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桶岙“美丽蝶变”

发布日期:2022-11-03 15:25 信息来源:今日象山 浏览次数:

垃圾焚烧发电厂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记者昨日在位于东陈乡三生石公园的野奢露营地看到,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帐篷散落在草坪上,游客们尽情享受美丽的风景。

很少人能想到,三生石野奢营地和水桶岙垃圾填埋场仅一路之隔。要知道,曾经的垃圾填埋场散发异味、蚊蝇滋生、渗滤液外溢,不少市民对其敬而远之。去年以来,当你切身体验到我县打造的精特亮工程——“经海逐浪”精品线的魅力;当你看到原来的垃圾填埋场经过治理,草木繁茂、绿意盎然,成为象山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上的标志性场景,以前的主观定论可能要推翻了。对此,三生石营地负责人董秀梅感受颇深。

“在这里露营的游客夜看璀璨灯光、满天星河,枕着波涛入梦乡;晨观旭日东升、海天一色,氛围感十足。”得到游客满意的反馈,董秀梅愈发坚信营地的选址是正确的。

水桶岙垃圾填埋场位于东陈乡松岙与旦门两村中间山岙里,1996年建成投用。作为我县唯一的垃圾集中填埋地,水桶岙每天要接收来自全县的500余吨生活垃圾,产生近200吨的垃圾渗滤液。垃圾填埋场下面有7个池子,用来收集从垃圾场流下来的渗滤液。由于传统卫生填埋方式的局限性、后端设施处理能力不足,而氧化池又紧靠着近海滩涂,其潜在的风险不言而喻。

如何做到生活垃圾“少异味”“零填埋”“无渗滤”?我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听取综合执法、生态环境等部门的情况汇报,组建“109”专项工作组,抽调全县骨干力量,实地走访填埋场周边村庄,征集村民意见建议,根据上级部署和现实需求,制定了三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方案,综合施策、系统治理。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填埋场生态化循环改造、沼气综合利用三项工程同步推进、同向发力……象山在宁波区县(市)率先启动生活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设置了两条日处理生活垃圾300吨的炉排炉焚烧线,每条焚烧线配一套烟气净化系统,并预留一条300吨生产线建设条件,配置12MW凝汽式汽轮机+15MW发电机组一套。

两条焚烧线分别于2020年底和2021年2月点火试运行。据测算,经过焚烧循环利用,垃圾减容量达到85%,象山就此实现了生活垃圾“零填埋”的目标。“焚烧线的启用,不仅杜绝了简易填埋场产生的污水、废气等二次污染,也节约了煤和土地资源。”负责运营的中节能(象山)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来剑刚介绍,两条焚烧线年上网发电量约8000万千瓦时,相对火电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83万吨。

填埋场生态化循环改造项目于2019年启动,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建设包括垂直防渗系统、雨污分流系统、封场覆盖系统、渗滤液调节池等,对原简易填埋场进行全面污染治理。第二阶段,主要进行卫生填埋场的扩建,包括场地平整及堆体整形、地下水收集导排系统、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填埋气体收集导排系统等。

此外,去年投用的县静脉产业园沼气综合利用项目,渗滤液日处理能力达600吨,餐厨垃圾日处理100吨、厨余垃圾200吨、粪便120吨,实现各类废弃物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去年3月,昔日的垃圾填埋场全面实现封场复绿,从源头上减少渗滤液的产生量。同时,对滞洪区的渗滤液降磷降氮处置达到纳管标准,并加大清淤、水质检测及景观河打造,加强闭环管理,提升水质标准,建设美丽河湖。

如今,茶余饭后,华灯初上,不再受异味困扰的松岙村村民,纷纷出门徜徉滨海绿道,观看静脉产业园的灯光夜景。每逢周末,亲子休闲、露营烧烤活动不断,水桶岙垃圾填埋场实现了“美丽蝶变”,也让对面的三生石公园喧闹起来……(记者 夏超明 通讯员 曹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