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在主体履责、风险管控、专项整治和队伍建设上实现破题见效,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以实际行动展现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滨海花园城市提供坚实的应急管理保障。
一、事故概况
(一)安全生产事故情况:1至12月份,共发生一般安全生产事故16起,死亡17人,事故起数与前2年均比下降25.6%,死亡人数与前2年均比下降8.1%。
(二)火灾基本情况:接处火警336起,其中成灾48起,无人员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92.117万元,火警数、成灾数分别下降13.2%、45.5%,直接财产损失上升89.3%。
(三)森林火灾情况:森林火情45起,同比增长400%(为2012年以来同期最多),2起一般森林火灾(2月7日丹西街道冷水潭村、2月20日石浦镇昌国村),未发生亡人事故,过火面积约100亩,森林受灾面积20亩,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018‰。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强责任,抓专项,充分发挥安委办指挥棒作用。一是完善安委会组织领导体系。强化各行业领域统筹协调能力,新设消防安全专业委员会、城市运行安全专业委员会,调整道路交通(物流寄递)安全专业委员会、涉海涉渔安全专业委员会和工业企业安全专业委员会,撤销居住出租房专业安委会,目前专业安委会由14个增加为15个,15个专业安委会每月定期分析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组织开展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二是牵头组织各类专项行动。推进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厘清全县121项年度工作任务,督促各专题专项牵头单位厘清年度工作任务,形成任务清单,对工作进度较慢的单位进行提示督办,目前已全部完成。推进“遏重大”攻坚战,印发8个重点领域“遏重大”实施方案,明确完成380项目标任务;开展“平安护航建党百年”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制定56张行业风险清单,挂牌督办重大隐患20处。深刻吸取“6.13”湖北十堰燃气爆炸和“6.25”河南商丘火灾事故教训,开展为期6个月的燃气整治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检查。三是开展专项督查巡查。县安委办牵头,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全县玻璃栈道、玻璃桥等旅游新业态专项巡查、“平安护航建党百年”安全生产专项督查和全县涉海涉渔领域安全工作专项巡查。
(二)重防范,讲实效,多措并举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一是重点领域整治有效推进。在事故易发多发的行业领域,开展节后复产检查、化工企业、废弃矿山、重大危险源、烟花爆竹、企业自建燃气设施等领域的专项检查,共检查企业398家次,发现隐患1126条,下发限期整改指令书162份,现场处理措施决定书46份,移交处罚61家。配合县公安局划定县烟花爆竹禁放区,制发“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宣传牌200余块,销毁烟花爆竹212箱。二是监管执法全面从严。组织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常态化开展“四不两直”明察暗访。强化执法惩戒,对72家企业展开立案调查,罚款168.35万元,案均值2.90万元。完成年度执法计划35家次,发现隐患220余项,下发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31份,下发现场处理措施决定书4份。三是安全生产风险普查全面铺开。开展全县安全生产风险普查,完成县乡两级风险清单、防控措施、责任清单和对重大风险建立一险一案管控措施,完成普查企业2918家,核验企业1324家。
(三)查隐患,强保障,全面提高防灾减灾防范能力。一是全力完成抗旱保供水和防台防汛工作。面对连续旱情,县防指连续提升应急响应等级,科学调配水资源,精准实施应对措施,确保用水安全。针对5轮强对流天气影响,县防指从落实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巡查值守、抢险救援等方面着手,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汛期来临前,县防指组织6个检查组,检查防汛工程125处,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32处。建成并投用宁波市首个扣押船舶专用停泊基地,首批被海上执法部门扣押的12艘船只顺利停泊。圆满完成“烟花”和“灿都”台风的防御工作,将台风损失降到最低。二是推进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试点建设和森林防灭火工作。下发《关于开展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建设的通知》,试点单位已基本完成建设,于11月2日和3日召开市级现场会,12月28日和29日,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完成67处避灾安置点规范化建设。完成春季、清明等重点时间段的森林防灭火工作。三是持续攻坚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应急管理、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14个灾种的全面普查,其中已完成11个灾种的普查数据录入,整体进度91.3%。
(四)盯重点,谋创新,扎实推进应急管理基础工作。一是全力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配齐配足专职安监人员,100%设置消防工作站,进一步提高基层工作效能。推进县应急指挥中心(海防监控中心)建设,目前项目已完成合同签订并已动工。二是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以西周镇、定塘镇为基础,布局我县“五大救援圈”核心站点建设,其中西周镇森林火灾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已通过市应急管理局验收,正式纳入市直属队伍序列。与县红十字会签订了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框架协议,组织4支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参加市技能比赛。三是开展宣教工作。开展安全生产月、“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学习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在《今日象山》上刊登全文,组织县安委办成员单位、机关干部进行学习。举办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班,建成市级公共宣教基地4个。推进企业百万员工安全培训,累积培训52747人。
(五)学党史,提能力,着力加强应急队伍能力建设。一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应急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开展集中学习33次,观看红色电影2部,实地参观学习2场,积极参加县级党史知识竞赛和大合唱比赛。二是推进应急队伍建设。实行“局队合一”体制,9月17日县安全生产监察大队更名为县应急管理行政执法队。成立象山县海上搜救分中心,投入400万元建设海上搜救指挥中心。推进建立2支50人的综合森林火灾应急救援队伍,其中西周镇营房占地2000余平方米,定塘镇营房占地4600余平方米。三是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渠道,充分发挥共青团和红十字会作用,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宣传和辅助救援工作。
三、存在问题
(一)安全隐患整治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各专项整治行动来看,重大风险隐患查出率较低,部分隐患屡整屡犯,暴露出企业整治避重就轻,浮于表面,风险全链条闭环管理尚未有效建立健全。同时,受疫情影响,企业效益下滑,甚至处于关闭状态,对罚款的收缴带来一定难度。
(二)干部队伍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社会期望高,工作压力大,应急救援物资和专业救援装备缺乏,缺少系统专业的培训和演练,加之编制、待遇问题一直悬而未决,造成干部队伍流动性大,一专多能欠缺,影响工作长效开展。比如西周镇综合应急救援队建成之初有15名队员,现已经剩下7个。
(三)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隐患问题发现处置闭环机制有待健全。各类应急预案实操性不够强,尤其是通过演练验证预案修订的机制还需完善。
四、2022年工作思路
2022年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围绕市县重点工作任务及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以“聚力一二五,走好共富路”为战略方向,着眼于“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要求,织密安全生产责任网、应急管理防护网、应急救援保障网,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努力防范和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力争不发生自然灾害因灾伤亡事故,为全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滨海花园城市提供坚实的应急管理保障。
(一)持续锁紧安全生产责任链条。严格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县、镇乡(街道)两级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督促各地各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统筹抓好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巡查。紧盯渔业、旅游、危化品、消防等领域重大危险源,聚焦问题、精准施策,坚持宣传教育、执法监督两手抓。以新组建的应急管理执法队为平台,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频次,提高处罚率,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下降。
(二)持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行动。按照“专班化运作、机制化推进、目标化落实”的要求,深入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工作,指导督促3个专题10个专项牵头单位及各镇乡(街道)、园区管委会按责任任务分工及进度控制表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确保行动圆满收官。持续开展化工企业、工矿企业、企业自建燃气等领域的专项整治。
(三)持续打好自然灾害风险管控主动战。滚动开展汛前、汛中隐患排查,建立风险隐患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照单落实闭环管控,做到动态销号。继续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按照安全生产风险普查要求,迭代完善风险清单,优化风险评估模型,初步建立风险“常普常新”和“数字智控”工作机制,提升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扎实做好第二阶段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完成森林火灾、房屋建筑、市政道路、市政桥梁、城区内涝点等灾害风险普查,全面摸清风险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
(四)持续提升应急救援战斗力。进一步完善防汛防台预案,加快应急救援中心建设,抓紧救援装备设备配备和应急物资储备,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基层示范项目创建等工作,全力做好“防大灾、抢大险、救大灾”准备。全面完成市级森林火灾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配齐配全人员、救援装备,加强应急救援技能训练。推动18个镇(乡)、街道半专业森林防灭火队伍建设,对原有的森林消防队伍进行全面提升。继续推进贤庠、鹤浦、茅洋等乡镇的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核心站点建设。组建亚运会场馆应急救援团队,保障亚运比赛安全。
(五)持续夯实应急管理工作基础。强化安全生产源头管理,持续深化产业工人安全和消防技能提升工程,完成培训2.6万人次。优化安责险推进机制,推动安责险持续扩面提质,提升事故预防技术服务质量,有效发挥安责险风控服务平台作用。提升灾害防治能力,巩固“烟花”“灿都”台风防御复盘评估成果,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基层示范项目创建,优化避灾安置场所救灾物资储备结构,完成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30个。完善应急指挥平台,完成县应急指挥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