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

  上半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桥海经济、产业转型,加速六个平台建设”和“创新突破、优化服务,巩固八项安全保障”主题,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精品、生态、安全农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上半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9.35亿元(产业局口径),同比增长1.87%,其中种植业2.4亿元,减少7.69%,林特业2.57亿元,减少18.9%,畜牧业3.28亿元,减少6.6%,渔业21.1亿元,增长5.3%。据对全县100户农经观察户收入情况的抽样调查,人均纯收入为8111元,同比增长14.2%。
  (一)种植业生产形势欠佳。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9.8万亩,比上年减少0.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8.4万亩,经作11.4万亩。受去年播种期多雨和今年年初低温连阴雨天气影响,春粮、油菜生产减产减收。全县春粮播种面积2.33万亩,同比减少13.4%,平均亩产150公斤,减少19.3%,总产0.35万吨,减少30%;油菜种植面积1.3万亩,增长9.2%,总产1235吨,减少9.7%。全县完成水稻播种面积14.56万亩,减少4.5%,其中早稻播种面积1.6万亩,减少8.6%,超级稻10.6万亩,与去年持平。蔬菜产量上升,供应平稳,全县蔬菜播种面积6.36万亩,减少2.2%。其中外销蔬菜5.5万亩,与去年持平,总产13.95万吨,增长15.3%。瓜果苗期遭遇挫折,后期势头上扬,但总体下滑。全县西瓜播种面积1.7万亩,比去年减0.1万亩,受早春低温天气影响,上市季节推迟,产量、价格均低于去年。果蔗种植面积大幅下降,仅为0.15万亩,比去年减少0.6万亩。
  (二)林特业生产喜忧参半。全县新发展水果4906亩,总面积达23.4万亩。其中新发展柑橘面积1635亩,枇杷1156亩,杨梅581亩,葡萄546亩,其他水果988亩。柑橘销售量4.73万吨,产值5600万元,同比减少53.7%。枇杷栽培面积首次突破2万亩,产量达到4200吨,销量2520吨,总产值5500万元,增长53.7%。杨梅种植面积7.48万亩,其中投产面积3.0万亩,同比增长3.7%,总产量1.6万吨,较上年增产六成左右,产值8520万,增长2.7%。春茶总产量800吨,与去年持平,总产值1700万元,增长3.0%,其中名优茶60吨,产值1100万元,分别增长9.0%和19.0%。花木种植面积达8500亩,比去年增1500亩,苗木出圃量增大,但苗木价格徘徊在去年水平,产值2000万元。竹笋产量5062吨,增长22.5%,总产值1921万元,增长19.8%。葡萄因栽培面积增加,产量提高,若无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影响,预计产地批量集中收购的单价将逐步走低。
  (三)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上半年全县肉类总产量1.35万吨(不包括特种野猪和特种天鹅产量),同比增长1.08%;禽蛋总产量8071吨,增长7.83%。生猪饲养量17.5万头,增长8.7%。其中存栏10.35万头,增长8.72%,出栏7.15万头,增长8.66%;母猪1.08万头,增长9.09%。暑期为传统的消费淡季,生猪需求将进一步下降,预计近期价格仍将在低位徘徊。家禽饲养量388.6万羽,同比增长3.06%,其中存栏155.9万羽,增长6.38%,出栏232.7万羽,增长0.95%。象山白鹅饲养量180.5万羽,增长3.32%,雏鹅平均价格达到20元/羽,肉鹅16元/公斤,均与去年持平。肉牛、毛兔、獭兔等因畜牧业结构调整,饲养量持续减少。
  (四)企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滑坡和经济前景不确定的大背景下,我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总体稳定。全县94家龙头企业拥有总资产46.6亿元,固定资产16.59亿元。上半年实现产值36.8亿元、销售收入35.4亿元、利润16368万元、创汇1535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0.85%、15.07%和减少5.37%。其中水产城、飞日、南方水产、南方野生、大宇、华毅水产、鑫亿、天韵等8家产值上亿。全县新成立农民合作社55家,累计468家,社员9936人,成员出资总额6.12亿元。合作社共实现经营收入4.15亿元,代销农产品6.86万吨,实现纯收益968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28.09%、3.78%和32.06%。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上半年,我局深入开展“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搭建“进村入户”大服务、“四联”工作、支部结对、“创先争优”等服务平台,全力推进农业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加速现代农业发展,在抓好政策落实、推动产业升级、完善保护体系、推进信息化建设、优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具体有以下六方面措施。
  (一)抓好惠农政策落实,强化农业基础建设。
  1、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强化粮食生产政策扶持,共安排各类粮食补贴资金6800万元,比上年增加2200万元,增长48%,已发放农资综合直补资金1300万元,受益农民8.3万人次。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确定保险品种14个,基本完成种植业投保工作,保险金额共计2.74亿元,同比增长3.64%,总保费496.53万元(市、县级财政补助434.09万元),其中水稻参保率97.28%。推进速衰橘园改造,完成改造面积1289亩,占计划任务的64.5%。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上半年共落实市县两级补助资金1287.12万元,其中市级957.12万元。推进土(林)地流转,县财政共安排补助资金120万元用于土(林)地流转补助,上半年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623亩,流转总面积达17.31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63.43%,新规范流转合同6423亩,规模经营面积达14.68万亩;同时积极开展服务组织标准化建设,确定涂茨、定塘、墙头、贤庠等镇乡为今年市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标准化创建单位。
  2、加快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实施1.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化建设,共确定标准化建设项目6个,计划投入建设资金1641.5万元,上半年已完成投资820万元,项目总体建设进度过半,其中定塘大塘片为75%、鹤浦四都片与贤庠溪沿片为55%、西周下沈港片为50%、新桥高湾塘畈为40%、贤庠碶头陈片(贤庠村部分)为35%。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2012年实施的9个园区项目已全面启动,总投资7033.90万元,其中市级补助1757万元;2011年实施的7个项目总体进度在80%以上,其中“象山县狮子山灌区南美白对虾综合生态示范区”和“象山县南美白对虾生态循环全大棚养殖精品园”项目率先通过市级验收,“象山县优质杂柑精品园”通过县级验收。
  3、大力实施地力提升工程。全县累计实施面积2.7万亩、申报实施面积0.8万亩,项目区完成冬耕面积3528亩,种植绿肥(蚕豌豆)3858亩,推广施用商品有机肥443吨(0.18万亩)、有机配方肥1906吨(2.38万亩),购置施肥机14台,发放秸杆腐熟剂12吨(0.2万亩),目前已下达项目补助资金229万元。今年列入县民生实事工程的8000亩地力提升项目已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46%。同时,全县共推广使用有机(配方)肥4120吨,推广应用面积4万余亩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22.2万亩次。
  4、积极开展林区道路建设。完成2011年度建成的西周镇柴溪、横山、泗洲头横埕等7个村共计15.6公里的竹林区道路市、县级验收,全部合格。制定2012年度竹林道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全年林区道路建设目标要求,全年计划建设25公里,目前已审批实施建设16条,其中西周14条、大徐、茅洋各1条,共39.75公里。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做好农业科技项目,推荐“水稻节能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紫花苜蓿耐碱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柑橘加温栽培技术研究”等3个项目申报2012年度宁波市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奖。抓好基金会项目,经县农技推广基金会评审,确定20个项目列入2012年实验示范资助项目,资助经费39万元;成功申报2012年度省级基金会项目1个、市级3个。实施种子种苗工程,落实水稻繁育基地1050亩,红颊草莓脱毒苗和‘宏大1号’繁种基地10亩;孵化象山白鹅苗鹅143万羽、朗德鹅苗鹅9万羽;繁育无病毒苗木10万株。实施高产竞赛活动,落实春粮示范方10个共1000亩,早稻示范方12个共1500亩,市级粮食“双千”示范方15个共5500亩。
  2、推进农业品牌提升。申报市名牌农产品3个,配合县质量技监局申报省名牌产品5个,并对宁波南方野生的大目山牌特种野猪开展复评,对2011年度注册成功的36件农产品注册商标进行奖励,奖励资金为18万元。宁波兰洋水产食品公司的“俏鱼仔”商标和象山金元蛋业合作社的“喔咯”商标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省第三届鲜切花展示展销会和第六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其中天池翠茶叶在中绿杯名茶评比中获金奖。茶文化节期间组织举办了象山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荐会,会上签约2个招商项目。打造象山白鹅品牌,成功举办浙江农业吉尼斯浙东白鹅擂台赛暨第四届象山白鹅节,品牌效应突显。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共组织申报无公害产地及其产品一体化认定和认证、绿色食品认证18家,并已着手准备象山梭子蟹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
  3、推进农业科教信息工作。加强农民培训,针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人员、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一般农户等不同对象,共举办各类现场会9场,培训农民1550人次,举办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班4期共440人,职业技术培训3期工355人,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12期共5170人次,发放政策汇编及明白卡3200册,技术资料21600份。抓好农技咨询服务,结合送法下乡、放心农资下乡、科技下乡,发放宣传资料5000多份,赠送高效灭鼠剂、新型叶面肥等农资2300份,优惠供应优质化肥4000公斤。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启动实施百家农业经济主体万村联网自助网站建设,全面完成网站域名注册,并推荐了晓塘西边塘村等6个网站申报省级示范网站;发布农民信箱“每日一助”服务信息84 次,发送对象75万人次,新建和更新网上摊位199个;编印《象山农林》23期。
  4、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上半年,全县3个农业重大招商项目和对台农业合作项目实施进展良好,其中宁波伟佳象山白鹅种业、加工产业化开发项目首期500亩发展鹅业种业及孵化基地已经启动,并初步制订鹅业发展规划;象山.台湾三联都市生态农庄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编制,并已注册成立“宁波三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宁波象山(海峡)鲜活农副产品流转中心项目已完成土地平整、性能与节能的环境评估及80%的桩基工程。此外,协助县招商局开展“2012对接长三角—暨在外象山籍人士回乡创业投资合作推介会”,成功签约“白鹅种业、加工产业化”、“大黄鱼生态驯养”和“中国供销集团象山国际水产物流园建设”等3个农业项目。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全面抓好绿化工作。加快绿化造林步伐,经初步估算,全县总投资5400余万,完成平原绿化面积4448亩,是市下达任务的148.3%,其中中心城镇区绿化425亩,村庄绿化223亩,泥质基干林带5750米共311亩,公路绿化20公里共296亩,河道绿化22公里共163亩,村道绿化29公里共176亩,经济林、苗圃面积2853亩;完成山地人工造林6041亩,其中珍贵树种人工造林521亩,岩质基干林带造林100亩,低产低效林林改造3388亩,植被恢复1321亩,公益林更新造林711亩。推进森林城镇(村庄)创建,全面完成茅洋乡、丹西街道和晓塘乡市级森林城镇创建总体规划编制,并顺利通过市级评审;今年申报省、市、县各级森林村庄的创建村,按照创建标准,结合森林休闲公园等工程项目建设,正在开展村庄绿化工作。
  2、不断强化森林资源管理。首次启动森林资源“双增”目标考核监测工作,采用地面抽样调查方法,对全县74个样地的森林资源变化情况进行调查,上半年已全面完成外业调查。实施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5月份完成林地落界工作,目前正在开展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的资料收集及数据统计。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新增市级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4万亩,落实生态公益林县级财政配套资金330万元。开展保护林地资源专项整治行动,立案查处行政案件32起,共收缴罚款41.1万元。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共受理审核、审批项目17项共3062件,按时办结率100%;共办理征占用林地项目23宗共41.085公顷,其中长期征占用8宗25.3751公顷,临时使用林地7宗8.2934公顷,林业生产占用林地8宗7.38公顷。
  3、全力打好森林防火攻坚战。健全森林防火体系,实行县、镇乡(街道)、村三级森林消防网络化管理,每个山头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应用巡查员GPS定位系统,网上督查10780人次,通报出勤率情况5次。清明期间发布森林“禁火令”,严禁在全县林地及距林地边缘300米范围内的一切野外用火,并取消休假,加强督查,每日通报全县各地火情发生情况、主要领导到岗及防火值班情况、重点地段卡点设立情况、公墓区管理情况、防火宣传情况、扑火队待命情况和天气情况,效果明显。2011年11月至今,全县共发生森林火情14起,一般森林火灾3起,总受灾面积21.2亩,森林火灾受害率仅为0.019‰。
  4、大力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加快象山县大塘港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000余万元。5月底,我县成功列入第二批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目前已着手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共申报实施“811”工程畜禽排泄物治理场5个,三沼综合利用养殖场5个,市级沼液应用示范基地1个,确定畜牧业提升项目15个,并推荐贤庠和高塘2个畜牧小区为2013年沼气工程国债项目;共新建沼气池200立方米,在建2000立方米;累计配送沼液1万吨,应用面积1000亩次,落实沼液应用示范基地建设10个;完成中心城区猪场整治51个,落实贤庠镇蒲门小区建设用地70亩,并开始进行黄避岙乡周家塘小区地块的清表工作。
  (四)健全动植物防控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1、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做好免疫和检疫,共免疫家禽禽流感190.2万羽次,生猪口蹄疫14.1万头次,猪瘟14.6万头次;发放二维码标识9.3万套,定点屠宰检疫生猪4.9万头,禽类136.4万羽;产地检疫生猪4.2万头,家禽161.4万羽,生猪屠宰和检疫率达到100%。做好定期监测,抽检动物免疫后抗体样本2187份,结果显示禽流感合格率鸡75.6%、鸭76.9%、鹅70.1%,鸡新城疫89.0%,猪口蹄疫71.8%,猪瘟74.3%,高致病性蓝耳病70.5%,均达到省里要求。继续推行“五色体系”评估制度,每月对全县各地动物防检疫、畜产品安全监管、养殖档案管理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抽检,并公布考核成绩,确保动物防疫工作落实到位。
  2、加强植物疫情疫病防控。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落实绿色防控示范区8个共5103亩。选定西周镇湖边村200亩农田为生态修复示范区,采用养鸭除草治虫及全程无化学农药治理,达到田间自然控害效果。开展春季灭鼠,完成农田灭鼠25.1万亩、室内灭鼠13.8万户,灭鼠覆盖率均达95%上,达到省城乡联动统一灭鼠示范县要求。抓好重大农业植物疫情春季防控,开展柑桔木虱防控3万亩次,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控2万亩次,5月份在晓塘月楼岙村落实养鳖治螺示范100亩,放养中华鳖3000只。做好省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监测,普查梨园2236亩,芹菜、红茄等蔬菜1360亩,草坪500亩,西瓜、甜瓜等瓜果11600亩,未发现疫情。及时发布病虫信息,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12期共3200份,制作播出电视预报节目8期。除治松材线虫病面积2.15万亩,砍伐病死木9733株,除害处理松疫木300吨,实现面积、株数双下降目标。
  3、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从全县15个乡镇及各大超市菜场抽取蔬菜样品412个,检测合格率为97.5%,未检出禁用农药;抽取草莓、枇杷等水果样品13个,检测合格率为100%。加强畜产品监管,注重源头管理,与全县各饲料生产经营企业签订责任状,禁止在产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等违禁物品,同时对全县生猪存栏50头以上的猪场开展尿样“瘦肉精”检测,共检测315个场次,1575份尿样,未检测出“瘦肉精”;规范流通环节,在西周设立检疫关卡派设专人24小时值班,严防外来疫病,各类节日期间,联合商务、工商等部门对13个大型农贸市场、5个活禽交易市场和16个冷库等重点场所进行检查,未发现违规情况。
  (五)扩大农业执法效应,推进农村“三资”管理。
  1、强化农业法制建设。开展农林普法宣传,制定年度普法教育计划,组织开展了“送法下乡”、 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暨“爱鸟周”宣传、普法宣传等多项活动,共分发各类宣传资料2600余份。做好行政处罚审核和行政许可法制监督,共审核行政处罚案件37件(其中农业案件9件、林业案件28件),行政许可案件2545件。做好执法证审验和换证工作,完成省行政执法人员换证年审,审验51人,注销2名,调离1名。
  2、强化农业生产安全执法。开展“绿剑”专项执法行动4次,共出动执法人员246人次,检查了各类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组织197家,查获违规单位6家,假劣农资18050公斤,总货值金额6.68万元,立案查处4起,挽回经济损失6.5万余元。开展桔苗产地检疫13次,桔苗市场检查5次,检疫苗木87.81万株,接穗500公斤;联网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35份,调运检疫合格证30份,“绿色通道”检疫证书1490份,检疫外销柑桔18832吨。受理举报投诉和农业生产事故3起,涉及农户18户,农作物面积103.5亩,农民获赔(补)偿金额9.5万元,帮助挽回经济损失18万元。
  3、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和农负监管。开展业务培训,为村出纳、文书举办业务知识培训12期,培训人数460余人。加强财务监管,1月20日、4月20日财务公开率均达99%以上,其中495个村规范公开,502个村财务收支逐笔公开,分别占总村数的97.83%和99.21%。推进“百村审计”工作,累计完成83个村的财务审计任务,完成全年任务的48.8%,累计审计金额6.5亿元,挽回直接损失20万元,落实审计整改措施条数87条。强化农负监管,全面完成省农民负担暗访和市农民负担半年度检查工作;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确定2012年度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第一批项目43个,预计总投资1610万元。
  (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营造廉政勤政氛围。
  1、深化“三思三创”活动。在去年“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县农林局2012年“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方案》,明确今年活动的重点为开展以县党代会精神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开展以农业重大项目建设为主题的创新突破活动,开展以“进村入户”大服务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活动等3项内容。同时,组织成立局2012年“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对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上半年,各项活动计划任务进展顺利、落实到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深化机关作风建设。结合“进村入户”大服务活动,积极开展“春耕春防”工作检查和调研,全面掌握春季农业生产形势和农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早稻生产培训、粮食功能区标准化建设、绿化指导、清明森林防火、畜牧春季疫病防控、农村经营管理等工作。结合第八批农村指导员工作,深入墙头洋北和定塘漕港2个联系村开展调研,根据村里的农业产业特色和实际难题,明确水果基地建设、粮功区200米水渠延伸、淡养塘周边绿化、高产示范方创建等4项帮扶内容,切实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结合“一线工作法”和“四联”活动,组织全局106名农技干部与涉农企业、合作社 、基地、大户建立结对关系,力促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
  3、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廉政责任落实,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要求全局干部职工严格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六条禁令”等廉洁从政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丰富活动载体,组织全局党员干部祭扫革命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组织全体青年干部参观大徐殷夫故居,并召开“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七一前夕,召开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大会,专题邀请县检察院、审计局和财政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分别就我县农口系统职务犯罪案例剖析、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农业资金管理中问题及建议等内容进行专题培训。狠抓风险防控,再次组织全局中层以上干部全方位查找廉政风险点,制定具体防范措施,务求取得实效。
  此外,积极做好区划、档案、信访、扶贫、建议和提案答复等工作。坚决执行标准农田“占补平衡”和“先补后占”政策,严格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标准农田易位审查;全面完成全局在职139册人事档案规范化建设工作,并通过上级验收;及时办理信访件14件,其中上级部门转件3件、信访局转件2件、网络转件5件、县长电话转件2件;组织开展“七一”困难党员群众慰问活动,共慰问贫困党员、群众11户,送上慰问金5500元;认真承办人大代表建议10件、政协委员提案14件、党代表提案5件,其中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于5月23日前全面完成,党代表提案已完成3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良天气频现影响产业发展。去年冬播期间遭遇雨水天气,播种季节明显延迟,加上今年受春季低温阴雨及6月份暴雨天气影响,致使粮油作物和小宗蔬菜特别是设施作物产量与去年相比降幅较大;枇杷幼果受冻严重,上市期又逢暴雨天气,出现烂果、裂果,导致总产量不足去年的六成。今年6月17日至18日的暴雨天气致使我县3.4万亩农作物和4.1万亩水果、花卉受灾,4600余头(羽)畜禽死亡,并有多处机耕路和林道损毁,给农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部分农产品价格偏低而生产成本居高。上半年,主要农产品价格涨跌互现,其中生猪价格一路下行,一度跌破14元/公斤;禽蛋利润从无到有,逐步回升;柑橘销售价格在0.9-1.0元/公斤,同比下降58.3%;紫甘蓝平均收购价0.4元/公斤,同比下降69.2%;而土地、人工、农资、机械、燃油等成本费用不断增加,导致农户收益减少。
  (三)农业投入资金仍难足额到位。近年来,各级政府虽加大了支农资金投入力度,但投入总量相对不足。项目配套资金不足,目前市级以上农业项目,大多要求配套,限于财力,农业保障仍难全额到位;国有商业银行面向农村的业务尚不普遍,农、林业大户和涉农企业融资难现象仍然存在。
  (四)农技队伍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乡镇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相对不足,且移用情况较为普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科技服务难以到位,个别乡镇甚至无一名农、林技术人员在岗,严重影响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同时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断层、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等问题较为严重,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影响农业工作正常开展。
  (五)动植物疫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国内外疫情日益复杂,重大动物疫情防控依然面临较大风险,加上各类防控经费相对不足,防控压力较大;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完善,生产检测和市场监管不配套,且大多数企业和基地对原料、产品等检测意识不强,生产操作、安全间隔期控制等环节尚未达标,监管难度较大。
  四、下半年工作安排
  下半年,我局将围绕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县委“对接大桥,转型跨越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县重点、实事工程、重大项目建设,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努力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良好势头,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目标。
  (一)稳定基础产业,保证农产品供给。推进粮经生产,以“扩面增量”为目标,积极落实扶农惠粮政策,大力实施超级稻“3816”提升工程,确保粮食面积达23万亩、总产达10万吨,其中水稻15.6万亩(推广超级稻10万亩);保证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8万亩,其中外销蔬菜5万亩。加快林特生产,积极开展兴林富民工程建设,改造衰老橘园2000亩,低丘缓坡低效林改造3000亩,确保水果总产量达15万吨。稳定畜牧生产,加快畜牧小区建设,推进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建设,确保全县肉类总产量2.4万吨,生猪存栏量稳定在24万头,猪肉自给率在90%以上,全县禽蛋产量1.4万吨,白鹅年饲养量在270万羽以上。
  (二)推进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继续引进果蔬新品种,建好稻麦、豌豆、草莓等种苗繁育基地,同时抓好柑橘引种育种、无病毒苗木繁育和白鹅育种平台建设。发展万元高效种植模式,以农作制度创新推广为契机,继续抓好“大棚茄果+超级稻”、“大棚草莓+马铃薯”等(千斤粮)万元高效种植模式推广工作。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健全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队伍,做好农业科技下乡、农技110咨询服务以及对重点产业及重点村的技术培训指导。深化科技服务,做好白鹅反季节生产研究示范、沼液肥深度开发与利用等集成技术开发;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完善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监测体系,全年推广绿色防控面积13万亩以上。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严格按照《象山县农业项目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加强协调、督促、指导,确保项目建设集体决策,统筹推进,公正干净,符合导向。
  (三)强化基础建设,助力提质增效。加快农业“两区”建设,全面完成2011年实施的7个和今年实施的9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以及1.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地力培育,推进地力提升工程,继续抓好0.8万亩新增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实施工作;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商品有机肥推广,全年推广应用面积分别达40万亩次和5万亩次。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继续扩大畜禽设施化养殖和种植业、林特业大棚生产设施规模,新增设施农业1500亩,提高投入产出率。推进林区道路建设,继续在以竹产区为主的重点乡镇新建林道,并按照年初计划,对今年建设的林区道路进行验收,按标准下拨补助资金。
  (四)加快主体培育,构建竞争平台。深化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强化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推进机制创新,积极引导合作社以产业、品牌、资金等进行联合和重组,大力培育省、市示范性合作社和县规范化合作社,支持合作社发展连锁经营、产销对接、农超对接和举办农产品加工物流业,着力拉长产业链和服务链。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做好各类名品名标推荐申报,加快品牌整合,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继续组织开展第四届香港美食节等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加强服务管理,严格做好动态监测、晋升和技改项目贴息,坚决淘汰落后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监管,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认证单位5个、绿色食品3个,指导高塘岛梭子蟹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推进土(林)地经营权流转,加强土(林)地流转工作指导,继续推进服务组织标准化镇乡建设,配合做好各类土地承包管理工作试点,大力支持培育各类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扩大《农业对外招商合作项目》信息库,重点抓好宁波伟佳象山白鹅种业、加工产业化开发、三联都市生态农庄、宁波象山(海峡)鲜活农副产品流转中心和晓塘台湾精致农业实验示范区建设等4个项目的实施,助推我县现代农业发展。
  (五)发展循环农业,提升生态文明。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点抓好中心城区畜牧养殖整治工作,做好城区猪场搬迁及搬迁场畜牧小区建设;完善规范沼气工程后续管理,新建沼气池3000立方米,沼肥综合利用示范基地9个共2400亩。加快实施环大塘港十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区项目,完成省级生态示范县规划,启动示范县创建。加快森林城镇(村庄)建设,创建市级以上森林城镇3个,省市县级森林村庄50个。抓好绿化造林,加大新造林地段幼林抚育和检查力度,巩固绿化成果。加强农林资源管理,坚持耕地保护制度,严格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标准农田易位审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完成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及公益林效益监测评估。加强森林防火,继续开展森林消防“引水上山”工程,新建蓄水池5座;充分利用GPS定位系统,强化护林巡查员进行督查考核,尽可能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率和受害率。
  (六)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农业安全。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着力做好“三资”管理示范创建指导和农村出纳人员财务管理培训工作。加强农民负担源头管理,重点开展向村级组织收费进行专项整顿,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强化筹资筹劳指导和监管。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全面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活动,增强农林法治意识,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依法开展“绿剑”护农、“绿盾”护林、农产品质量、动物防检疫、林地使用、林木采伐、野生动物保护等相关执法行动,力争全年开展集中专项整治活动8次以上,抽检初级农产品20批次以上。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提高服务效能和行政许可工作水平,按时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加强农资监管,建立20家农资监管智能系统试点,及时预警假劣农资,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加强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完善动物预警体系,严格落实无害化处理、免疫密度等工作;加强黄龙病、一枝黄花等重大农业植物疫情监测与防控,实现产地检疫全覆盖,扩大一枝黄花综合利用范围;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加大松材线虫病除治力度,确保实现面积、株数双下降目标。
  (七)提高干部素质,深化作风建设。进一步开展“三思三创”、“争先创优”、“一线工作法”、“进村入户”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健全制度,形成活动长效机制。积极搭建百名农技干部“四联”、“八个支部联村企结对共建”等服务平台,全力服务农村基层,打造“三有两好”群众满意干部队伍。继续深化作风建设,强化责任落实和制度约束,筑牢单位廉政建设网,严格执行“六条禁令”,营造风正气顺、勤政廉洁的工作氛围。进一步完善局绩效量化考核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和干部督查汇报制度,提升干部执行力,确保2012年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二○一二年七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