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宝的传说

发布日期:2015-03-17 14:58 信息来源:象山县 浏览次数:

  谢宝是宋时象山西沙岭西麓欧阳桥对面的乌岩山东麓的乌岩村人,父亲谢宗立,母亲谢董氏。因无子女,母亲于一年冬天去相近的真武庙祈祷真武大帝送子,当天夜里做梦雷震而孕。第二年秋八月十五日,谢宝降生,满室金光。
  谢宝在儿童时代,偶尔与同村孩子嬉耍。因当时天旱已久,谢宝随手捡些稻草扎成小草龙试以祈雨,果然喜降阵雨。又把草龙放入溪坑,触着溪中岩石而沉没,即变深潭,似龙潭。
  谢宝少年时,一次与人到村后的稻田一起耕田,所耕处有云气罩在他头上。又有一次到村前的阴司地去削番薯地,也有云气遮顶。大家既感到奇怪,又很妒忌,猜想与他吃素有关系。一人趁他不备时,把蟹酱卤拌入他的饭碗里。谢宝吃了觉得有些异样,当晚梦见真武大帝把他抢上马载到村后山上的溪坑里洗肠除荤。以后,此溪称为洗肠溪,也叫洗肠坑,至今还能看到马蹄印和红色山水。
  有年象山全县苦遭旱灾,县长召见他说:“我规定祈雨时全县人民都要虔诚,吃素忌荤,禁戴箬帽、凉帽,不准撑雨伞、阳伞,并派你负责祈雨。”
  谢宝辞别县长,回到家里,秘密告诉母亲,要帮他做三件事:一是拷打簸箕,二是摇动纺车,三是浇洒细水。母亲应允。谢宝自料必能电闪雷鸣,风雨大作。但在屋外等了好一会儿,只闻雷声,不见雨点。进屋一问,才知是母亲忘了洒水,便要母亲依前言重做一次。不一会,下了倾盆大雨,地透田足,溪水流,河塘满,彻底解除了旱情。全县人民奔走相告,欢天喜地。
  北宋晚期的元祐年间,此事传到宋哲宗赵煦那里。宋哲宗即赐金银、绸缎,谢宝都婉言谢绝,只求东摄潭居住就好了。宋哲宗准他从东南乌岩山的乌岩村迁往西北五雷山下的东摄潭(人称龙潭)右边住下。
  金兵南侵,北宋末年汴京沦陷,徽、钦二帝被虏。传说泥马渡康王,赵构南逃临安(杭州),建立南宋,称高宗,为建炎元年(1127年)。但金兵继续南追,于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占领明州(宁波)。当年3月的一天,谢宝召集本村父老、亲朋好友。他说:“明日,我将死去,三年后复活。死后先把我尸体放在棺内,不要安葬。”到次日中午,谢宝果然瞑目而逝。过了3年,忽闻棺内有声。人们开棺张望,但见谢宝容貌如生。后又忽见火从其头顶而出,烧化而去。在谢宝瞑逝的同年同月,正是金兵追击宋高宗直到奉化而向象山方向穷追猛打。在宋高宗危急之际,恍见一老人指挥千军万马杀向金兵,迫使金兵大败而退,高宗及宋军幸免灭顶之灾。为接济高宗军马粮草,老人又送一桶米粥和一束马草到军营。别看粥、草数量少,却是越吃越多。事后根据所见老人形象查访,知是谢宝成神显灵,抗金争光。因他护驾有功,赦令建殿祀奉,赐名“显济殿”。于是人们在谢圣岙村西北五雷山麓建殿塑像,以后此殿又叫谢圣殿、谢圣庙、谢宝庙、谢仙庙,春秋祭祀不绝,生日时香火更旺。
  为纪念谢宝,此后全县各地建有好多殿、庙,都有谢宝的塑像,如县城的阮阡庙、显济庙、昭应庙、普济庙,县东沈岙的谢圣庙,县西岭下屠的吴庄庙、方前的谢圣庙、官山的尹家庙,县南月楼岙的谢圣殿等等。(鲍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