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统计局>政务资讯>统计分析
2020年上半年象山农业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发布日期: 2020-08-24 08:49 浏览次数: 字号:[ ]

今年以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疫情防控、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精神,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多措并举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稳定粮食生产,恢复生猪产能,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县农林牧渔业各行业整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一、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据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96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0.27亿元,渔业产值30.90亿元,牧业产值5.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2.8%、7.7%,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1.8%。(详见下表1)

表1:上半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指标

产值

 可比价增幅

总量

 49.96

     3.0

种植业

      10.27

     1.0

林业

      1.51

     4.5

牧业

      5.37

     7.7

渔业

      30.90

     2.8

农林牧渔服务业

      1.91

     8.6



(一)种植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

上半年,农作物总体生产稳定向好,农作物播种面积实现稳中有增。

1.小麦实现丰产丰收。小麦播种面积0.77万亩,产量2809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1.3%,42.2%。

2.蔬菜面积保持平稳。蔬菜播种面积8.8万亩,与上年持平。今年二季度,多雨寡照天气对蔬菜生长带来不利影响,但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应对,蔬菜生产总体保持平稳,蔬菜平均价格高于去年同期,种植效益可观。

3.花卉苗木增长迅速。花卉苗木新增种植面积0.4万亩,增长32%,其中:花卉新增种植面积0.07万亩,增长14%,观赏和绿化苗木种植面积0.3万亩,增长37.7% 。

4.今年枇杷产量8300余吨,比上年同期下降4.7%;杨梅产量1.0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3.6%。樱桃、桑葚等产量跟去年同期相比均有较大增幅。

(二)林业生态建设全面有序推进

上半年,我县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林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1.绿化造林扎实推进。去冬今春以来,我县紧密结合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六大森林建设和象山柑橘产业转型发展等各项工作,提前谋划、及早部署,积极组织落实开展全县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造林行动。全县已累计完成新增国土绿化造林面积5315亩,是任务的104%,已超额完成省政府今年下达的年度任务。

2.积极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020年我县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森林资源分布特点,积极主动开展调查摸底、地段落实和技术指导服务,选择村庄村民比较支持、森林分布区域比较重要的地段,抓紧开展山体森林抚育各项工作。目前,森林抚育任务已全部落实到山头小班地段,已完成森林抚育面积4000余亩,是年度计划任务的80%以上。

(三)畜牧业生产保持增长

上半年,我县畜牧业平稳发展,生猪增产保供工作成效显著,存出栏、能繁母猪头数有较大幅度增加。

1.生猪饲养量略有上升。上半年,全县生猪存栏9.02万头,能繁殖母猪存栏0.79万头,出栏数7.20万头,猪肉产量6366吨,生猪产能大量释放,主要原因县内在防控非洲猪瘟、提高生猪产能、增强养殖户信心方面做了行之有效的措施,自去年三季度开始生猪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毛猪价格逼近43.5元/公斤,上半年生猪均价为35.3元/公斤,成本13.4元/公斤,按照目前生产成本,上半年每头生猪净利润3285元。养殖利润创历史新高,刺激了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

2.家禽生产稳中有升。上半年,全县家禽存栏107.50万羽,出栏76.05万羽,禽肉产量1639吨,禽蛋产量5864吨。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活禽交易市场关闭,交通运输受阻,餐饮及旅游业不景气,家禽及禽蛋销售影响较大,价格大幅下跌。但由于替代效应,猪肉价格的上涨使得禽肉的需求量增加,养殖行情积极向好,县内散养户增加,尤其是种鹅、蛋鸭的养殖量增速明显,从县内7家规模户的情况来看存栏较去年同期增7.5万羽,出栏增5.5万羽。

(四)渔业生产平稳发展

据县水利渔业局统计,上半年我县水产品总产量18.67万吨,同比增长3.0%。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8.28万吨,增长3.0%。

1.国内捕捞生产平稳。近年来,通过伏季休渔、增殖放流等举措的持续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恢复效果比较明显。上半年,国内捕捞产量13.17万吨,增长3.4%。

2.海水养殖增产增值。上半年,养殖产量5.2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0%,其中:海水养殖产量4.90万吨,增长1.8%。

二、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疫情对农业带来持续影响。新冠疫情波及农业生产端、流通端及市场端,农业生产资料购置渠道不够畅通,对于部分秋冬季成熟的果品或者大棚栽植的蔬菜等农副产品有一定影响。本来春季前后是农民销售的旺季,但是受此次疫情影响,前来集中收购的人数明显减少,农副产品出现了“隐形滞销”现象。由于疫情期间普遍倡导大家远离人群,避免参加聚众活动,农家乐、田园综合体等三产融合产业必然受到影响而减少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加重隐性滞销的发生。市场的供需矛盾使得蔬菜、大米、瓜果等农产品供需渠道不畅,导致价格飙升,而餐饮、旅游业的暂时关停又使得部分农产品市场需求锐减,如一季度禽肉、禽蛋出现严重的滞销现象,价格跌至历史最低。目前我国疫情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有序进行,经济形势持续向暖,但农产品流通受限、生产资料成本攀升等影响将持续存在。

(二)异常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5月以来,我县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导致早稻成熟期推迟,部分农户为了后茬连晚及蔬菜生产可能会出现割青,导致早稻产量质量双下降,甚至引起收割成本上升,种粮大户效益下降,影响明年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据农业农村局预计今年早稻单产将下降5-10个百分点。

(三)农业生产效益增长有限。相对其他行业,农业生产利润普遍较低。虽然今年农资价格较稳定,氮肥、复合肥等主要化肥品种略比上年下降,但还处于高位运行。农业用工平均工资180元/天,同比增12%,最高达200元/天。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农业生产效益受到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的不断挤压,增长空间有限。

三、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保障生产物资充足,稳定农资价格。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力度,控制农资价格上涨。农资是农业生产的物质保障,其价格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民的生产成本。当前正值农资购销旺季和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进入市场的高峰期。建议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化肥、农药、柴油、种子储备、供需和价格监测,及时发布供求信息,稳定市场价格;要大力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强化源头管理、市场监督和服务指导工作,严密监管农资市场价格。

(二)发展农产品线上交易、创新流通模式。面对疫情影响,强化全国农商互联大会、农村互联网平台等平台作用,促进产销对接,扩大电商销售,下沉到农村市场。深化“基地直供”模式长效化,实现“田头到舌头”的零距离,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销售收入。把握新型消费趋势,创新流通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推行组团采购、同城配送等模式,推出“点菜式”送菜上门服务。


(三)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加大农业技术指导力度,开展农业知识宣传活动,加强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建立农产品品牌化溯源机制,推进从基地种植、加工、销售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追溯,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渠道、全过程、全业态可视化的保障体系,为民众提供最原生态农产品,重塑农产品安全信任体系。

(四)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培养现代农业新农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必须坚持多元培育,既要关注那些一直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进而成为种养大户或家庭农场主的农业产业内生型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强化其现代农业科技和职业素养培养,更要关注那些在外务工、求学和参军退役等返乡回归型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农村情怀,引导其将在外务工、求学等经历获得的现代市场意识和管理经验等与农业发展的特性结合,坚定以农为业的决心和信心,进而走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农业从业人员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