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964321/2023-159078

组配分类

工作进展

成文日期

2023-12-29

发布机构

西周镇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西周镇以文化礼堂之笔,绘最美共富图景

自2013年起,西周镇吹响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号角,一批各具特色、传承创新的农村文化礼堂纷纷建成,成为乡村农家的文化地标。截至目前,全镇已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6家,成功创建省级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乡镇,并组织起一支由36名文化礼堂专职管理员组成的队伍,年均在礼堂开展各类活动400余场,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

从邻里沟通的桥梁到寻访乡愁的地标、因文而起的栖聚、凝聚群众智慧的“红色殿堂”,再到擦亮共富底色的窗口,小小的文化礼堂像是散落在故土街巷间的悠远星火,以“文”化人,聚势燎原,不断为“共富西周”增光添彩。

在西周镇,大多数村庄的文化礼堂依托大会堂、祠堂改建而成,在村民印象中是开会议事、教育、文明礼仪的场所,具有先天的、村民易于接受的社会化属性。而如今,它们更成为一个集文化、艺术、教育、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除了为村民们提供一个展示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这一物理特性,亦是一个价值空间。

这其中,文化是“灵魂”,是“根”。2013年以来,西周镇及各村投入千万元,本着“一村一品、一堂一色”的规划原则,将文化礼堂建设与特色文化村落保护、开发相结合,通过充分挖掘村史村情、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乡贤创业等资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乡土特色”,基本实现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

如今,承载着乡村记忆、极具文化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图景在西周镇逐渐成形——儒雅洋的古村流芳,成就了耕读传家的典范;港南的古木清风,织出了生态田园的生活图景;莲花的文艺传家,绘就了乡村文明的幸福家园;涧溪张的翠映溪张,凝聚了竹乡古韵的源远流长……它们化作一簇簇微光,照亮了一条根植在象西人家心头的精神脉络,促进他们从“身有所栖”向“心有所寄”华丽转变。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第一步,关键是用活、用好这一阵地。近年来,在市县两级相关部门指导帮扶下,西周镇结合民间文艺团体,因地制宜送文化、种文化,挖掘特色内涵创文化,让村村文化礼堂“大门常开、活动常态、内容常新”,做强一个“点”,带动一大“片”,激活象西乡土文化生命力。

塑文化高地,谋共同富裕。西周镇以基层文化礼堂为载体,通过礼堂+非遗项目、产业交流、旅游开发等,统筹自然人文资源,谋划升级礼堂建设,进而助推农文旅融合,变美丽风景为美丽业态、美丽经济,擘画乡村振兴大“钱”景,激活共富发展“一池春水”。

作为象西山区全域旅游的核心区,结合竹文化旅游节的“IP”效应,儒雅洋村在古祠堂升级的文化礼堂内,注入新元素和新内涵。截至目前,崇本堂乡村美术馆、西周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简舍知秋竹刻馆等地已成为游客“沉浸式”文化体验、参观研学的综合性场所;开展多期的非遗传承“春日限定笋娃探宝”研学亲子游活动,反响良好。村里还成立了“儒雅山居”文旅品牌,主营当地农产品包装销售、非遗研学等,带动村民共同富裕,仅今年竹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当天,就销售了千余份农产品伴手礼,共富集市销售额达60余万元,直接带来村集体经济效益20万余元。

西周镇深度挖掘竹林山水、传统建筑、红色历史、非遗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创新推出儒雅文韵之旅、红色清风之旅、醉美山海之旅、美食探秘之旅等四条旅游路线。整合“吃喝玩乐游”等喜闻乐见的生活元素,推出“西瀛集市有竹生活”品牌,推介西周芳记、十八象、福忆糕点、少点点米馒头等本土“非遗”美食品牌,推动产品与时俱进、提档升级。在2023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竹”主题村礼西周竹香系列香薰斩获银奖。全域旅游也在文化礼堂加持下多元“出圈”,走出了一条创新、绿色、文创、旅游、共享的发展之路,实现了共同富裕的人文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

接下来,西周镇还将持续推进文化礼堂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积极探索文化礼堂“共富创意+”活动,融合文明、文创等条线力量,迭代升级农耕体验、非遗康养、户外拓展,深耕产品展销和研学服务,着力塑造富有竞争力、生命力、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和品牌,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注入礼堂力量,打造文化礼堂赋能共同富裕的西周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