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农林局2016年度工作总结

  2016年,县农林局紧扣农业现代化总目标,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精品、生态、安全农业,着力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业转型升级,取得较好成绩。
  一、2016年工作情况
  (一)抓生产,保供给,农业经济稳定增长
  抓好粮食生产和大宗农产品供给,注重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全年总产值19.78亿元(种植业7.26亿元,增6.30%;畜牧业6.12亿元,减4.97%;林特业6.4亿元,增5.8%),同比上年增2.4%。
  1、粮油生产稳量增产。粮油播种面积24.85万亩,减2.4%,总产量10.6万吨,增1.8%,总产值3.05亿元,增3.4%。粮食生产基本平稳,播种面积22.87万亩,减4.8%,产量10.3万吨,增2.4%。其中春粮面产双降,面积4.05万亩、产量0.87万吨,分别减12%、17.9%;早稻减面不减产,面积0.9万亩,减10%,平均亩产455公斤,大幅上升40%,总产0.41万吨,增26%;晚稻喜获丰收,播种面积13.43万亩,增0.3%,平均亩产557公斤,增5.1%,总产7.48万吨,增5.4%。油菜播种面积0.9万亩,平均亩产80公斤,总产720吨,同比分别减0.3%、35.5%、53.5%。
  2、畜牧产业减量增效。肉类总产量1.5万吨,减23.6%;禽蛋总产量0.95万吨,减10.8%。生猪饲养量16.78万头,减27.3%,其中出栏10.13万头,产值2.8亿元,减10.6%。家禽饲养量238.1万羽,减17.6%,其中浙东白鹅饲养量81.9万羽,减17.2%,种鹅势头继续向好,已形成养、孵、销一条龙产业体系并确立较明显的市场优势,销售466万羽,增2.4%。畜禽养殖效益普遍较好,其中生猪价格继续保持高位,每头纯利800元左右;浙东白鹅均价22元/公斤,每只盈利15元左右;肉鸡均价22元/公斤,每只盈利7.5元,优质三黄鸡55元/公斤;鸡蛋均价7.4元/公斤,略亏损;鸭蛋均价11.6元/公斤,利润较高。
  3、经济作物效益较好。水果减产增收,总产12.87万吨,减13.5%,产值5.29亿元,增8.6%。其中柑橘产量9.8万吨,减18.7%,产值2.76亿元,增18.4%;杨梅产量1.47万吨,增122%,产值8547万,增25.2%;枇杷受冻减量减收,产量1437吨,减76.1%,产值5133万元,减53.2%;葡萄产量0.87万吨,减12.6%,产值7326万元,增28%。蔬菜增产增收,播种面积10.85万亩,增1%,产量26.3万吨,增2.4%,产值3.91亿元,增3%。花木基地1.3万亩,实现产值5800万元,增7.4%。竹笋产值1678万元,减13.7%。中草药材产值1120万元,增4.7%,其中铁皮石斛种植基地面积590亩,产值达1000万元。茶叶产量518吨,产值3754万元。
  (二)抓落实,求实效,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履行职能,全力抓好重点工作和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在基础设施配套、农产品质量监管、产业层次提升、品牌形象塑造、农业环境改善和队伍作风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1、强基础,促发展。一是深化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围绕“两区”基础设施、耕地质量、设施管护,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不断优化生产条件。投入1500余万元完成粮功区标准化项目3个、面积1万亩,累计建成标准化项目7.4万亩,进一步保住农业发展空间,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并落实“十三五”粮功区标准化项目1万亩、蔬菜功能区0.1万亩。加大粮功区管护,下拨资金466.76万元,将27个(6.53万亩)粮功区纳入管护范围。投入6562万元新建现代园区项目16个,其中市级8个、县级8个,累计建成市级园区项目34个、县级14个。现代园区设施化、智慧化、精准化、标准化生产能力逐步提升,多功能得以不断开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涌现了一批融生产、加工、销售和观光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精品园,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效益。二是实施土肥提升工程。开展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和耕地保护质量提升工作,培肥标准农田2.5万亩,推广有机肥1218吨、复混肥1560吨、配方肥203吨;培肥耕地2万亩,推广秸秆还田腐熟技术并资源化利用秸秆12.75万吨,秸秆利用率达92%。三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深化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出台粮食产销政策,发放各类种粮补贴2508万元。政策性农业保险增种扩面,启动柑橘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全年收取保费1862.67万元,实现保额7.78亿元。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2254万元,及时做好灾害气候造成农业受灾的定损、理赔,2504户受灾户共收到保险赔付1492.2万元。严格落实农民负担“五项制度”,强化农村非生产性开支规范管理。抓好“12316”农业执法投诉举报处理,调处生产事故13起,农民获赔(补)偿0.59万元,挽回损失7.5万元。新建林区道路13条。
  2、强产业,促提升。一是实施品牌创优。以品牌规划为引领,以展示展销为平台,做大做强地方特色农产品优势品牌,重点开展象山柑橘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成立以“红美人”柑橘为核心的象山县柑橘产业联盟,推行“产业联盟+公用品牌+农业经营主体+主导产品”的经营模式,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全年累计组织112家次企业,参加各类展会7次,推介产品38个,获奖6个;新增省级名牌农产品1个、市级名牌农产品3个、市级名牌产品1个,累计拥有名牌农产品16个、名牌产品18个。二是强化主体培育。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新晋农业龙头企业6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4家、县级1家;新注册家庭农场191家,累计657家;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4家,累计842家,晋升国家示范社1家。新增大学生在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24人,创业基地累计达71个、面积3680亩。三是加强招商引资。围绕农业大项目建设,通过政策扶持、信息推荐、协调服务等措施鼓励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引进象山珠南山草湾精品农业主题公园项目,利用资金2000万元,并洽谈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试点、牡丹花基地、农光发电等其他项目3个。四是推进三产融合。通过提升农业“两区”、推广智慧农业、发展“乡愁”旅游等举措,推进农业从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其中柑桔、杨梅、白鹅、外销蔬菜、铁皮石斛和甬优系列杂交稻制种6个产业已实现全产业链产值千万以上。
  3、强创新,促效益。一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新出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新工艺等农业“五新”项目扶持意见,投入860万元实施农业“五新”项目83个。抓好科研项目申报,完成各类科技创新创业项目验收4个、结题12个,申报县级科研项目5个。开展“智慧农业”建设,落实专项经费55万元实施“农业物联网系统”项目14个,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浇水、施肥、打药的“精确”把关和节本增效。二是推广良种良法。选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柑橘良种,先后攻克杂交育种珠心胚混杂、杂交苗童期过长、定向选育成功率低等难题,繁育柑橘单株7000余株,获杂交后代80余种,为柑橘产业继续引领发展提供“源动力”。引进草莓、西甜瓜等优新品种70个,推广“红美人”“春香”“东溪小仙”等优质高效品种5.9万亩,将传统过量的中晚熟温州蜜柑栽培面积从占比85%以上减至50%以内,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单季稻高产高效示范区平均亩产达783公斤。三是坚持以新技术为引领,积极创新生产模式,开展“海水稻”种植和竹林下种植仿野生竹荪试验并获成功,探索“红美人”设施省力化节本栽培、枇杷浅加温防冻设施栽培、“乌紫杨梅”设施大棚栽培、翠玉蜜梨地膜覆盖栽培等新型栽培模式,推广应用猪粪刮粪板、节水型饮水器等设施和“猪—沼—作物”、 发酵床养鸭等新型种养模式,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增双赢。
  4、强改革,促活力。一是精心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及时总结示范推广试点乡镇经验做法,并加强指导、强化督查,稳步有序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全年共有16个镇乡(街道)的349个村开展外业测绘,占应确权村的92.6%,涉及8.4万农户19.9万人,完成外业测量19.3万亩,占应测绘面积的84.4%。二是积极推动土(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920万亩,其中规模经营1874万亩,新规范流转合同1850万亩,累计流转土地19.3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72.34%,其中规模经营面积达16.57万亩。依法开展流转土地、林地经营权抵押登记工作,于5月颁发全县首本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权证,并于12月成功发放首笔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真正实现了经营权的抵押、担保等融资功能。同时,完成西周镇蒙顶山村600亩集体林地赎买,提升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科学化水平。三是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完成201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并通过验收,投入90万元构建“互联网+农业科技”线上线下融合的农技服务网络,推广应用“农技宝”32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240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5个,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与到位率达95%以上。开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县工作,出台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做好关键技术培训,受训2000人次、技术鉴定50人。
  5、强转型,保生态。一是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长效监管。实行县乡村三级巡查防控,建立巡查员队伍314人,将152家保留场纳入网格化监管网络,开展无盲区巡查督查,严防养殖污染无序反弹。通过“四治”“两打”“扩面整治”和“百日环保执法”等行动,拆除养殖场90家、面积6.69万平方米,整改19家,创建“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场50家,生态美丽牧场4家,全面完成年度任务。强化诚信建设,落实主体责任,签订承诺书214份。深化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物流配送沼液5.3万吨。二是打造省级森林城市。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五水共治”、“四边三化”和“两路两侧”等行动为抓手,突出重点,纵深推进,大力实施滨水景观带建设、公路绿化、山体质量提升等21项绿化工程,努力形成象山特色森林城市。全年投入绿化建设资金2.45亿元,完成平原绿化2412亩、通道绿化106公里、山体森林优化面积6550亩,全面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并成功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落实森林防火各项措施,开展专职民用消防与森林消防队伍结合试点,新建“引水上山”3个,推进森林消防储备库建设,全年发生森林火情6起,过火面积76.8亩,受灾面积6.2亩,火灾受害率0.0056‰。做好古树名木监测保护。三是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施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培育工程,新增示范企业6家,取得农业发明专利3项,累计达96项。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健全农资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机制,建立集中收集点18个,设置收集箱2000只,其中468个规模养殖场(户)实现全覆盖,发放回收袋3万只,回收废弃包装物67.6吨;实施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高塘岛)试点项目,项目已进入招投标程序。推广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物理消杀,全面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现农药减量57.1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万亩次、病虫害统防统治6.9万亩次,实现化肥减量381吨。加快“稻渔共生”生态循环模式示范推广,建立“稻+鳖”“稻+虾”“稻+蟹”等示范基地7个,面积564.9亩。
  6、强质量,保安全。一是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为抓手,强化农产品监管。强化检测,抽检主要农产品1020批次,总体合格率达98.9%,销毁不合格农产品550公斤。开展农产品风险评估监测274批次,合格率95.6%。全县18个农产品快速检测室向市民提供免费检测5617批次,合格率98%以上。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建成可追溯体系,全县146家县级规模主体实现“二维码”追溯、150家“三品一标”生产主体实现“二维码+防伪标识+生产记录”互为补充追溯。建立生产经营主体数据库,已有1446家主体纳入数据库中。严格落实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建立病死动物冷冻收集房42个,全年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4.5万头(羽)。我县已获省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称号。二是以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为抓手,提高农产品质量。实施农业地方标准25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模式图32种,标准化模式图入企(社、场)达100%,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64%。实施“三品一标”扩量提质工程,新认证“三品一标”22家,累计150家,产地面积32.1万亩,占比63.4%,产品产量26.88万吨,产品占比62.4%。出台2016年主导品种和技术目录,主导品种覆盖率80%以上、技术到位率90%以上。三是以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为抓手,筑牢安全防线。落实动物防疫“五色预警”评估机制,免疫家禽211.53万羽次、生猪114.4万头次,建成象山南郊动物检疫分所,并启用动物检疫电子出证制度。全年生猪定点屠宰检疫13.2万头,销毁病害产品4.39万公斤,定点屠宰检疫和无害化处理率均为100%。对全县281个畜禽场户进行免疫抗体检测和疫病监测,检测样品1.1万份,未发现重大疫情。新增植物疫情监测点5个,累计23个,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9期,开展柑桔木虱防控10.2万亩次、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控2.5万亩次,产地检疫橘苗568万株,砍除疑似柑橘黄龙病病株1936株,清理松材线虫病、松褐天牛发生区2.73万亩,砍伐清理病死松树1.67万株,无害化处理疫木867吨。
  7、强执法,保秩序。一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市场、主要品种,对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进行常态化执法检查,开展“绿剑”专项行动8次和“三大一严”专项行动,抽检农业投入品92批次,未发现问题。检查各类生产经营主体326家,查获假劣农资3900公斤,收缴百草枯水剂350公斤,立案13起,使一批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开展饲料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毒鼠强和、药用类高锰酸钾经营等专项执法检查,督促落实安全生产整改措施7条、封存含硝态氮化肥322.2吨。二是严格森林资源保护执法。开展“利剑1号”清火行动、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和打击非法占用林地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4次,出警523车次、警力2092人次,依法受理各类森林案件61起,其中刑事案件19起,行政案件42起,收缴行政罚款54.3万元。三是推进农业信息化执法。新增投入品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单位20家,累计58家,农业移动执法通开展产品抽检、巡查执法、案件查办使用率100%,实现执法过程的全程电子监控和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完成干部学法用法培训考试,提升执法水平。同时,审核行政处罚案件25件。
  8、强监管,保稳定。一是抓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完善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权力规范运行工作的若干意见》、《象山县村级工程项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制度,加强指导,开展业务培训4期,受训928人次,并实行上岗考核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业务人员素素能力。强化督查,开展农村基层权力规范运行专项检查活动,抽查了62个村,切实提升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并成功创建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县。全面完成年度“百村审计”任务,审计金额24.93亿元,收回各类应收款项6.5万元,落实整改措施208条。二是狠抓用林项目监管执法,开展“绿剑林业检疫执法年”活动,加强伐中检查、伐后验收,未发生超面积开采、移位开采和滥伐等现象。强化对用林单位的服务指导,积极主动做好审报和监管,全年办理征占用林地项目21宗,面积397亩。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完成外围作业,并及时做好林地变更及补充调查。三是抓涉农项目实施监管。严格执行《象山县农业项目管理办法》和《象山县农林局农业小微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组织县联席会议3次、专家评审8次,评审项目100余个,并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和质量跟踪,取消项目2个。
  (三)抓队伍,优服务,干部作风持续改进
  将全面从严治党和干部日常管理作为主业抓牢、抓实、抓好,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新实施青年干部培养计划,认真做好“岗位对责、绩效对账”考核,全面提升农林队伍廉洁意识、工作干劲和服务水平。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禁令”、市委正风肃纪“十项规定”等上级规定,执行党员干部婚丧喜庆新规16起来,执行率100%。严控“三公”经费,做好公车改革后的用车管理,“三公”经费同比下降16.1%。加大督查问责力度,全年对7名违纪干部进行了问责。同时,及时高效、高质保量地完成督查、领导批示件15件和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答复28件;并做好人事管理、维稳信访、应急管理、扶贫帮困、档案工作、工会工作、团建工作、妇联工作、老干部服务等工作。
  二、存在主要问题
  总体看农业农村发展稳健,但仍面临较多制约和较大压力。
  短期看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涨,农民增收压力进一步加大,“非粮化”情况长期存在;二是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持续推进,畜牧业继续调减造成产值下降;三是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面广人多,加上历史遗留问题,推进难度较大。长期看主要有:一是发展基础不强。投入农业领域的资金少,大平台、大项目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与现代农业要求与精致农业标准有较大差距。二是产业层次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低,总体看仍处于产业链中下层,农业供给侧矛盾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销售机制不健全,销售渠道相对单一,农产品滞销风险仍在存在。强势品牌少,优质优价未能完全体现。三是空间环境制约加大。生态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标准越来越高,正面临各种挑战,资源要素相对欠缺,加上良田面积减少,导致单位土地产出率与承载率之间矛盾加大。
  三、2017年工作思路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和引领农业新常态,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奋斗目标,以绿色生态都市农业为主方向,以“两区一镇”为主抓手,集聚要素资源,推进改革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激发主题活动,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努力提升农业综合实力,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主要目标:
  1、实现农业总产值增长2%,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0%。
  2、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2.8万亩,总产量9.5万吨,其中“甬优”系列杂交稻10万亩,粮食自给率40%以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其中蔬菜12.5万亩。
  3、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21万亩,其中柑橘10.8万亩、杨梅4.5万亩、枇杷2.2万亩,其他3.5万亩。
  4、肉类总产量1.8万吨,生猪饲殖量20万头,家禽饲养量250万只,禽蛋总产量1万吨,象山白鹅孵化量500万羽。
  5、新实施县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提升项目8000亩,蔬菜功能区600亩,加快2015年前立项的示范区、精品园建设进度。
  6、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政策,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示范性家庭农场5家。
  7、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监测1000批次、定性速测5400批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98%以上,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100%,重大植物疫病防控率达100%,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农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6%以下。
  8、实施平原绿化面积2000亩,创建市森林城镇2个、市美丽村庄2个,建设农村森林休闲公园30个,完成通道绿化彩化60公里,“四边”区域山体森林优化改造面积7000亩以上。
  9、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积极开展流转土地、林地经营权登记工作,实现抵押贷款权能。
  10、稳步推进村(股份)社选举工作,加强指导,严格程序,确保选举工作依法依规、稳定有序开展。
  (三)主要措施:
  1、以都市农业为方向,全面推动转型升级。主动融入宁波都市圈,以大都市需求为导向,加快集生态绿色、休闲观光、市场创汇于一体的功能布局,发展生态精致型都市农业,推动转型升级。一是实施“两区一镇”。通过集聚要素、融合产业、科技驱动、创新机制、增强辐射等措施,着力培育农业产业集聚区、都市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特色农业强镇,打造“两区”升级版,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将大塘港农业综合示范区打造为拥有水稻、蔬菜、南美白对虾、柑橘4大主导产业的产业集聚区,将贤庠碶头陈彩花田、新桥莲藕基地等打造成精致特色休闲观光都市农业示范区,将贤庠、定塘、新桥等乡镇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多元、内涵丰富的特色农业强镇。同时,加快推进黄沙岙、道人山2个畜牧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进度,尽快建成省内一流的现代化畜牧产业园区,全力突破畜牧业发展空间和资源约束。二是推进三产融合。以“全域旅游”战略为契机,在做强一产的基础上,积极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功能。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全力将柑橘打造成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2亿元以上。结合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一批旅游功能配套的精致特色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生态农庄、慢生活休闲基地,努力打造“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的都市农业发展格局。三是深化“两区”建设。继续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上持续发力,切实提高建设质量标准和亩产效益。计划完成粮功区标准化项目0.72万亩、蔬菜功能区950亩。落实建成粮功区的后续管护,加强新垦造耕地地力培育项目建设与管理。
  2、以确权赋权为重点,全面增强发展动能。坚持将确权、赋权、活权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源,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将更多的生产要素、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引入农业农村发展。一是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将土地确权作为全年农村改革的重点,坚持稳定承包关系、依法依规有序、进度服从质量和群众路线原则,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要求,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以大无畏的精神保质保期完成土地确权工作,争取在5月30日前完成全部审核公示,在10月底前完成建档入库。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建立与不动产统一登记相衔接、高效便捷互联互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体系,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和谐稳定提供基础保障。二是扎实做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在“三权分置”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在科学合理安排我县产业结构和地域布局的基础上,努力使流转与粮食、蔬菜等主要经济作物和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相耦合,与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区域特色相适应;同时要突出整村流转,突破整畈流转,并规范做好流转土地经营权登记颁证和他项权证发放,积极实现土地经营权融资、抵押和贷款等功能。三是全力支持“三位一体”改革。搭好组织框架,全力支持“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质工程,重点强化合作社服务设施装备建设,提升服务能力,鼓励合作社发展新型业态农业,引导实施重组联合,形成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新合作社或联合社,进一步丰富合作社的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拉长服务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3、以争创全国农产品质量放心县为契机,全面优化产品质量。不断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在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底线上,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低层次供给向高层次供给转变。一是强化农产品安全监管。加强监管能力,坚持“夯实基础”“绿色生产”和“检打联动”理念,逐步健全农产品追溯、信用、社会共治三大体系,强化畜禽屠宰监管,提升监管能力。落实属地责任,强化镇村二级监管机构检测能力,提高快速检测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抽检,全年县级定量检测1000批次,抽检不合格产品跟踪追溯和提交依法查处率100%,监测总体合格率98%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严厉打击生产经营违禁农业投入品行为,实现限用农药退出市场。搭监信息化监管平台,开发“象山农安”APP,将规模生产经营主体、“三品一标”主体纳入监管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提高监管效能。二是实施标准化生产。坚持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发展战略,主导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生产模式图推广应用率达90%以上,推广高效低毒农兽药,促进“三品一标”提质增效。严把认证门槛,强化证后监管,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5个、绿色食品4个,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比率60%以上,农业标准化水平65%以上。三是抓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严格执行动物免疫计划和免疫程序,深化“五色评估”体系,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100%,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有效保护率70%以上,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率100%;加强植物疫病监测、防控,抓好水稻“两迁”虫害、柑橘黄龙病、松材线虫病、加拿大一枝黄花等监测预警,及时开展防治,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
  4、以环境保护为主线,全面打造美丽农业。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平衡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底线,积极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农业,护好绿色农业底色。一是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监管常态化。深化“五水共治”,落实畜禽养殖污染监管长效机制,加强联动联查执法,严防养殖污染反弹,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大塘港水域水质达到三类。创建“两化工程”30家、美丽牧场10家,推进生态化、标准化养殖。抓好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沼液物流配送量5.5万吨以上。加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新址建设,完善无害化处理运行机制,实现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全覆盖。二是推进整洁田园美丽化。开展“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行动,全面整治田园生产环境,改造提升农业生产设施,形成“环境整洁、无私搭乱建、生态良好”美丽整洁田园,使农田成为靓丽风景,农业成为美丽产业。健全完善农资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长效机制,实现农资废弃物回收率80%。加快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高塘岛)试点工程,争取2017年3月建成启用。深入实施肥药双减双增,实现化肥减量380吨、农药减量60吨。三是推进森林象山色彩化。大幅增加珍贵、彩色树种比例, 积极开展林相改造和“一村一树”等活动,使森林景观四季景象富于变换,逐渐形成景观优美、色彩丰富、生态功能强大的森林资源和环境,努力打造象山特色的森林城市。结合“两路两侧”“四边三化”行动,大力实施森林城镇(村庄)建设、森林通道绿化彩化、山体森林优化改造等工程,提升森林象山特色和档次。抓好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湿地和生态公益林管护,全面完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继续开展森林消防“引水上山”工程建设,切实提高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新建林区道路10公里。
  5、以机制创新为手段,全面推进高效发展。加大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农业经济,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产业高效发展。一是深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成立象山县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专项资金和人员,积极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集聚优势资源,以象山柑橘产业联盟和梭子蟹产业联盟为实施主体,以浙江大学品牌研究中心为技术依托,全面推进“象山柑橘、象山梭子蟹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落地。建立健全区域公用品牌技术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并通过组织农产品展示展销、媒体宣传等一系列的品牌推介活动,全面打响象山柑橘和梭子蟹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柑橘和梭子蟹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二是深化特色经济发展。结合产业特点,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域布局,努力提高“红美人”、“晴姬”等优质高效品种占比,适度扩大“甬优”系列杂交稻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加大生态循环和农、林、牧立体高效农作制度创新,推广新型农作制度3万亩,其中生态高效“万元田”1万亩。积极发展“稻渔共生”稳粮增效模式,新增示范点2个,推广面积1000亩。加大要素投入,探索盐土农业发展,继续抓好海水稻和蔬菜、藏红花等经济作物种植试验,逐步将盐土农业打造成象山农业另一特色支柱产业。三是深化主体培育。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创建为抓手,深化新型职业农业培育,充分发挥农民学校、民办培训机构、农业职业院校作用,培养职业农业330名,探索定向委培机制,着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继续扶持大学生农业领域就业创业,搭建农业众创、众筹平台,培育一批“农创客”。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扶持,坚持优胜劣汰、稳量提质,鼓励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企业+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
  6、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全面推进成果转化。完善配套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和建设服务平台,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加快新型技术研发与推广。全面整合农业科技推广项目资金,优化管理办法,提高资金效能,计划安排300万元加快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新工艺等“五新”项目的研发、引进和推广,重点做好柑橘覆膜增糖栽培、柑橘设施完熟栽培、茶园绿色防控等农业科技应用和成果转化。深化院校合作,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瓶颈,重点做好柑橘杂交育种、甘平杂柑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早熟枇杷新品种选育等科研攻关。二是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技术等全方位渗透到农业中,加强三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民信箱平台发布机制,提升万村联网网站整体质量。组织实施“智慧农业”项目,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企业2家。全面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推广应用掌上农民信箱,加快推动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三是加快基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以18个“3+X”基层公共服务中心和一体化公益性服务网络为框架,组织实施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工程,计划完成330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任务,建立公益性培养培训制度,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大力培育“新一代”、“农二代”、“四有”职业农民。
  7、以依法行政为主题,全面优化为农服务。坚持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并举,积极争创全国农业综合执法示范窗口,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森林资源等重点,着力健全完善规范执法工作机制。一是强化农林执法监管。在抓好日常监管的基础上,依法开展“绿剑”护农、“绿盾”护林、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投入品等相关执法行动,采用明查暗访、执法抽检、检打联动等多种手段,形成多措并举,重拳出击的态势,确保执法活动取得实效。创新农林执法,推进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进一步整合农资店资源,提高规范化程度。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运行。通过组织协调、目标考核、动态管理、加强惩处等措施,继续开展农村“三资”管理活动,进一步提高规范化运行程度,全面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强化对村级货币资金、工程管理等内容的监管,全方位提升农村“三资”管理水平。继续开展农民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重点审计和对村集体资产资源的运营、农村土地征用补偿费、村干部离职等专项审计。三是优化项目管理与服务。强化项目用林监管服务,优化行政审批环境,规范行政审批流程,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努力提升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做好重点项目使用林地审核报批工作,强化对项目建设单位的服务指导,积极主动做好项目用地审报和监管,全力支持配合“双突破双驱动”战略实施。继续做好项目牵头工作,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专家会审和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加快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实现项目统一信息化管理。
  8、以“两学一做”为载体,全面提升机关效能。按照“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要求,狠抓干部队伍管理,继续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农林青年干部培养计划,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和为农服务能力。深化“岗位对责、绩效对账”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促使干部转作风、提能力、促发展。弘扬“泥腿子”精神,放下架子、扑下身子,鼓励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和村间田头,深化干部联乡镇、联企业、联合作社、联家庭农场、联大户制度,强化为农服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一岗双责”职责,强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个严禁和市正风肃纪十项规定,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重大项目、行政审批、财务管理和公务接待等管理规定执行到位。
                                     象山县农林局
                                     2017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