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县旅游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旅游部门的指导下,在全县各级各部门和系统内各单位的努力下,紧紧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高水平旅游强县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双突破双驱动”战略,全县旅游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5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15%,总量位居宁波市第一。成功创建“浙江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荣获“浙江省全域疗休养发展十佳县”“最受欢迎的浙江十大旅游目的地”等称号。现将有关工作通报如下:
一、2018年旅游工作取得的成绩
1.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研究出台《象山县旅游业追赶跨越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象山县新一轮旅游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细则》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全县旅游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先后召开深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会和省全域旅游示范县迎检部署会,全域旅游创建氛围日益浓厚,各项创建工作扎实推进,通过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验收,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2.全域旅游规划体系日益完善。按照全域旅游规划“一带四区”的总体布局,完成《环石浦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开展《大塘港—蟹钳港区域旅游规划》前期研究,完成《象山县旅游用地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编制;完成泗洲头镇、西周镇、新桥镇、影视城景区4个规划的评审与审查工作;进一步完善旅游项目联审机制,完成石浦东门渔港精品酒店、龙屿村精品民宿、鹤浦安可精品乡宿等8个旅游项目联审;积极深入参与各部门的规划编制,促进了《象山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融合。
3.旅游各项创建稳步推进。推进松兰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象山影视城国家5A级景区创建,目前,两个国家级创建已通过省级资源评审。影视城获评2018年美丽中国极受欢迎的影视旅游目的地和宁波市金茶花景区,松兰山旅游度假区获评2018年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旅游度假区案例,石浦渔港古城获评2018中国十大文旅小镇(景区)经典案例。半边山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枫康养生园创建国家3A级景区正在有序推进,蟹钳港景区创成国家3A级景区。茅洋乡再获市级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考评第一,新桥镇通过市级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积极谋划露营、康养、度假、研学等产旅融合项目,成功创建涂茨仙子湾露营地休闲旅游基地、银洋露营地休闲旅游基地、大岭后村民宿休闲旅游基地、大沙村民宿休闲旅游基地等4个市级旅游基地。
4.旅游项目加快推进。加强县域旅游项目整体把控和统筹力度,全年在建旅游项目69个,总投资288亿元,完成投资36.2亿元。阿拉的海水上乐园、源之圆温泉馆、半边山旅游度假区、茅洋蟹钳港景区等建成开业。阿拉的海水上乐园试营业三个月,接待游客5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000余万元,成为旅游收入仅次于影视城的网红景区。茅洋蟹钳港景区也是异军突起,去年游客接待量突破85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突破9000万元,不但进入全县大景区行列,而且还成为全市乡村旅游的一面旗帜。五彩渔镇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进入招商阶段,半边山露营休闲基地基本建成;协助“鱼得水”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牵头编制完成改造提升方案。
5.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实现量质提升。制定《象山县A级景区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2017-2022)》,年内新增省A级景区村43个,其中3A景区村8个。加快推进民宿精品化、规范化建设,精品民宿达到56家,其中省金宿级民宿4家,银宿级民宿5家,民宿(农家乐)床位数突破14800张,不但民宿床位数位居全市第一(占比达60%),而且精品民宿数也位居全市第一,实现了量质同步提升。研究出台《民宿(农家乐)规范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公安、住建、审管、消防等部门通力协作,创新思路,民宿(农家乐)规范整治行动扎实开展,完成证照办理642家,正在办理60余家,民宿办证率从2017年的60%不到上升至2018年底的90%(全市第一,全省领先),得到市领导批示肯定。
6.旅游公共服务有效提升。“厕所革命”有效推进,完成影视城景区、枫康养生园、隔溪张村、白岩下村等新(改)扩建旅游厕所20座,规范厕所管理,厕所管理制度上墙、设置专职保洁人员,大力配合做好文明如厕宣传。进一步完善客运中心旅游集散标识指示系统。建成甬台温高速复线,县域道路框架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实施环象绿道建设49公里。开通松兰山、影视城、中国渔村旅游公交专线,完成中心城区、石浦镇区和县道以上公路旅游交通标牌双语化改造。智慧旅游一期项目通过验收,象山伴旅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7.旅游人才建设和旅游市场监管得到加强。实施“人才强旅”工程,开展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旅游服务从业人员及旅游饭店高级人才等各类培训50余场,培训人次4000余人。旅游协会组织旅游饭店高级经理人员赴乡镇对民宿(农家乐)业主开展业务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参加2018宁波市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并获4个单项奖(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成功举办2018年象山“宏润杯”饭店服务技能大赛,随囍、文麓雅院、民途民宿等参加宁波市第一届民宿厨王争霸赛并取得好成绩。开展餐饮行业“四名三提升”活动,四季十六碗等菜品研发取得积极成效。建立健全团队餐馆监管机制,择选首批31家定点餐馆。开展全县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利剑行动”,深化常态化综合执法,累计开展联合行动15次,先后开展乡村旅游点、民宿(农家乐)、旅游包车、团队餐协议定点餐馆等专项执法检查26次,督查旅游企业60余家次,排查一般隐患31项,已整改31项,整改率达100%。推进旅游行业安全风险评估,建立旅游风险预警机制,完善“1+N”旅游目的地应急救援体系。发挥综合保险保障兜底作用,年内协助1名游客理赔10万元,象山县全域旅游综合保险工作在全市得到推广。
8.旅游宣传营销影响力不断扩大。完善以“嗨象山”为品牌核心,串连乡村点、民宿、民俗、非遗等资源,策划推出“活力向海、沉浸影色、生动记忆、源头寻香”的“活色生香”主题产品,深化全域旅游品牌支撑体系,策划推出四季产品、主体产品以及分众产品,包装推出精心疗养游、滩涂体验之旅、海洋学院研学游、开渔之旅、海洋美食之旅、渔家喜宴、千人海鲜宴等特色旅游线路产品20余条以及高铁休闲纯玩4日游、直通车纯玩3日游等旅游产品。相继举办“嗨象山·依旧青春梦”2018象山全域旅游新产品(杭州)发布会、象山旅游苏州推介会暨“万人嗨象山”活动启动仪式、嗨出象山味海鲜美食旅游(上海)推介会。开展杭州、宁波、苏州、慈溪、上海等象山全域旅游城市推广活动。开设上海、杭州、苏州“嗨象山”专卖店3家,开通上海、江西、安徽、杭州等地直通车10条,开通《趣象山》海滨旅游直通车46个班次。强化节庆营销,充分利用中国开渔节、海鲜美食节等重大节庆平台,推出开渔集市、开渔祭海之旅、千人自驾海鲜之旅、象山海鲜年夜饭等旅游产品,推进乡村节庆活动,各镇乡、街道和企业共举办橘花公共艺术节、乡野艺术节、氧气音乐节等乡村节庆40余场,推动了乡村全域旅游氛围的形成。创新多元宣传渠道,开辟象山伴旅、嗨象山旅游微信号、服务号、嗨象山抖音号、象山旅游微信号、服务号等5个官方自媒体平台,多渠道宣传象山、服务游客。加强与中国旅游报、凤凰网、浙江旅游、上海旅游时报、甬派、FM93等合作,策划举办上海名家采风团走进象山、"我爱诗画浙江"毅行象山站、中外大学生开启“48小时嗨计划”青春梦象山之旅等活动。
上述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协同推进,更离不开旅游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拼搏。在此,我代表县旅游发展中心对各级各部门领导的支持、对全县旅游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县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还有短腿和不足,尤其是旅游交通、停车场、旅游集散咨询等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与创建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二是游客量大,但住夜的少,一日游的多,人均消费不高;三是四大核心景区品质不高,业态单一,活动不多,设施老旧,个别景区在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方面逐渐在走下坡路;四是旅游产业融合程度不高,新业态发展滞后,旅游休闲娱乐、旅游餐饮、旅游购物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五是部分企业服务质量不高,营销意识不强,在人才培养和留才方面缺少手段,旅游行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二、2019年工作安排
2019年是我县全域旅游对接亚运时代和建设高水平旅游强县的关键之年。2019年我县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旅游工作会议和县委十四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四个年”活动总要求,深入实施“双突破双驱动”战略,着力推进“旅游+”,大力拓展产业链,优化旅游品质,提升旅游服务,力争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切实推进高水平旅游强县建设。计划全年接待游客2910万人次,旅游收入325亿元,同比增长16%和18%。主要工作建议如下:
(一)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旅游领导体制建设。全面落实全县深化改革工作部署,完善旅游领导体制,加快构建综合协调、统筹推进的全域旅游领导管理体系。继续推进旅游市场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健全旅游市场常态化执法工作机制。
(二)突破项目建设,推进产品业态功能提升。充分利用“山海林田湖、岛岸湾滩涂”资源禀赋,加快形成“一带四区多组团”的旅游发展格局,全力打造长三角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一是健全全域旅游规划体系。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环石浦港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实施,编制《环大塘港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环蟹钳港区域旅游总体规划》。二是加快核心景区打造。推进松兰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影视城国家5A级景区、半边山省级旅游度假区、阿拉的海国家4A级景区以及枫康养生园国家3A级景区创建。其中,松兰山和影视城要力争通过景观质量国家级评审;半边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和阿拉的海国家4A级景区创建力争通过省级景观质量审查;完成枫康养生园国家3A级景区创建。三是加快旅游项目招引促建。力争完成旅游投资40亿元。松兰山度假区内道路全面动工,白沙湾喜来登大酒店基本完成装修工程;海影城三期力争6月底开工;中国渔村二期千古情项目力争年底前动工;石浦渔港古城确定合作开发对象,完成相关规划设计;半边山五彩渔镇建成营业;一冷渔文化创意园基本建成、茅洋民俗文化村动工建设;推进狮子山田园综合体、游仙寨等签约项目落地建设;加快建设花岙岛,打造精品型海岛旅游综合体。
(三)加快文旅等融合步伐,推进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发展。一是建立“旅游+”和“+旅游”政策扶持体系。推动各级各部门在支持产旅融合方面加大力度,出台专项政策,构建符合“大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优化产旅融合发展环境,形成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有条不紊、齐头并进的新局面。二是加快谋划海岛海洋旅游。培育发展海岛渔村民宿、休闲海钓、海洋牧场捕捞、海上餐饮、海上婚庆等深度体验式海洋旅游产品。加快建设亚帆中心,加快布局游艇基地等高端海洋旅游产品,积极融入长三角邮轮旅游目的地。三是着力推进“+旅游”等产旅融合工作,加快推进研学、科普、红色旅游基地创建,重点突破帆板、帆船、骑行、房车、露营、攀岩等业态开发。四是加快文旅融合进程。深化影视城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小镇建设,完善影视产业体系。挖掘渔文化、丹文化、影视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弘扬亚运赛事文化,推动影视文化、海洋文化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
(四)引导产业集聚,着力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一是促进民宿集聚区建设。深度挖掘特色乡村资源,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重点推进茅洋、新桥、泗洲头、黄避岙等省市级民宿集聚区建设。二是推进A级景区村建设。完成40个省A级景区村(其中3A级景区村5个)创建计划,同时巩固和深化已有的67个省A级景区村创建成果。三是提升民宿(农家乐)品质。加大民宿(农家乐)规范整治力度,提高民宿(农家乐)办证率,争取消灭无证经营。加大特色、精品民宿招商建设力度,计划推进5个银宿级以上精品民宿创建,打响象山半岛民宿品牌。四是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打造一批以民宿经济为核心,融合家庭农场、农业精品示范园和农业产业特色基地以及乡村休闲运动、康体养生和乡村文化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指导墩岙、中站村争创省级老年养生旅游示范基地。
(五)创新市场营销,推进旅游品牌形象提升。一是强化品牌塑造。抓住亚运契机,按照“深耕沪杭甬、拓展温台闽、培育港澳台”的旅游市场开发思路,深化融合营销,创新宣传模式,进一步提升“嗨象山”旅游品牌影响力。二是凸显品牌形象。实施亚运品牌营销,叠加亚运IP,完善“嗨象山”品牌核心、“象宝”品牌吉祥物、“海滨、影视、美食、乡野”四大品牌IP的全域旅游品牌体系;深化与携程、驴妈妈等知名OTA平台合作,开展微营销、内容营销、事件营销和话题营销;深化节庆营销、品牌赛事营销,做强中国开渔节、海鲜美食节等旅游节庆品牌。三是加强产品研发。充分整合高星级酒店、精品民宿资源,打造旅游目的地概念,举办疗休养旅游、会奖旅游、亲子旅游、美食旅游、研学旅游等专题营销采购对接会,加大专项产品推广力度。依托中国开渔节、象山海鲜美食节,深化全县旅游节庆营销,做好开渔祭海敬香团、象山千人海鲜自驾之旅、渔家喜宴等节庆延伸产品包装、策划、推广,打造四季象山节庆品牌。四是突破宣传渠道。充分发挥浙江高速沿海文旅推广联盟、浙东南联盟体、宁波旅游上海办事处、合作媒体等平台,加强与新媒体、自媒体、影视媒体等合作,通过县内县外、线上线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宣传模式。
(六)加快配套完善,推进公共服务品质提升。深化“吃厕住行游购娱”等要素配套,拓展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产业贡献度。一是继续深化旅游厕所革命。编制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旅游景区(度假区)、通景道路、交通集散点、乡村旅游区(点)、特色街区、加油站等厕所新改建工程。二是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推进交通枢纽“运游一体化”建设,延伸城市公交到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加快建设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古道)等公共休闲设施,完成松兰山、影视城通景公路建设,加快谋划环石浦港区域交通畅通工程和海上旅游交通。三是规范城乡指引。改造交通标志、标线、标识及道路指示系统、公共场所服务标识、道路游线旅游标牌、旅游景点标识、城市乡镇门牌等设施,建立统一、规范的中英文城乡标识体系。四是提升旅游公共基础配套。进一步完善县-镇(乡)-景点(村)三级旅游集散咨询体系,动建石浦、影视城、松兰山游客集散咨询中心。加快松兰山、影视城、石浦渔港等重点景区生态型旅游停车场建设。五是深化智慧旅游工程。深化县旅游大数据中心和“象山伴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实现旅游行业监管、旅游产业数据分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目标。
(七)强化服务创优,推进旅游行业品质提升。一是推进行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对接亚运,全面推进行业标准化、品质化建设,指导创建星级旅行社2家,规范化达标创建旅行社1家,市花级酒店2-3家,重点突破特色主题文化饭店创建,指导非标化住宿业品质化提升。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开展旅游人才情况调研,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统筹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政校企合作步伐,充分发挥旅游专业院校人才优势,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规划策划、咨询培训等合作。组织筹备全县导游大赛,开展旅游企业、涉旅行业各类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各镇乡(街道)旅游分管领导、联络员以及景区、旅行社导游员、讲解员、咨询服务人员等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全域旅游优质服务标兵。三是开展行业服务品质评价。完善旅行社和导游的监管考评制度,落实旅游“红黑榜”制度,加强旅游团队餐规范管理工作。强化饭店业节能考核,指导开展能耗监测、能效管理,落实垃圾分类。四是深化文明旅游。开展“助力导游加油站”“文明旅游·垃圾不落地” 等各类主题活动。加快建设旅游志愿者服务队伍,评选旅游行业文明先进。五是打造文明旅游“金项链”。深入推进旅游行业文明创建工作,积极开展文明旅游“金字招牌”评选活动,加快培育一批金牌导游、“金钥匙”酒店服务团队、“金口碑”旅行社、“金星级”旅游志愿者、“金茶花”文明景区、“金葵花”景区村庄等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和品牌。六是加强旅游协会工作。成立象山县民宿经济促进会,发挥民宿经济促进会在制订民宿标准、加强人才培训、提升民宿品质、加大市场营销和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
(八)强化旅游安全,加强市场综合监管水平。一是加强旅游安全工作。加强海上旅游安全研究,推动海洋休闲旅游规范管理。加强与海洋渔业、港航、边防和海事等涉海部门的联动,重点开展海岛和涉海景区旅游市场整治。强化行业安全风险评估和管控,对新开业景区、景点实行安全风险评估。建立旅游目的地安全预警机制,完善全域旅游目的地救援体系,发挥全域旅游综合保险兜底保障作用。二是加强市场秩序监管。深化常态化综合执法工作机制,强化对涉旅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健全全域旅游投诉多元化解机制,建立旅游企业投诉处理站、旅游消费维权站和旅游纠纷调解工作室三级旅游投诉纠纷化解机制。建立“诉转案”机制,重视从旅游投诉中发现案件线索,严厉打击旅游违法行为。
(九)深化作风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严格按照县“作风建设深化年”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切实提高机关干部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和能力建设,着力打造顺应新时代新思想新形势的“象山旅游铁军”。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和县委关于作风建设有关规定,严格执行《象山县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深入落实机关规章制度,强化“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切实增强机关上下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服务能力,塑造干部队伍“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推进机关作风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建设。深化推进“两学一做”主题活动、“六争攻坚、三年攀高”专项攻坚行动以及委机关青年干部读书会,增强机关干部知识储备和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