情报8期2000份,发送短信3200条,发放防治资料3700份,向农业部和省、市植保站上报病虫旬报和候报89期;一支黄花共组织除治专业队22个共119人,防治面积7790亩;对梨枯梢病、葡萄根瘤蚜、红火蚁等疫情开展普查,共普查梨园3336亩、菜园1600亩,未发现疫情;松材线虫病除治面积3.11万亩,清理松疫木2.48万株共1127吨,实现面积、株数双下降目标。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助世博、保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行动,通过强化培训、严格把关、严加监管,切实加强“三品”监管工作。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抽检蔬菜样品185个,农残总体合格率98.9%,未检出禁用农药;抽取本地草莓、枇杷、杨梅样品各10个,合格率100%。加快“三品一标”认证,组织申报2010年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认证的产地15个、产品17个,截止目前,全县共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9个,无公害畜牧业产地15个,获得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农产品83个;组织申报绿色食品5个,产品6个,中绿华夏有机食品产品1个,已批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3个。继续抓好实验室项目建设,投资概算401.37万元,已完成390万元,准备接受审计、验收。

  3、加强农业生产安全执法。开展“绿剑”系列执法行动,出动执法人员288人次,抽检样品75批次,查获假劣农资6280公斤,立案查处5起。受理农业生产事故和纠纷18 起,成功调解18起,农民获赔(补)偿金额2.1万元。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突出种子质量监管与市场调度,切实抓好种子管理,累计调运储备水稻种子23.25万公斤,其中早稻种子6.75万公斤、超级稻良种3.0万公斤,基本满足全县用种需求。

  (五)加快法制和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三资”管理。

  1、推进农业法制管理。抓好普法宣传,3月25日,局长董传铭等做客“阳光热线”,就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农村土地流转、当前种子供应形式、农药使用和农资打假等情况做了详细解答;积极组织送农林科技、送农林法制、送放心农资下乡“三送”活动,分发宣传资料2400余份,各级农业网站上发布执法信息30多篇。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活动,做好台账资料整理,编印资料汇编6册10套共60卷,并报送县普法办和市主管部门。抓好行政处罚审核,审核案件29件。抓好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先后被县政府和省农业厅评定为县级和省级依法行政示范单位。

  2、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启动实施全县农民信箱注册用户属性数据库规范建设工作,对全县18个乡镇(街道)、490个行政村开展了规范化建设,全面调查核实注册用户信息总数21700人,其中调查收集农业六大主体信息用户3237 人;调查登记并更新录入农技人员信息用户341人。委托省农科院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专题举办乡镇信息员高级研修班,组织30位乡镇及重点村信息员到杭培训,有效促进信息员队伍建设。

  3、推进农村三资管理。搞好硬件建设,投入30万元建成以农村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县、镇(乡、街道)会计服务所联网的“三资管理”监管网络系统。搞好软件建设,邀请财政局、审计局、市农业局有关专家,对全县村级出纳、文书进行财政支农政策、财务审计实务、农经管理等知识培训,共举办7期共700人次。推进财务公开,1月20日、4月20日财务公开率均达99.02%,其中494个村规范公开,505个村财务收支逐笔公开,分别占总村数的97.05%和99.21%。推进“百村审计”工作,累计完成48个村的财务审计任务,审计金额2.9亿元,收回各类应收款项8.2万元,挽回直接损失0.5万元。

  (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营造廉政勤政氛围。

  1、开展“学习陈淑芳,争做一流农技干部”活动。结合我局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相关要求,实现“治理庸碌无为,提高办事效率;治理作风懒散,提升机关形象”的工作目标,制定《关于开展向陈淑芳同志学习的通知》(象农林党委〔2010〕8号),号召全局干部职工学习先进。并组织专题学习会,邀请陈淑芳同志作了题为“奉献中收获快乐”的典型发言,为全局干部职工,特别是一线农技干部创造学习机会。

  2、开展“八个支部联村企结对共建”活动。局党委班子专程到定塘镇沙地村、漕港村、墙头镇墙头村和天韵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前期走访调研,结合结对村企实际,出台《关于开展八个支部联村企结对共建活动的通知》(象农林党委〔2010〕6号),安排局属8个支部以“一对多”、“多对一”形式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七一前夕,组织墙头村全村党员和村委代表90余人考察到定塘镇沙地村进行考察,增进结对村之间的互动交流;局属各支部共慰问老党员、困难党员群众30户,送上慰问金16500元。

  3、开展廉政教育活动。年初,组织中层正职以上干部及家属召开干部家属廉政座谈会,邀请县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陈金裕举办党风廉政与反腐败警示教育讲座;清明节组织全局党员干部祭扫革命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五四”青年节组织青年干部参观旭文海藻开发有限公司和象山港大桥建设工地;七一期间,召?政风险防控和机关作风民主评议推进工作,努力营造勤政廉洁的农林氛围。

  与此同时,还抓好区划、档案、信访、扶贫、建议和提案的答复等工作。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上半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灾害性天气制约产业,上半年受倒春寒、连阴雨等不良天气影响,早稻播种季节推迟、有效穗数不足,呈减产欠收趋势,畜牧、林特生产均有不同程度受损;二是生产成本依然居高,虽然农资价格有一定程度的回落,但人工、田租等仍不同程度上涨,导致农民收益减少;三是动植物疫情依然严峻,国内外疫情不清、防控经费不足、防控机制有待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依然面临较大风险;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增大,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生产检测和市场监管不配套,且大多数企业和基地对原料、产品等检测意识不强,生产操作、安全间隔期控制等环节尚未达标;五是农技推广体系有待加强,有代表性的农业前沿技术与拳头产品不多,首席专家、土专家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和包装尚欠火候。

  四、下半年工作安排

  围绕上级部门年初对我局考核目标,对接大桥三年行动计划,依托“十大农林实事工程”、“农林六项安全”等工作载体,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全面推动农林牧各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1、继续稳定农业生产,强化基础保障。推进粮经生产,全面完成29个粮食生产功能区4.93万亩建设任务,努力实现示范方内“双千工程”目标;确保粮食面积23万亩、总产8.2万吨,水稻17万亩,其中超级稻6.2万亩。保证全县经济作物面积18.0万亩,其中设施栽培6.5万亩,外销蔬菜5.5万亩。加快林特生产,改造衰老橘园3000亩,繁育无病毒柑橘苗木35万株,培育乌紫杨梅苗木1.5万株,确保水果总产量达15万吨。稳定畜牧生产,确保浙东白鹅年饲养量在250万羽以上,全年外供种苗350万羽以上。生猪存栏量稳定在23万头,猪肉自给率在90%以上,蛋鸡饲养数保持在80万只。

  2、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强化监督管理。抓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09年度3个市级产业基地项目的建设进度,争取在2010年底按计划完成建设验收任务,重点抓好2010年度3个市级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管理,组织实施“一厂一策”政策,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用足技改贴息政策,引导研发新产品,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完善订单机制;重点培育市级以上示范社,通过规范整合,提升合作社档次。抓好农产品展示展销,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大户参加国家、省、市各类展销会和博览会,进一步扩大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

  3、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强化防控体系。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对国家、省、县级46.5万亩生态公益林全面实施专业管护,做好全县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完成生态公益林信息系统建设并试运行,进一步规范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完善动物卫生安全预警体系和植物病虫害预警体系,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生态防控,做好“养鳖治螺”示范工作,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制度建设,加大柑橘黄龙病、加拿大一枝黄花等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加强对“三品”基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农业合作社、规模场(户)的日常监管,做好大宗农产品专项检测,充分发挥18个监测站和60个监测点作用,有序开展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工作,实现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

  4、逐步扩大执法效应,强化依法行政。继续开展“绿剑”护农、畜产品质量、林地使用、林木采伐等相关执法行动,强化林木采伐和木材流通管理,严厉打击乱占滥用林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行为。继续开展小农资整治工作,完善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开展“小农资店”质量安全整治,小农资店经营人员业务培训250人次以上,达标率95%以上。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规范许可行为,明确工作规范,认真审核审批,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精简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能,按时办结率达到100%,群众满意率达95%;政府重点投资项目报批完成率100%。

  5、扎实推进农经管理,强化科教兴农。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镇乡(街道)及村流转中介组织的作用,妥善处理纠纷,维护流转稳定。全面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确保能繁母猪参保率100%,平均参保率达60%;做好查勘、定损、理赔三个环节,健全农业保险的运行机制。规范村级财务监管,全面完成170个村审计任务,村级财务公开率达95%以上,创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乡镇1个;深化村级财务公开,严格落实上级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深化减轻农民负担责任制考核,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建立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农民培训,注重重点产业及重点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做好农民培训指导、督促工作,全年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000名,职业技能培训500名。

  6、全面提高干部素质,强化作风建设。继续深化作风建设,加强理论学习,强化责任落实和制度约束,试行临聘人员管理办法,筑牢单位廉政建设网,严格执行局“六大禁令”,努力营造风正气顺、勤政廉洁的工作氛围,推进党、工、团、妇等各线工作更上层楼。继续加强青年干部培养,完善青年干部培养方案,建立成长记录档案;开辟“青年干部讲堂”,开展论文、调研文章、新闻信息写作交流;推行“上挂下联”制度,提升青年干部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农服务质量,以“百名农技干部联乡镇、联企业、联基地、联大户”、“八个支部联村企结对共建”和“政企联动、解困突围——走进农业龙头企业”等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难题破解、科技下乡、技术培训、政策解读等服务工作;认真总结推广身边典型,倡导“心系三农、为农谋利”的服务之风,营造全局干部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继续加强干部考核督查机制,进一步完善局绩效量化考核制度,奖勤罚懒,对重大工作一律实行纪检介入、追踪督查、检查评定等方法措施,确保2010年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