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象山县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9-07-08 14:55 信息来源:象政发〔2019〕82号 浏览次数:

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

《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象山县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象山县人民政府

2019年5月28日

《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象山县实施方案

三门湾是浙江省的重要海湾,发展潜力较大但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切实发挥象山在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特制订本实施方案。实施范围涵盖石浦镇、鹤浦镇、定塘镇、泗洲头镇、新桥镇、晓塘乡、茅洋乡、高塘岛乡等八个镇乡。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设战略部署,抢抓宁波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和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重大机遇,顺应国内外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新趋势,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加强海湾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为导向,优化空间布局和准入门槛,着力发展生态型海洋新兴产业,着力构筑滨海特色城镇体系,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着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创新区域协同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区域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定位

结合区位条件、资源环境、现状基础、发展潜力等现实与可能,确定象山在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为“一区三地”。

——三门湾区域对外合作先行区。依托港口和湾区资源,紧抓甬台温高速复线通车机遇,加快环石浦港区域与三门湾其他区域联动合作,打造三门湾区域的海上交通枢纽和渔港经济区。推进浙台(象山石浦)经贸合作区建设,充分发挥对台贸易先行优势,积极打造国际水产品集散中心,成为三门湾区域对外合作先行区。

——浙江海洋文化和生态保护示范基地。依托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办好中国开渔节、中国海洋论坛等海洋特色文化活动,不断打响“中国渔文化之乡”品牌。加大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保护力度,完善蟹钳港等生态湿地系统,打造浙江海洋文化和生态保护示范基地。

——浙江海洋新兴产业基地。全面凸显海洋、海岛、海湾综合优势,提升渔港古城、半边山、花岙岛等景区建设水平,大力发展滨海运动游、海岛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成为长三角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快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水产品精深加工、休闲渔业等海洋新兴产业,打造浙江海洋新兴产业基地。

——浙江影视文创基地。完善影视产业体系,从单一的影视拍摄基地优化升级为涵盖文创策划、影视后期制作、影视文创旅游、文化创意等影视文创全产业链综合型基地。同时将三门湾区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影视文化、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丰富象山全域旅游文化内涵,打造浙江影视文创基地。

(三)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生态环保的规划和准入标准,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在滩涂围垦、征占用湿地、功能区布局、产业选择、重大项目准入等方面,加强海湾整体生态环境影响论证,实施淡水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等总量控制管理,切实将保持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优先条件。

基础支撑。加快高速公路、航道码头、水资源保障和防洪排涝等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通讯、排污、供水、供热、供电、供气等市政设施建设,强化环保设施管网完善与高标准运营管理,健全商业、文化、教育等配套设施,促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区域统筹发展基础。

协调推进。切实把三门湾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建立完善多方参与保护和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强产业、城镇、生态等各领域的协调推进,促进海陆联动、产城融合、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推进跨区域的土地、资金、人才、政策、体制机制等重大战略资源整合与创新,不断提升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力度和水平。

适度开发。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处理好产业培育、城市建设和资源环境承载力间的关系,合理控制开发规模,力促经济转型升级,避免粗放式开发建设,在发展进程中坚持适当“留白”,推进“蓝绿交融”。

(四)主要目标

到2020年,区域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海洋生态质量稳定向好,环保型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三门湾区域对外合作先行区、浙江海洋文化和生态保护示范基地、浙江海洋新兴产业基地、浙江影视文创基地初具成效。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控体系基本建成,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转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90%,工业废水处理率100%,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和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到95%以上,典型海洋和海岛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超过57.4%,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到国家标准。近岸养殖污染尾水治理、沿岸农业面源综合整治稳步开展,滨海湿地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海域水质得到控制,劣四类海水占比有所下降,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产业融合体系基本成型,海洋新兴产业稳步发展,浙台(象山石浦)经贸合作区、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等重点功能区块实现规模开发,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亿元。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力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5%左右。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石浦副中心城市功能承载力和建设品位得到提升,城镇组团发展稳步推进,两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以上。

——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交通互联互通水平稳步提升,沈海高速石浦连接线、石浦高速定塘连接线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与宁海、三门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强。港口开发取得进展,石浦港区主航道一期及配套锚地工程、石浦港水上货运中心一期等项目有序推进,水上交通逐步优化。统筹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水输送主干管建设,基本建成安全、稳定、可靠的电力、通讯、燃煤气、给排水等设施网络。

到2030年,区域内海洋生态经济体系全面建成,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GDP年均增长6.5%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左右,经济社会步入稳步发展、协调发展之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三产融合联动发展,形成功能完备、风情卓著的宜居宜业滨海城镇群。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水水质指标明显提升,基本建成三门湾区域的全景海湾,成为我国海湾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绿色发展示范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空间发展格局

(一)功能区划分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以现有布局为基础,以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战略需求为指引,按照“以湾定海、以海定岸、以岸定路”的布局思路,突出三门湾区域的生态保护和适度开发,根据浙江省《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划分三类空间。其中,产城融合发展区包括石浦镇区块、石浦港沿岸区块、宁波象保合作区区块、新桥区块。生态经济发展区包括区域内的丘陵山地、湿地、农业空间以及花岙岛、檀头山岛等部分海岛和海域。生态保护区包括岳井洋等滩涂湿地,及各类水源保护区。

(二)空间结构

根据省市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按照现有产业功能布局,确定“一城一区四基地”空间布局。

一城,即环石浦港新城。以石浦镇为核心,包含鹤浦镇、晓塘乡、高塘岛乡三个乡镇行政范围。结合省小城市、市卫星城和浙台(象山石浦)经贸合作区建设,发挥港口岸线资源优势和区域政策优势,加强区域统一谋划、港产城联动开发,建设集生活居住、休闲度假、经贸合作、产业对接、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生态型港湾新城。

一区,即岳井洋-蟹钳港港汊生态涵养区。重点保护港汊河汊、滩涂湿地、滨海野生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四基地,即象山环石浦港滨海旅游休闲基地、宁波象保合作区新兴产业基地、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和石浦现代渔业基地。象山环石浦港滨海旅游休闲基地,主要涵盖环石浦港区域及花岙岛、半边山、东门岛等休闲旅游区块。依托滨海旅游资源优势,着重发展滨海观光、度假休闲、商贸文旅、海鲜美食等旅游产品,同时联动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发展,打造三门湾区域滨海旅游门户。宁波象保合作区新兴产业基地,南至昌国盐场,北至东陈红岩景区,西至新桥镇高湾村、石浦镇鸡鸣村,东至沿海拓展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航天云网、航天智能制造优势,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航天信息技术产业等军民融合和智慧产业,打造航天科技小镇。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基地,西含崇站岛,东至新茅石线黄公岙村,南临定塘-新桥交界线,北至南山、张家山等山脉南麓。拓展影视休闲功能,完善基础配套,形成以影视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以影视文创、影视培训、乡村休闲、婚庆度假产业为支撑的复合型产业体系,打造国家级影视制作基地、长三角滨海影视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石浦现代渔业基地,重点区块为门前塘、打鼓峙、黄湾塘、盘基塘等。培育海洋生物育种、海水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水产品大宗交易、冷链物流等产业,建设国际水产冷链物流基地和综合性现代远洋渔业中心,打造全产业链渔业基地。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产业发展,构建生态友好型现代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提质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大力推进远洋生物精深加工、高值化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快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和门前塘市级海洋生物制造专业园建设,形成以精深加工为导向,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着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附加值,大力支持超星水产“海黄金”保健美容产品研发,积极推进飞润生物丰肽生物肽类蛋白生产线等海洋生物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强副产物二次开发利用和节水、节能、节粮等高效节能环保装备应用,促进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立三门湾区域海洋生物产业跨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关联产业形成产业链。

稳步发展临港装备制造业。依托环石浦港区域海洋装备制造基础,推动传统船舶产业整合提升,积极发展船舶及关键配套设备制造业,打造高技术船舶制造基地。在发展散货船、集装箱船、运输船基础上,依托东红、博大等重点企业推进船舶行业转型升级,向生产高附加值的特种工业船、远洋高技术船舶转变。推进石浦科技园建设,充分利用机械和电子类产业优势,推动发展动力及指挥系统、甲板机械、舱室机械等船舶配件。

积极开发清洁能源。依托丰富的风力、潮汐资源和良好港口岸线条件,科学合理开发海洋新能源,积极培育风电大产业,推进海上风电项目。谋划编制《象山县清洁能源示范岛方案》,积极开发象山用能空间。继续推进农村家庭屋顶光伏项目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加快象山海上1#一期风电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争取在2020年底开工建设。

2.提速发展航空航天产业

有序推进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建设,加快生产力中心、双创中心建设步伐,着力打造航天科技小镇和海洋智慧科技新城。深化与航天科工集团战略合作,重点围绕航天智慧产业,力争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线上线下服务机构、智能终端设备制造商,建设国家级云制造示范基地。积极培育军民融合产业,引进一批航天器研制生产、运维发射、天地测控等项目,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优化提升滨海旅游业。以渔文化为主题,推进“全景海湾”建设,加快石浦渔港古城二期、中国渔村二期、石浦一冷文化创意园等项目进程,全力推动环石浦港创建国家5A级渔文化休闲旅游区。推进大塘港区域文旅融合,充分发挥其保存完好的田园风光、农业产业景观、大塘港水系景观和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比较优势,逐步成为以影视文化体验、生态农业休闲、现代滨海度假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基地。加快影视文化产业区省级特色小镇和国家5A级景区创建步伐,着力开发深度体验、融合互动的文旅产品体系,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和业态。

全面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加快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创新,逐步完善影视拍摄场地、场景等基础设施,推动影视创客空间建设,稳步发展剧本编制、影视策划、场地租赁、影视拍摄、经纪公司、后期制作、影视发行等全产业链,打造综合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提升发展船模、鱼拓、绣花鞋等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加强技术创新与传统融合,逐步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和文化产业增值能力。

稳步发展港航服务业。在强化专业化特色渔港基础上,提升石浦港片区其他作业区的专业物流服务功能,推动雷公山作业区前期工作,积极发展对台商贸物流、综合物流等产业。加快檀头山、渔山旅游客船更新改造步伐,进一步完善海岛客运基础设施,谋划开辟新的海岛旅游航线,做精做强海上旅游航线。加大航运企业培育力度,鼓励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引导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配套发展商贸服务业。强化商贸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商贸+旅游”“商贸+农业”“商贸+文化”融合发展。完善区域城市服务功能与生活配套功能,大力发展现代零售商业、商贸流通、商务服务、专业市场和要素市场,推动商业综合体差异化发展。优化城市服务环境,以石浦副中心为核心,建设区域商业中心、专业要素配置中心与公共服务业中心,加快戴维商业广场等项目建设,提升申菱综合体人气集聚水平,打造滨海商业圈。

4. 深化发展现代农渔业

提升发展现代渔业。深化石浦现代渔业功能区块建设实施方案研究,扎实推进三门湾区域现代渔业产业化发展。优化绿色生态水产养殖,以大塘港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示范区、环石浦港蓝色渔业产业带为载体,推进黄湾塘三文鱼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强传统养殖池塘生态化标准化改造、设施化高效养殖,大力发展水产苗种和海洋碳汇渔业。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完成石浦国家中心渔港改扩建、东门渔港扩建、林门二级渔港升级扩建等工程,稳步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推进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加快南极磷虾船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远洋渔业发展水平。加快打鼓峙岛开发,扎实推进国际水产交易中心、国际水产冷链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集渔货集散、冷链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特色冷链物流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塘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接二连三”,着力发展体验农业、智慧农业、都市农业。围绕柑橘、梭子蟹等特色农产品实施全产业链建设,加快生产、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等多功能融合,打造特色水果、特色水产块状经济体,构建大塘港区域农业三产融合发展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态循环发展,深化“农牧结合”“农渔结合”“立体种养”等模式,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

提升农渔业品牌影响力。扩大区域公用品牌效应,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品牌,推进咗小鲜、捞鱼坊、海鲜道、阿拉渔家等企业与天猫等合作,利用中国开渔节、名特优农产品展览会等节庆活动,打响“象山半岛味道”“象山梭子蟹”“象山柑橘”等品牌影响力。

(二)统筹城乡建设,打造三门湾区域特色城镇群

1.提升环石浦港新城门户地位。强化规划布局和空间管控,推进城、港、岛联动开发,以石浦中心区为核心,以环石浦港岸线为主轴,以周边海岛为拓展空间,凸显海洋、港口、生态、文化特质,着力打造三门湾临港门户新城,逐步成为象山南部产业和旅游特色鲜明、发展动力强劲的县域副中心。深化石浦镇省旅游风情小镇、小城市和卫星城建设,加强海洋渔业、港口贸易集聚集群发展,推进配套建设与环境美化,打造三门湾区域经济、文化、旅游中心。推进鹤浦镇船舶制造、清洁能源、现代渔业等产业发展,加快海岛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开发,打造生态型海岛城镇。突出晓塘乡农旅文融合特色,按照“农业+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深化景区村创建,加快打造柑橘小镇。做大做强高塘岛乡传统农渔业等支柱产业,加强“海岛旅游+农渔业+文化”新兴产业联动发展,打造海岛风情小镇。

2.加快环蟹钳港生态影视文创组团发展。立足区域特色,加强规划布局和空间管控,发挥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的辐射作用,逐步成为集影视文化、现代农业、休闲旅游、旅游综合配套等功能为一体的中部增长极。强化新桥重点镇地位,承接影视文化产业链延伸和服务配套,加快中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影视文化特色强镇。加快定塘镇融入影视关联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特色田园城镇。发挥泗洲头镇蟹钳港-岳井洋独特区位,积极培育精品农业和精致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墩岙、肖胡、何婆岭等村个性民宿,推动灵岩山旅游开发,打造兼具山海、凸现生态的风情旅游小镇。加快茅洋乡旅游配套建设,全面提升田乐园、山乐园、海乐园等项目品质,同时推进与东陈区块的联动发展,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

3.统筹推进“全域美丽”建设。按照生产要素集中、人居环境优良的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美丽乡村向富丽乡村转变,着力打造一批有海洋、山水人文价值,具有区域特色的精品村、中心村。实施农村品质提升行动,统筹推进区域内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绿化等整治建设,建成鹤浦“寻梦大沙”等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加大农村产业转型,走特色化、专业化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打造枇杷、柑橘、梭子蟹等区域农产品品牌。推进乡村旅游精品化发展,结合农业产业特色和乡土文化特质,不断增加产品供给和旅游内涵,着力打造蟹钳港旅游区等乡村旅游重点区。

(三)加强生态保护,营造优美和谐区域环境

1.开展陆源污染防治。全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开展精细化截污纳管,稳步推进石浦镇西南部污水输送主干管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大塘港流域综合整治,实施河道生态补水,加强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推进三门湾区域污染综合整治,提升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强化工业污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执行畜禽养殖区域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制度,加强农业“两区”农田灌溉用水监管。强化饮用水水源监管力度,加强溪口、樊岙等饮用水库保护区建设。

2.推进海洋生态修复。深化幼鱼资源保护战、伏休成果保卫战和禁用渔具剿灭战,加大对非法捕捞、收购、销售、转载等行为的执法力度,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推进休闲渔业、精致渔业发展,打造日月明高标准大棚设施基地,提升鱼得水省级休闲渔业精品基地,提升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水平。控制养殖用药和养殖尾水排放,加快海水养殖标准化创建和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鱼、虾、蟹、贝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海洋牧场、大型海藻场建设以及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育与养护,保护鱼类栖息场所。

3.加强海岛、岸线、滩涂保护与利用。持续推进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花岙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的保护建设工作,建立较完善的保护区数字化管护、信息服务、统计分析、视频监测体系。在保护基础上,结合保护区内旅游资源和海洋文化特点,适度开展度假疗养和观光游览型生态旅游,并依据旅游环境容量控制游客规模。加大对海岸、河口、滩涂、海岛的整治修复力度,可持续推进岳井洋、蟹钳港等湿地保护,扎实开展花岙岛生态岛礁整治与修复、东门岛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项目,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区域开放合作能级

1.加快区域交通主干网建设。按照“内联外畅、快慢结合”原则,着力构建多层次、多通道的陆路疏港交通体系和功能区块间联系便捷的快速通道系统。加快建设沈海高速石浦连接线、石浦高速定塘连接线等重大陆域交通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发挥甬台温复线高速辐射效应,同时加快G527岳井洋大桥及接线工程、泗洲头至长街改建工程前期工作,提高区域内综合交通水平,拓宽与三门湾区域联系渠道。

2.推进航道和码头建设。完善港口基础设施,推进石浦水上客运集散中心和打鼓峙、盘基塘等码头建设,加强港航基础设施养护,提升岛际间水上运输能力。加快石浦港航道疏浚,完成石浦港区主航道一期及配套锚地工程,提升水域通航能力。提升石浦港通航等级,争取石浦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完成下湾门航线、高塘黄沙岙作业区水陆域范围对外开放,实现3000吨以上外贸船舶在石浦港交易。

3.加强区域能源和供水设施建设。依托大电网建设,新改建石浦、柴溪、白沙、新桥、目湾、滨瑶等6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稳步推进石浦LNG气站及管网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石浦城区管网铺设工程,有效改造石浦城区老旧管网,保障区域供水安全可靠。

4.提升区域信息网建设。建立健全区域海洋环境监测机制,建立完善海洋观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系统。优化海洋、港口气象监测站网,积极开展台风、海上大风、海雾等气象灾害以及次生海洋灾害的预报预警服务,强化港口物流、海洋捕捞、现代渔业等的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评估、海上事故应急救援气象服务。建立完善海洋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强化水上应急救助能力、海上溢油污染处置能力和生态安全防护体系,加强灾后生态损害评估和修复工作。

四、重点支撑项目及建设安排

围绕实施方案明确的主要建设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梳理谋划了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基础设施提升四大类重点实施项目35个,总投资192.94亿元,项目具体情况见附件1。重大前期项目9个,总投资139.9亿元,项目具体情况见附件2。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建立象山县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领导小组,加强与宁海、三门等区域合作,积极推动有利于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下设办公室,统筹协调象山在推进《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理顺区域内镇乡与园区平台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联动协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目标管理和考核,形成工作合力。

(二)推进机制创新。完善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区域发展,鼓励采用PPP等形式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立健全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探索船舶融资、港航物流金融、岸线、海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等融资类产品创新,在海域海岛价格评估、收储整理、海域海岛出让金收支管理等方面积极争取创新试点。加强项目用地等要素保障,严格项目投资决策咨询联审制度,稳步推进相关项目建设。

(三)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支持,整合现有招商、科技、金融、人才等政策,加大对三门湾区域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基础配套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建立生态管理监督机制,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果。积极推动设立公众参与发展机制,妥善处理统筹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各项问题,逐步健全居民参与区域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长效性。


附件:1.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象山县重点实施项目汇总表(略)

          2.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象山县重大前期项目汇总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