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紧扣“聚力一二五,走好共富路”总体目标,围绕“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文体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奋力推动文体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是优化服务供给,增强惠民温度。扎实推进“强基提质”计划,完成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全民健身中心概念性设计方案国际竞赛评选,11家农家书屋荣获首批宁波市农家书屋示范点,青草巷文化驿站入选市“一人一艺新空间”,新桥山海汇等2家书吧入选市“天一书房”。圆满完成省政府“浙文惠享”民生实事工程,新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90个、城市书房(乡镇书吧)5家、乡村博物馆1家、文化驿站1家、乡村周文旅末剧场4家。有序开展文化艺术节庆活动,举办县第六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县第十六届陈汉章读书、“青年与海”亚运主题朗诵会、“渔光音乐节”等重大文化活动33场,开展“群星课堂”“艺+堂”等“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和“阅+堂”“月读”等全民阅读推广活动600余场,累计吸引线上线下群众参与达159万人次。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唱新闻《这片红》喜获浙江省“群星奖”并入选全国“群星奖”复赛,器乐合奏《新细什番》获首届“长三角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大赛”银奖,器乐合奏《打钓佬》获宁波市音舞节金奖,《海岛旅游奔小康》等2幅农民画入选“大美民间—2022中国(南京)农民画优秀作品双年展”。结对共建书香军营30余年,象山县图书馆荣获浙江省首批社会化拥军成绩突出单位。

二是激发体育潜力,提升城市热度。出台《象山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扎实推进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县创建,完成晓塘乡青山头村创建国家级体育现代化社区(村)标准化试点验收。实施城乡体育场馆设施提升工程,多次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深化县体育场、县体育馆、县游泳馆、城区体育公园设计方案,完成县灯光球场改造。建成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百姓健身房等基层体育场馆设施26个(片),总量和完成进度均为全市第一。拆除健身路径器材2200件、更换981件,努力建设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成功举办全国高校首届沙滩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浙江省基层帆船教练员公益培训班等重大赛事活动20余场,精心筹备全国健身名山登山大赛、浙江省大湾区自行车赛暨环象骑行赛、“最美海岸”哈雷骑士大会、海潮马拉松赛等赛事,广泛开展“迎亚运 推四进”“帆船进校园”“一人一技”线上线下全民健身公益培训和活动41场,累计吸引群众参与体育健身锻炼达44万人次。群众体育工作成效显著,荣获2018-2021年度全省群众体育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和2021年度浙江省体育民生实事建设突出贡献奖。坚持强基育苗计划,完成运动员省注册360人,向上级输送20名体育苗子。共取得市级以上计划内赛事金牌80.25枚,其中象山籍运动员汤欣怡获全国蹦床青少年锦标赛金牌。深化数字体育建设和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坚持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省“揭榜挂帅”“体医融合”数字化改革项目在县中医院试运行。

三是注重文化传承,积累人文厚度。浙江特色传统文化重点提升工程“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展示体验平台”成功入列浙江省督查激励事项,象山县被列为2021年度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县。非遗保护指数逐年上升,2021年位列全省第12名、居全市第二。扎实推进象山非遗传承与发展,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德和获评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举办“锦绣华章”2022长三角民间艺术文创大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第二届非遗年味集市、“音浪分享会”“非遗半岛行”等线上线下活动400余场。深入推动文化标识建设工程,“海洋渔文化”成功入列首批100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和第二批省文化标识建设创新培育项目,并入选浙江省十大文化标识建设成果展。《渔光之城》滨海场景演艺秀入选省首批文化基因解码成果转化利用示范项目,象山县文化基因解码成果获评全省“优秀”等次,“海山仙子国”等4个项目入选全省“优秀解码项目”,“草木染”等4个作品荣获宁波文化基因解码微视频大赛优秀作品奖、获奖数量居全市第一。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公布县级文物保护点6处,开展全县文保单位(点)消防检查174处,基本完成宁波市木结构文保单位线路改造试点工作。花岙兵营遗址之雉鸡山兵营遗址本体保护工程和市域铁路涉及塔山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工程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协同推进横湾沉船考古发掘和塔山考古遗址公园优化提升工作。完成大唐象山乌沙山电厂光伏项目建设考古前置。青草巷李宅等2处县级文保单位(点)获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四是培育市场主体,扩展产业广度。大力推进浙江海洋运动中心建设,出台《象山县体育产业(海洋运动)发展(精准招商)规划》《关于加快发展海洋运动产业实施意见》等,引进中国首个“旅游潜水培训中心”落户亚帆中心。加大文旅招商力度,“渔光之城”等文旅项目成功签约。积极助力文体企业发展,浙江云朵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评浙江省第六批成长型文化企业,市遗“西周芳记”入选首批“宁波老字号”企业,石浦渔港古城景区入选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阿拉的海滑板冲浪获评2022年度省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东海水舞秀等2个项目获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数字文化)扶持资金40万元。做深文旅促消费活动,成功争取文旅企业纾困资金918万、酒店退税650万,联合县商务局共同发放“热力暑期·象惠山海”等文体旅消费券960万元,核销864万元,核销率达90.1%,累计带动市民消费达1000余万元。有序推进文化市场管理,联合多部门开展“扫黄打非”、KTV等娱乐场所集中整治、非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整治、文物安全集中排查整治、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等八大专项行动,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7641人次,检查2676家次,行政处罚立案调查36件,罚款58.5万元。着力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全力参与“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我局执法代表队获宁波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共梳理行政权力办理事项164项,办结行政许可案件252件、行政确认48件,所有审批事项“掌上办”、网上办、跑0次、“全省通办”网上受理率及群众满意度均达到100%。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党代会决策部署,着力推进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推动公共文体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打好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深入推进象山文旅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强服务、惠民生,促进公共文化新提升。加快推进县图书馆、县博物馆等重大文化场馆建设,新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256个、城市书房(乡镇书吧)3家、文化驿站8家、乡村文旅周末剧场2家,努力构建供需平衡、保障有力、产品优质、服务精准、城乡一体、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体系。建设公共文化多跨应用场景,加强公共文化“沉浸式”“互动式”服务,丰富网上群众文化活动体验,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水平。突出品牌节庆引领,举办“开渔节”系列活动和第七届群众文化艺术节、“渔光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坚持推进“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开展送戏进基层400场次,送展览讲座200场次。加大“书香象山”建设力度,持续打响“陈汉章读书节”“塔山讲堂”“月读”等品牌阅读活动,开展送书上渔船、送书进军营、“小螺号少儿公益课堂”等活动,精准服务“一老一小”、农渔民等阅读群体,大幅提升居民综合阅读率。紧密结合杭州亚运会和“渔光之城”建设,着力打造音乐、舞蹈、戏曲类文艺精品参加省市音舞节和戏曲小品展演,歌曲《我心相依》备战省级以上旅游歌曲大赛。加强以“三团三社”为基础的6大类型基层文化团队建设,开展全县范围内的文化骨干、文化示范户评选工作,树立基层优秀文化人才的典型。

二是坚持强基础、提品质,激发体育发展新动能。稳步推进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县创建,加速推进县体育场、县体育馆、县游泳馆、县全民健身中心等重大场馆建设。创建省市县基层体育场地27个,其中百姓健身房15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8个、足球场(笼式)2片、村级全民健身广场1个、体育设施进公园1个。创建“环浙步道”示范段1条,提质县级“最美步道”10条。做深“青年与海”文章,做亮海洋运动和海洋生活两大跑道,聘请青年设计师打造一批北纬30度最美海岸运动打卡点,建设一批滨海篮球场、沙滩排球基地。做好全县2000余个体育场地普查工作,更换健身路径器材、篮球架等基础体育设施800件。全力配合举办亚运会帆船和沙排比赛,争取承办世界沙排巡回赛,积极谋划UTMB国际越野挑战赛、“龙象海”越野挑战赛、“海丝杯”城际帆船赛,举办全国家庭帆船赛、全国U系列篮球赛、全国健身名山登山大赛、省青少年帆板锦标赛、大湾区自行车公开赛等省级以上赛事10项。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帆船运动嘉年华、公开水域游泳赛、海潮马拉松赛、“最美海岸”哈雷骑士大会、长三角海钓赛等一系列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赛事活动,促进赛事经济发展。大力举办喜迎亚运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00场,开展帆船运动进校园等“一人一技”全民健身公益培训10万人次。推进体育特色教育和业训网络建设,着力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苗子。积极备战第十九届市运会,争取在田径、游泳、帆船帆板等项目上斩金夺银。

三是坚持强转化、重创新,彰显文脉传承新高度。进一步加强文化基因解码成果转化利用,加大文化标识培育力度,制定一个文化标识建设专项规划,开展一次展览展示活动,推出一项文化标识建设标志性活动或成果,争取“海洋渔文化”入选浙江文化标识建设创新项目。加快建设“象有非遗”数字化应用,构建非遗生态资源共建共享“1+2+1”体系,实现非遗资源共享管理、服务、评价及协同处置的工作闭环,提升非遗资源转化利用能力。坚持保护、创新、融合为方向,以石浦打造“渔光之城”为契机,大力推动石浦东门岛核心区提升改造和花岙海岛公园等渔文化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擦亮生态保护区“国字号”金名片。创新举办渔民开洋、谢洋节等民俗活动,推动渔民号子、鱼灯舞等二次艺术创作,举办第三届非遗年味集市、非遗半岛行、非遗进景区等活动300场以上。争创省级非遗旅游景区1个、市级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区1个,新增非遗店铺2家、县级非遗工坊5家、非遗主题旅游线路1条。突出文物赋能城市发展,推进横湾沉船考古发掘和展示利用、塔山考古遗址公园优化提升。编制花岙兵营遗址保护和利用实施方案,推动遗址保护与花岙岛整体旅游开发相融合。强化文化安全管理,重点开展省级以上文保单位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无线烟感预警系统建设。全面完成宁波市木结构文保单位线路改造试点工作,力争打造“象山模式”。

四是坚持深融合、增活力,推进文化市场新发展。持续深化浙江省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创建,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打造一批渔文化、海防文化、丹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融合目的地,结合本土非遗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推出一批具有象山地域文化特色、艺术性与实用性有机统一的城市文创礼品。加快建设竹根雕产业园,新增省级新锐文化企业1家以上、规上文化企业3家以上、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市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个。做足“亚运+文旅”融合文章,加强与世界帆联、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中国排球协会等单位合作,争取引进国家沙滩排球赛事(训练)基地、国家帆船训练基地等项目。扶持壮大大目湾帆船俱乐部、东旦时尚运动海滩、海之湾户外大本营、猎鹰户外拓展基地等一批引领企业(团队),发展文体旅领域跨界融合的新兴主体。加大石浦半边山滨海运动乡镇培育力度,争创省级运动休闲乡镇1个、省级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1个、市级体育名品项目1个。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证照分离”“一件事”、告知承诺制、高频事项“智能秒办”等惠民涉企改革。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监管多部门联动机制,始终守牢安全生产、文化内容安全双底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