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

  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大业态”、“四项提升”、“五个突破”、“六大保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7.98亿元(产业局口径),同比增长22.6%,其中种植业2.60亿元,增长4.0%,林特业2.34亿元,增长25.5%,畜牧业3.51亿元,增长4.5%,渔业19.53亿元,增长29.0%,农渔民人均收入5230元(农经口径),增长8.8%。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一)经济形势分析

  1、畜牧业生产整体稳定。上半年全县肉类总产量1.33万吨(不包括特种野猪和特种天鹅产量),同比增长3.55%;禽蛋总产量7485吨,增长12.78%。生猪饲养量16.08万头,增长5.03%。其中存栏9.5万头,增长4.17%,出栏6.58万头,增长6.30%;母猪0.99万头,增长7.61%。生猪价格在从年初的14.8元/公斤升至目前的18.8元/公斤,迎来新的涨价周期。家禽饲养量377.05万羽,同比减少1.63%。其中象山白鹅饲养量174.7万羽,增长1.93%,产值达4450万元,增长2.65%。肉牛、毛兔、獭兔等因畜牧业结构调整,饲养量持续减少。

2、林特业发展形势喜人。新发展水果7000亩,总面积达23万亩。其中枇杷新发展面积近2200亩、桃1900亩,同比分别增长220%、185%。蓝莓、樱桃、猕猴桃等特色小水果新发展面积600余亩,增长近1倍。柑橘销售形势大好,销售量3.1万吨,产值1.21亿元。枇杷投产面积达1.3万亩,产量约4000吨,增长28.6%,产值3700万元,增长35%。虽然产量提升迅速,销售仍较为顺畅,特别是白沙枇杷供不应求。春茶总产量800吨,减少2.5%,总产值1650万元,增长18%。名优茶55吨,产值920万元,分别增长10%和15%。花木价格上扬明显,销售总额达2400万元,是去年的4倍。受春季少雨影响,竹笋产量4133吨,减少23%,总产值1603万元,增长5%。

3、种植业生产喜忧参半。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30.1万亩,比上年减少0.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8.5万亩,经作11.6万亩。春粮、油菜生产喜获丰收,其中大麦总产450吨,增长30.4%;小麦总产2339吨,增长91.7%;蚕豌豆总产2228吨,增长21.8%;油菜总产1368吨,增长30.8%。全县完成水稻播种面积15.25万亩,完成计划面积16.0万亩的95.3%,其中早稻播种面积1.75万亩,超级稻10.55万亩。全县蔬菜播种面积6.5万亩,与去年持平。外销蔬菜保量稳产,面积5.5万亩,总产12.1万吨,增长4.8%。销售价格呈现下降趋势,绿甘蓝产地平均批发价0.5元/公斤,同比减少0.2元/公斤;紫甘蓝由春节时的1.8元/公斤跌到0.9元/公斤,降幅达50.0%。瓜果生产依然保持良好势头。果蔗种植面积0.75万亩,亩产值10020元。草莓0.24万亩,平均亩产1200公斤,产地批发价16元/公斤,涨幅达33.3%。受早春低温、干旱天气及江苏“西瓜爆炸”等影响,全县1.7万亩西瓜减产减收,上市价格和当前产地批发价,分别比去年下跌20.0%和33.3%。

4、企业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继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扶持力度,新申报市级龙头企业6家、县级13家,并对1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计划2年内总投资1.75亿元,其中今年8951万元。同时,积极帮助企业发展订单农业,1-6月份订单面积达7.75万亩,订单收购农产品11.34万吨,分别增长20.1%和28.8%。据统计,全县81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36.4亿元、销售收入35.1亿元、利润13093万元、创汇16182万美元,分别增长4.60%、7.34%、13.13%和16.07%。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制定《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指导宝兴果蔬、对对红枇杷、西边塘四季果园等合作社开展市级示范社创建,完成6家市级示范合作社年度监测。同时,帮助合作社引进大学毕业生7名,累计13名。成功申报2011年度市级项目6项,申请市级补助额179.2万元,分别占全市立项数的28.6%和补助额的37.3%。截至6月底,全县新成立合作社49家,累计351家,实现经营收入3.24亿元,代销农产品6.61万吨,纯收益733万元,分别增长18.25%、13.97%和9.57%。

(二)主要工作措施

1、抓政策落实,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加快土(林)地流转。县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40万元用于土地和林地流转。全县1-6月份新增土地流转面积0.80万亩,新规范流转合同0.72万亩,分别占全年任务的80%、72%,其中5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8.94万亩,比年初提高7%。二是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基本完成种植业类投保工作,保险总额2.622亿元,总保费424.28万元,其中水稻13.44万亩(参保率96.5%)、大棚6860亩、露地蔬菜680亩、毛竹4.08万亩,杂交水稻制种61亩,果树3160株,公益林49万亩。三是落实各项补助资金。累计发放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等资金111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9万元,受益农民8.3万人次;落实生态公益林县级财政配套资金280万元;发放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补助资金4.85万元,共有6个项目6名大专业上毕业生获得政策扶持;完成速衰橘园改造面积 2700亩,占市任务的85%,市、县财政每亩补助600元。

2、抓基础提升,增强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县级以上)共安排各项扶农资金4500万元,比上年增加500万元。其中早稻补助力度为历年之最,县财政对大户予以70元/亩的奖励,乡镇财政平均补贴达118元/亩。二是实施高产竞赛活动。落实春粮示范方8个共1300亩,市级粮食“双千”示范方8个共2870亩,其中小麦示范方6个共2230亩,平均亩产350公斤以上。三是加强有机配方肥推广施用。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23万亩,安排3414试验7个,肥料利用率试验10个,分析化验土样387个共1935项次。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1750吨,完成计划数量的41.7%,应用面积0.98万亩,完成计划面积的40.8%。四是实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新增黄避岙、大徐等9个乡镇共8109亩标准农田,累计发放秸秆腐熟剂6吨(施用面积3000亩),有机配方肥343吨。建立全县耕地地力评价系统,完成111个地力评价样点、327个标准农田样点和990个测土配方施肥样点的土壤养分分布图。五是开展林区道路建设。完成西周镇倪家、官山、柴溪、横山等12个村林区道路立项审批工作,共建设林道11.7公里。加强林区道路审批监督,现场踏勘林区道路12条。

3、抓产业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一是推进“两区”建设。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落实功能区建设经费1136万元,核定17个功能区共2.24万亩建设任务,其中省市级8个共1.40万亩、县级9个共0.84万亩;实施市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化建设2个共0.4万亩。目前已完成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总工程量的70%以上,并已下拨第一批补助经费258万元。启动农业综合园区建设,共有7个项目列入市现代园区建设,均属于“象山县大塘港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其中示范区项目2个,精品园项目5个。项目计划总投资7068.78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补助资金2170万元,县级950万元。目前7个园区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其中《象山县狮子山灌区南美白对虾综合生态示范区》、《象山县新桥优质枇杷精品园》2个项目建设进度已达50%以上。二是抓好产业基地建设。蛋鸡、茶叶、东陈梭子蟹和紫菜4个产业基地项目顺利通过市级验收。鹤浦梭子蟹和枇杷2个项目已通过县级初验收。茅洋生猪项目已完成80%,预计在8月底可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三是加快农业招商引资。注册成立“宁波伟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西周建设全天候种苗引擎基地。公司由上海伟佳公司和西周农业服务总公司合作组建,注册资金2000万元,已开始运作。引入上海温强公司在东陈实验农场建立全县首个标准化配肥站,采用腐植酸有机液肥(蚯蚓液肥)为母肥,通过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等五大环节,实现肥水一体化技术服务,直接服务面积1500-2000亩。拟引进中国供销集团在县工业园区建造农业产品物流基地,正在洽谈。由台湾客商承建的“台湾生态农业休闲园”正在规划中。

4、抓科技兴农,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一是推广“千斤粮万元田”等高效种养模式。推广“大棚草莓+直播早稻”、“大棚茄果+单季晚稻”、“大棚菜心-茄果类(瓜类)+速生叶菜”等?计划面积2000亩的80%,其??报各类农科教项目4个,其中《超级稻机插栽培百亩方单产750公斤》和《象山白鹅熟制品(香腊鹅)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已通过结题验收。4个市级科技园区项目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其中《特种灰天鹅优质种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已通过县级验收。“超级稻百亩方高产创建与示范”等18个项目列入2011年县农技推广基金会实验示范资助项目。晓塘乡获得2011年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乡镇。三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共举办培训班62期,培训农民3165人。其中实用技术培训47期共2350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8期共450人(含农业实用技术带头人75人),职业技术和阳光工程培训班7期共365人。组织和参与科技下乡活动4次,下乡科技人员55人,咨询农民3500人,发放资料2.5万份。四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开展省级万村联网示范网站创建,共推荐晓塘西边塘、石浦东门渔村等6个村申报省级示范网站。目前全县拥有村级自助网站47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6%。农民信箱“每日一助” 发布信息71次,发送对象55万余人次。同时,做好象山农业信息网更新和维护工作,共发布各类信息5037条。

5、抓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知名度。一是打造名标品牌。《浙东白鹅》国家标准制订完成,象山白鹅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保护产品申报成功;由象山红柑橘合作社申报的象山红柑橘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顺利通过评审,并己公示,等待批复。申报省名牌农产品2个,复评1个;申报市名牌农产品4个;协助质量技术监督局申报省名牌产品6个。二是做好“三品”认证。全县累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86个共27.59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8个生产能力22万吨,绿色食品33个生产能力1.87万吨,有机食品28个共8100亩。5月份,大邦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杨梅被正式批准为中绿华夏有机食品产品,系我县首个农业系统认证的有机食品。三是组织展示展销。分别组织22家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加海鲜节暨年货展销会;三联花卉参加省第二届鲜切花展示展销会,获银奖;天韵食品、素子园食品参加日本国际食品与饲料展;能大食品参加美国食品科技展销会。在宁波市首届明州仙茗评奖活动中,天池翠茶叶分别获得金、银奖。四是实施种子种苗工程。落实稻麦、豌豆、草莓等繁育基地1500余亩,完成小麦良种收储6.0万公斤。象山白鹅种鹅存栏14万羽,增长3.7%,郎德鹅种群扩至7000羽,增长40%,孵化苗鹅5.8万羽。新繁育柑橘无病毒苗木10万株,累计60万株,繁育乌紫杨梅苗木1.2万株。

6、抓生态建设,保障农业健康发展。一是实施绿化造林工程。全县共完成山地人工造林8824亩,其中国债项目1080亩,珍贵树种360亩,岩质基干林带313亩,公益林246亩,低丘缓坡低效林改造5101亩,植被恢复、迹地更新等其他造林1724亩。平原区人工造林4825亩,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30%。试点启动森林生态公园(2000平方米以上)建设、围村林建设项目。营造大塘港生态绿带2公里。推进森林村庄创建,完成30个市级森林村庄的申报工作,并初步确定20个县级森林村庄名单。二是做好森林资源管理。在西周新增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2万亩,累计达51.1万亩。确定大徐山角地等6个试点村为首批生态公益林创建示范村,预拨补助资金20万元。推进林权信息化建设,完成林权外业勘界和50%的内业地图勾绘。三是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完成全县畜禽养殖规划和“7+1”农业龙型产业发展规划调整。基本完成茅洋畜牧小区一期、泗洲头(塘岸)畜牧小区工程建设,初步落实用于中心城区猪场搬迁的黄避岙、贤庠畜牧小区选址。开始实施5个试点村生活污水治理分散式治理工程和36家100头以上规模猪场“811”治理工程。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太阳能生态处理站31个,在建28个;累计建设沼气池362座、总容积3.12万立方米,发展沼气用户1244户;累计推广“猪—沼—果蔬(牧草)”、“猪—沼—鱼虾”、“虾—草—鹅”等生态养殖模式面积1.5万亩。四是强化森林防火。去冬今春,全县共发生森林火灾3起、火情9起,总过火面积483亩,受灾面积255亩,森林火灾受害率0.23‰。实施“引水上山工程”,目前已完成松兰山风景旅游区、石浦大金山等8处现场踏勘和定点选址。五是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环大塘港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区被省农业厅列入第一批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名单。创建区域涉及定塘、新桥和晓塘3个乡镇共3万亩耕地。区内连片柑橘面积0.8万亩,蔬菜1万亩,南美白对虾0.3万亩,生猪存栏2.12万头,蛋鸡67万羽。共有农业龙头企业9家,合作社18家,领域涉及种植、养殖和加工。《种植业加工综合循环农业》和 《晓塘乡畜禽养殖固体残渣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列入2011年度市级循环农业项目。

7、抓防控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做好动物疫情防控。共免疫家禽禽流感158.96万羽次,生猪口蹄疫14.96万头次,亚洲I型口蹄疫牛1400头次、羊1.35万头次,猪瘟15.395万头次。累计检测样本1194份,禽流感合格率鸡97.73%、鸭91.55%、鹅87.42%,鸡新城疫合格率97.76%,猪口蹄疫合格率76.79%。二是抓好植物疫情防控。累计防治柑桔木虱3万亩次,加拿大一枝黄花2万亩次,稻水象甲1000亩次。清理松材线虫病发生区2.6万亩,砍伐病死木1.76万株,除害处理松疫木500吨。完成农田灭鼠25.09万亩、室内灭鼠13.8万户,覆盖率达95%上。落实绿色防控示范区7个共4377亩,新增绿色防控面积3.5万亩(次),累计达10.5万亩(次)。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12期,发送病虫短信5000条,发放病虫害防治资料2万份,制作播出电视预报节目8期。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开展浙江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打击农产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使用三聚氰胺、瘦肉精、禁用农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行为,检查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等35家,未发现使用。对生猪存栏50头以上的猪场进行尿样“瘦肉精”检测,检测315个场次共1575份尿样,未测出“瘦肉精”。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共抽取蔬菜、水果样品280只,其中蔬菜合格率99.23%,水果合格率100%。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共对56家生产经营企业的110个农业投入品及初级农产品进行抽检,目前正在检测中。

8、抓法治建设,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一是加强普法宣传。通过参加电视台“阳光热线”栏目、开展“送法下乡”、“法制宣传月”、“爱鸟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等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农林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制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标准五项配套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二是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绿剑”1号、2号专项执法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209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102家,查获违规单位6家,假劣农资23.55吨,总货值金额6.85万元。立案查处林业行政案件26起,共罚款21.76万元,责令补种林木1455株;森林刑事案件8起。“禁种铲毒”专项行动共铲除毒品原植物(罂粟)261株。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贩卖、经营野生动物行为,共收缴电网、铁夹等狩猎工具41组,发生鸟类14只。三是畅通投诉举报渠道。“12316”举报投诉电话共接到举报投诉15 起,调处农业生产事故15 起,涉及农户31户,农作物面积503.5亩,农民获赔(补)偿3.15万元。“12119”共接到群众举报178起,均完成调查处理。四是做好行政审批工作。行政许可窗口受理审核、审批项目14项共3096件,其中即办件3000件,承诺件96件,办结率100%,提前办结率90.9%。办理征收、占用林地项目5宗共16.3603公顷,其中长期征占用3宗共15.2766公顷,临时使用林地2宗共1.0837公顷,林业生产占用林地2宗共2.0865公顷。

9、抓农经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一是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实施规范化管理,确定爵溪街道、西周镇、涂茨镇、茅洋乡为2011年“三资”管理规范化镇乡创建单位,全县90个村为村级“三资”管理规范化创建单位。开展业务培训,举办农村财务管理等给类培训班3期,培训100余人次。加强财务公开及审计监管,1月20日和4月20日的财务公开率分别达99.41%和98.62%。推进“百村审计”,累计完成49个村的财务审计任务,审计金额4.17亿元,挽回直接损失0.95万元。二是加强农负监管。认真落实涉农“公示制”、向村级组织收费“审核制”等各项减负工作制度,全面铺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开展明查暗访,对西周镇、黄避岙乡等5个村的农民负担情况进行了抽查,未发现重大违规现象。三是抓好村社管会换届选举。全县509个村经济合作社,除16个村暂缓开展换届选举外,全部完成换届选举。共选出村社社长493人,村社管会成员1676人,社监会成员1727人。

10、抓自身建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制定实施意见并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3-6月份,局领导带队分别到墙头和官山村就村里在农业发展中??村举办“对接大桥转型跨越”相关知识讲座1期;组织30名青年干部召开纪念“五四”青年节暨“三思三创”座谈会,并邀请原县二轻局副局长张照银授课;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找差距、找问题、找标杆”活动,提出公开承诺;举行庆祝建党90周年暨“三思三创”主题教育演讲比赛,共有13名青年干部参加。二是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 结合“百名农技干部四联”、“八个支部联村企结对共建”等活动,继续推行“一线工作法”,并按照《县农林局“提升干部执行力,深化一线工作法”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 对全体干部职工(包括临聘人员)进行考核,按月通报下基层或联系部门单位天数,上半年全局累计下基层(联系部门)12115天,平均每人每月12.6天,为进一步培养农林干部勤劳朴实、扎根基层的良好习惯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强化局机关效能建设“六条禁令”、 公务接待、绩效考核等管理制度落实,并出台《机关工作人员问责办法》,对执法、管理、服务、效能、作风等方面工作作出了详细规定,具体明确12种问责类型,全面抓好廉政风险点防范。清明期间,开展全局党员干部祭扫革命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七一”期间开展党员帮扶和“慈善一日捐”活动,共募集捐款3.68万元。

与此同时,还抓好区划、档案、扶贫、信访、建议和提案的答复等工作。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上半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不良气候条件制约产业发展,上半年受早春低温、持续干旱、旱涝急转、暴雨等等天气影响,致使农、林、牧各业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二是生产成本依然居高,田租、人工、化肥、农药、燃油等物化成本上涨幅度在15%以上,导致农户收益减少。三是动植物疫情依然严峻,今年我县首次发生竹笋泉蝇、日本草履蚧、外来有害生物—悬铃木方翅网蝽等林业害虫,同时重大动物疫情防控依然面临较大风险,各类防控经费相对不足,防控机制有待完善。四是农技队伍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有些推广队伍出现断层,个别行业人员不足,且移用情况较为普遍。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生产检测和市场监管不配套,且大多数企业和基地对原料、产品等检测意识不强,生产操作、安全间隔期控制等环节尚未达标。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

我局将围绕上级部门年初对我局考核目标,县委“对接大桥,转型跨越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责任分解,依托“十大农林实事工程”、“农林六项安全”等工作平台,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干部执行力,深化一线工作法,全面推动象山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稳定农业生产,强化基础保障。一是抓好粮经生产。推进超级稻“3816”工程,完成10.5万亩推广任务,确保今年我县粮食面积达到23万亩,产量10万吨;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全面完成17个功能区2.24万亩和2个市级标准化功能区0.4万亩的建设任务;推广实施“千斤粮、万元田”高效种植模式,确保推广面积2000亩以上;落实设施栽培突破6万亩,外销蔬菜5万亩,瓜果3万亩。二是加快林特生产。加强衰老桔园改造和低丘缓坡低效林开发项目实施,完成衰老桔园改造3000亩,低丘缓坡低效林改造4000亩以上;做好林特产销服务指导,确保全年水果总产量达15万吨。三是稳定畜牧生产。制订畜牧小区3年建设规划和技术标准,出台补助政策意见。大力推动畜牧业生产,确保白鹅年饲养量在250万羽以上,生猪存栏量稳定在23万头左右,猪肉自给率达90%以上,蛋鸡饲养量保持在80万只左右。

(二)推动产业升级,强化培育管理。一是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增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家,认真落实技改项目补助等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和“一厂一策”制度,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发展。加强合作社管理,重点培育市级以上示范社,通过规范整合,提升合作社档次。二是推进基地和园区建设。抓好市级产业基地的验收,完善《象山县海岛省级综合园区规划》,做好《象山县大塘港省级综合园区规划》2011年度7个现代园区项目实施方案批复,加快实施进程,组织2012年现代园区项目的申报。三是推进象山县大塘港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2011年度“种植业加工综合循环农业”和“晓塘乡畜禽养殖固体残渣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2个市级循环农业项目。四是搞好农业品牌建设和农业招商引资。加强农产品名牌名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管理,树立保护意识,规范运作,发挥效益。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产品名牌名标管理,建立档案制度。组织参加各类展销会和博览会,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知名度。继续开展招商引资,在西周、晓塘两地新建2个标准化配肥站,同时抓好《象山县农业招商项目》的筛选、包装。

(三)提升生态文明,强化防控体系。一是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对国家、省、县级46.5万亩生态公益林全面实施专业管护,做好全县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继续推进生态公益林示范乡镇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加大农产品抽检频率和密度,加强对“三品”基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农业合作社、规模场(户)的日常监管,做好大宗农产品例行检测、专项检测和快速检测工作,实现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三是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完善动物卫生安全预警体系和植物病虫害预警体系,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制度建设,加大松材线虫病、柑橘黄龙病、加拿大一枝黄花、橘小实蝇、福寿螺等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力度。四是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按照《2011年全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工作责任分解》要求,继续做好协调督促工作,确保年度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抓好调研,研究出台沼气工程后续管理、畜牧小区规范化管理等等办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农业源防治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四)扩大执法效应,强化依法行政。一是抓好普法宣传。在指定地点做好“普法画廊”的宣刊任务,结合科技下乡等活动落实“法系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并积极配合县普法办组织开展送法下乡宣传活动。二是依法开展“绿剑”护农、畜产品质量、林地使用、林木采伐等相关执法行动。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强化林木采伐和木材流通监管,严厉打击乱占滥用林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犯罪行为,全年开展7-8次集中专项整治活动,全年抽检农业投入品及初级农产品100批次以上。三是创新农资监管方式,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完善农资监管协管员队伍,落实150名农业植保工培训、考试、鉴定、发证任务,确保农药经营许可证核发如期完成。四是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依法规范许可行为,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精简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能和行政许可工作水平,抓好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农药经营许可证制度贯彻实施,按时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5%。

(五)推进农经管理,强化科教兴农。一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继续开展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标准化建设,积极在西周、泗洲头、新桥、涂茨等地创建土地流转规范化乡镇,进一步提升镇乡(街道)和村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功能,引导经营主体和农户参与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交易。二是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继续做好以畜牧业为主的保险工作,确保能繁母猪参保率达100%。同时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抓好查勘、定损、理赔三个环节,健全农业保险的运行机制。三是规范村级财务和农负监管。指导西周、茅洋、涂茨、爵溪4个镇乡(街道)及全县90个村开展“三资”管理示范创建工作。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调研,制定《象山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试行)》。完成170个村审计任务,村级财务公开率达95%以上。加大农负监管力度,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四是加强农民培训。抓好重点产业及重点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全年培训农业实用技术4000人次,职业技能400名,农业实用技术带头人100名。五是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巩固万村联网村级网站规范化建设,增加建站数量,实现全县行政村自助网站全覆盖。充分发挥象山农业信息网作用,为推进农产品网上交易夯实基础。

(六)提高干部素质,强化作风建设。一是深入开展“三思三创”主题教育活动。按照年初制定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各阶段任务安排,进一步强化督导检查,及时总结和通报各阶段活动开展情况,务求取得活动成效。二是继续推行“一线工作法”。借助“四联”、“八个支部联村企结对共建”、重点项目零距离服??示范竞赛等服务平台,全力服务农村基层,并按季度公示下基层或联系部门单??考核办法”进行统一考评。三是进一步深化作风建设。加强理论学习,强化责任落实??效能建设“六条禁令”,努力营造风正气顺、勤政廉洁的工作氛围,推进党、工、团、妇等各线工作更上层楼。四是继续加强青年干部培养。组织开展论文、调研文章、新闻信息写作交流;推行“上挂下联”制度,提升青年干部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五是继续加强干部考核督查机制。进一步完善局绩效量化考核制度,奖勤罚懒,对重大工作一律实行纪检介入、追踪督查、检查评定等方法措施,确保2011年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