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任重道远

发布日期:2015-02-04 10:03 信息来源:今日象山 浏览次数:

        象山是古老的,早在6000多年前,象山先民就创造了灿烂的塔山文化。一代代象山人不断努力,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弥足珍贵的以渔文化为主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中传承,在传承中守护,让我们守住这份珍贵的记忆,永远不要忘记祖宗来时的路。

  我县非遗丰富多彩

  走近象山的一位位非遗传承人,仿佛打开了一扇扇古老生动的文化之窗,让人久久沉醉。
  人们记忆中的剪纸作品,有新人结婚时用到的“红双喜”和大红窗花,或供孩子玩耍的小兔子、蝴蝶等造型。假如你走进象山谢才华剪纸艺术馆,顿时发觉我县剪纸艺术的博大精深。寓吉祥之意的《百福图》《百禄图》《百寿图》,流淌着民情风俗的《花篮》《窗花》《蓝花布》,栩栩如生的《百羊图》《百鹰图》《百蝶图》;以刀代笔的《郑板桥竹画》,肖形毕至的《古代人物图》,还有“徐福东渡”“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红楼梦”等系列作品。谢才华剪纸内容之丰富,意韵之悠长,直叫人看得惊喜连连,赞叹不已。
  象山杨雪峰古船模工坊,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制作大小不一的船模。大的船模需要5个工匠共同制作70多天才能完成,小的船模一天就能出货。一艘艘精致的渔船船模陆陆续续走出杨雪峰的工坊,出现在博物馆,摆放在一些公司的展厅,或作为装饰品亮相在市民的客厅里。杨雪峰,这位从石浦镇东门渔村走出来的年轻非遗传承人,已经在鲜有人感兴趣的古船模制造行业中,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为丰富中国船文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拥有书画艺术根基的卢圣贵对象山鱼拓艺术有着细腻的感悟,在他看来,鱼拓艺术的使命是表现鱼体,运用个人天赋对于形态的感觉,以匠心、指力、墨汁和丰富浓厚的色彩技巧,把鱼拓带进精美入神、意趣盎然的新境界。
  高塘岛乡李贵富夫妇有一手木偶戏绝活,在他们的操纵下,孙悟空翻着跟头,腾云驾雾地从后台飞出来,站定后眼睛炯炯有神,手里的金箍棒转得生风。高塘岛木偶戏主要以《西游记》《封神榜》等神话故事为题材,剧团每到一处,总是观众如潮。
  自2006年12月公布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象山始终坚持以项目捆绑传承人和传承基地的方式,积极开展四级名录建设工作,鼓励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资助建立传承基地等,分重点、有层次地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截至目前,象山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项,省级名录13项,市级名录33项,县级公布名录116项。拥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6人,市级传承人31人,县级传承人37人。拥有省级教学传承基地2个,市级传承基地29个,县级传承基地37个。才华剪纸艺术馆、德和根艺美术馆和船文化展示馆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德和根艺美术馆还被评为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和宣传展示基地,“石浦渔港古城”列入省十大非遗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十年非遗保护之路

  据县非遗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早在2006年,象山县委、县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大扶持竹根雕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等保护单个非遗项目的政策。
  2007年5月,在省文化厅的统一部署下,我县组织开展了历时两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普查覆盖全县18个镇乡(街道)、490个村、24个社区,调查、座谈、访问老农(渔)民、老工人、老干部、老艺人、老教师7000多人次,搜集整理了文字资料100余万字,摄影资料1000多幅,影像资料10余套,共普查出线索5万余条,立项重点调查项目1400余项。通过地毯式普查,基本了解和掌握了各镇乡(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状态、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开展抢救保护、制定保护规划和普及宣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11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验交流会在象山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区)文化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对象山取得的普查成果赞叹不已。
  2009年7月,全县18个镇乡(街道)的普查成果《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象山卷)结集出版,许多濒临消失的项目收录其中,不仅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大普查的基础上,我县紧抓海洋文化特色,畅通信息渠道,主动借脑引智,抓住国家开展第二批国遗申报的契机,利用县内外举办的各类重大文化活动平台,请专家进来指导,携文本出去请教,于2008年成功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在国家收紧第三批国遗数量的严峻形势下,又于2011年成功申报国遗项目2项。至此,全县国遗项目达到6项,总数位于宁波市首位。
  另外,2007年,浙江省开展了文化生态保护区试点工作。2008年2月,我县申报的浙东海洋渔俗文化生态区列入省级7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试点之一。2008年10月8日,我县成立“申报浙江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历经三年成功创建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全国第七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我省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象山成为我国海洋渔文化的“标杆”,对全国乃至世界海洋渔文化的保护研究发挥典范作用。
  2010年12月,在县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共象山县委关于制定象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加快建设国家海洋文化与生态保护区”列入全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四大总体目标之一,并在对接大桥转型跨越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以海洋经济为主体,以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文化建设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海洋开发战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的文化工作首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在象山是史无前例的。

  非遗保护困难多

  一座城市要有归属感、凝聚力,不光需要丰富的物质支撑,也需要精神层面的东西。实际上,城市的凝聚力更多的是隐性的记忆,人的凝聚力是自然而然地通过交往、风俗、饮食习惯等渐渐和大家的情感联系起来。非遗的活态展示,正是人们所依赖的精神食粮。而目前非遗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如果不尽快通过普查寻找非遗线索,它们很可能就会消失在我们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在这种追求大同中,找到我们自己的定位,守望属于我们的精神家园,是需要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
  “我除了搞好创作,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下一代,努力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承下去。”每一次义务开课,剪纸大师谢才华都这样说。除了搞创作,谢才华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许多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剪纸培训班老师,经常向社会义务传授自己精湛的剪纸技法。对谢才华而言,他最为看重的就是剪纸教师这个称呼。谢才华看重剪纸教师的身份,是我县多措并举打好非遗保护牌的一个缩影。
  非遗保护任重道远,县非遗中心负责人表示,虽然象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项工作还处于起始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很多工作方法和保护观念需要不断去摸索、总结,在工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
  首先是事多人少,经费投入有限。我县于2010年3月正式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落实编制3人,平时要完成国家、省、市文化部门下达的大量工作任务,还要开展活动、承办会议、编辑出版成果等工作。经费方面,象山隶属计划单列市宁波市,享受不到省级财政的扶持,保护工作主要靠有限的县级经费和中央补助经费支持。受到人员和经费的限制,大量急需开展的保护工作进展缓慢。
  其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继续恶化。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不断被消解,一些文化记忆不断淡去,特别是年轻一代,在西式文化强势进入下,精神世界和审美习惯被同化,对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日益疏离。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又以摧枯拉朽般的速度改造新农村,让承载着这个村庄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不断剥离,随之消失的还有依赖着这个环境生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祖祖辈辈传给我们的许多优秀文化面临消亡的危险。
  再次是人去艺绝。目前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大都是年事已高的老人,随着他们的相继离世,存在他们记忆当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被带走。而年轻人受市场经济和当前就业观念影响,不愿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后继乏人,那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为此,我县一位市人大代表建议,宁波市委、市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体系,同时加强经费使用的执行力度,加强非遗保护经费使用的管理、监督与检查,以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同时,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设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对现有非遗保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形成一支专兼职的保护队伍。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专业,建立一批研究、培训基地,培养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专业人才保障。(记者 郑丽敏 通讯员 张艳)

  ■ 链接

非遗保护重在培育新土壤

  中国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网上引发众多关注。不少网友纷纷晒出自己儿时学珠算的难忘经历,并为其逐渐式微而痛心,更为其尽快重焕生机而建言献策。
  笔者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光在于妥善保护其最本质的文化精髓,更要重视并探索传承之路,通过创新与不断融合,赋予传统文化遗产以新的时代内涵,在发展中让其不断找到新的生存土壤。
  非遗是人们在某一特定时期孕育出的具有鲜明识别特征的精神财富,更是某个群体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的转型,不断加快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不少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正在快速消失,代际传承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我们看到,近年来政府部门已通过组织非遗普查与申报工作、建设非遗展示馆等方式,组织引导社会做好非遗的抢救性发掘、记录工作,至少能让后人通过影像、文字、图片等各种形式,看到祖先们原汁原味流传下来的这笔精神财富。
  不过,倘若仅止步于保护阶段,还远远不够。放在橱窗里展示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而融入每个人生活之中、不断自我发展并获得崭新内涵的非遗,方能远离失传的危机。
  这几年,非遗的保护逐渐形成了几种方式,包括抢救性保护、扶持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其中,生产性保护因其可以在发展中促进非遗的保护,被不少专家认为是对传统技艺、民间曲艺文学等非遗最好的保护方式,其本质就是通过发展给予传统文化精髓以新的形式,重新赢得大众的关注与认可。
  非遗的发展保护,可以主动“走出去”,寻求与现代文化产业的结合,扩大其影响力。例如,台北故宫通过开发文创产品,让一件件尘封的文物、一段段唯美的传说融入身边随处可见的小物件甚至家具,取得良好反响。
  对于那些面临传承危机的非遗,在做好抢救性保护的基础上,可以尝试以新媒体、新技术和流行文化等为载体,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包装”,来获得“新生”。就像有些民间传统曲艺舞蹈等非遗通过和动漫、流行音乐、社交网络等元素的结合,不仅受到广大年轻受众群体的欢迎,还让其影响力突破了原有的群体和区域,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酒香也怕巷子深”。对于那些逐渐式微的非遗,在保护之余,推广与重振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