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旭委员代表县政协石浦镇、鹤浦镇、高塘岛乡联委会发言
释放口岸活力 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
2023年10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宁波港口岸扩大开放,象山港港区和石浦港区首次获批对外开放,这是象山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对发展口岸经济,建设国家级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具有重大意义。象山港港区和石浦港区同属于宁波港八大港区,是国家级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功能区块。北部象山港适宜发展临港装备、新能源装备、配套物流等。南部石浦港适宜发展临港工业、现代冷链物流等产业。但是,对标宁波舟山港口岸高水平开放,我县尚存在不少制约性瓶颈,表现在顶层谋划不够,区域竞争力不足,要素保障不力等。
为此建议:要统一认识,加强顶层总体设计。研究制定象山口岸发展规划、外向型产业发展规划等,以规划引领发展,加强组织统筹,增强口岸开放专门工作力量,实现工作联动,谋定整体发展模式,探索采用“政府+企业+宁波舟山港集团”三方合作开发模式,打造“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要错位发展,提升口岸区域竞争力。打造“专业化”的新乐船厂码头、“精细化”的大中庄码头、“特色化”的新港码头、“强劲化”的中国供销集团码头,实现差异化竞争。要整体联动,激发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强产业联动,聚焦“才能兼备、余生有幸”八大产业赛道,加大外引内培力度,不断积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港区联动,主动将象山港区域融入梅山自贸区、宁波舟山港发展,港城联动,发挥各区域最佳效益。要配套保障,完善软硬件功能。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优化象山口岸环境,提升交通骨干网络,构建本地开放码头互联互通高效物流体系,科学评估口岸清淤工作,实现清淤效果最优化。
夏行委员代表县政协科技、科协界别组发言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创新发展成效显著。但目前我县企业在创新能力、平台承载能力、政策吸引力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为此建议:优化创新生态,构建全链条政策新体系。优化财政投入奖补政策,配齐配强科技队伍,加速企业形成“研发-奖补-进一步研发”的内生动力;围绕人才关心的“六子”问题,发挥科技、金融、住建等部门服务科技人才作用,为科技人才提供优质环境;营造创新氛围,常态化开展人才奖项评选、人才项目评定、创新创业大赛等,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重视科技、支持创新的浓厚氛围。
提升平台能级,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发挥科研平台作用,谋划建设国家级实验室、省级重点研发中心,加快南方中心升级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浙江理工大学象山针织研究院建成纺织品CNAS检验检测平台,宁波工程学院象山研究院打造技术成果概念验证中心,整合全县众创空间资源,在中心城区搭建集生活配套、中试厂房等于一体的高能级科创中心;谋划科创飞地落子,做好企业科技创新需求摸排,发挥反向飞地在引育高端人才、推动产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市级平台赋能,聚焦“3+2”产业发展赛道,按照“一链一院所”要求,引入更多的科研院所,打造更多的产业创新综合体。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发挥创新龙头企业作用,鼓励行业领军企业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加强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战略联盟等途径,优化提升产业布局;加强创新主体培育,瞄准清洁能源、深远海养殖等新产业赛道,持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梯队。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积极构建省、市、县三级企业研发机构梯队培育机制,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增量扩面。
陈慧群委员代表县政协文艺体育和新闻出版界别组、东陈乡、泗洲头镇、茅洋乡联委会发言
加快推进环东旦区域文旅融合 优化“时尚东海岸”IP
“时尚东海岸”是象山全力打造的标志性海岸线之一,环东旦区域是“时尚东海岸”上的重要节点。环东旦区域地处东陈乡南翼,面积约22平方公里,以东旦行政村为主,辐射旦门、红岩、上周、松岙等四个行政村,文旅融合发展具有良好基础条件。但该区域文旅融合也存在发展思路不明、要素保障不足、运营体系粗放等短板和不足。
为此建议:要明确发展定位,激活“时尚东海岸”IP的引领力。加强整体规划,把该区域纳入县级文旅产业规划,实现错位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一带串联、三核支撑”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做大做强环东旦海洋生活度假区精品核心建设。强化业态培育,重点发展海洋运动、研学旅游、民宿业、特色餐饮,培育文化创意、体育运动、森林康养、高端度假等业态,重点实施逆光莜舍二期、悬崖酒店、鲍贝书屋等一批项目。
要强化要素保障,培育“时尚东海岸”IP的内生力。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推进道路拓宽工程,建设绿道系统,设置旅游专线和公交线路,探索开辟水上游线。保障土地要素,把该区域纳入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划定海岸线海域建筑退让区,统筹解决平台征用留地政策历史问题,推动文旅项目快速落地。健全基础配套,打造特色旅游驿站,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引进各类商业配套,构建景区商业圈。建强人才队伍,增加文旅人才的政策补贴,招引优质文旅专业型人才、文旅运营团队,培养本土文旅管理人才。
要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时尚东海岸”IP的吸引力。完善运营机制,做强宣传工作,策划举办高质量高等级文旅活动。拓宽资金来源,利用上级平台、院校资源、国有资本、社会资源等渠道,加强项目招引。推进“文化+”“旅游+”建设,加强与院校、专业设计团队、网红打造团队、艺术家等合作,推动区域三产融合和网红亮点景区打造。
俞海江委员代表县政协经济界别组发言
推动我县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象山建筑业从“一把泥刀闯天下”,实现了从“建筑之乡”到“建筑强县”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我县支柱产业之一,并对稳定经济、促进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县建筑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整体规模、头部企业培育、市场拓展等方面逐步落伍。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县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重现昔日辉煌,是我们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此建议:强化服务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健全完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与的行业支持服务决策领导机构,形成整体性、联动性决策服务机制。大力弘扬建筑业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共富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提高全社会对建筑业的认同度和赞誉度。
优化经营格局,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提高龙头企业产业集中度,构建大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做专做精的良好发展格局。引导企业着眼国家倡导的朝阳产业,积极进入新型建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宽盈利渠道,构筑竞争优势。搭建与大型国企、央企对接平台,为企业提供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促进优质建筑企业进军更高端市场。为建筑企业搭建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和投资企业的对接平台,支持建筑企业积极参与我县制造业企业和投资企业在外合作园区和投资项目的建设。
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引导企业加大对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与集成,谋划建立建筑业发展研究院,通过和高校的合作,引进优质人才,启动新材料、新设备、新结构等新工业化体系产品的研发。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以实现规模效益和资源整合。加强企业家和项目经理特别是二、三代建筑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进建筑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
严灵剑委员代表县政协教育界别组发言
整合乡镇小规模学校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象山县乡镇义务段学校遇到了办学规模缩小、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现有乡镇学校空余学位小学7297个、初中2529个,小规模学校学位闲置现象更明显。根据象山县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未来乡镇学校小规模化是常态,如何科学有效处置,关系到全县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效益提高。
为此建议:要突出政府统筹、部门协同,提升整合工作引领力,前瞻性谋划,综合性统筹,协同性实施,建立健全“学校布局动态调整优化机制”,让更多乡镇学生享受均衡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共富。
要突出关键重点、找准抓手,提升整合工作精准度。明确撤并标准,全方位调研小规模学校撤并或存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制定小规模学校整合计划。明确整合方向,充分考虑家长及学生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选择愿望,按照“车程就近”原则向城郊、县域经济副中心、产业集聚乡镇学校合并,学生安置上尽可能给予家长多个选择项。提早谋划撤并学校闲置资源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要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升整合工作实效性。分类施策推进,坚持“一镇一策、一校一策”,因地制宜,成熟一个合并一个。有的放矢推进,结合县域发展战略和2035远景目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教育布局规划等,统筹推进,集中资源提升教学质量,让广大家长“撤”得安心、“并”得舒心。浓厚氛围推进,协同做好乡镇小规模学校撤并整合工作的宣传发动,多层面、多途径、多形式宣传,统一学校、家长及各界人士的思想共识,营造良好氛围,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杨溢委员代表县政协无党派界别组发言
推进我县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截至2023年底,我县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5.95万人,占总人口29.79%,即将达到占比30%的重度老龄化标准,其中失能老人5700余人,重度失能老人1600余人。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建议:要以养为基础、医为核心、保为支撑,着力破解难点堵点问题,实现养老精准化、健康老龄化,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谋划,健全联动发展机制。要建立协作机制。构建县医养结合指导中心、镇乡(街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1+18+N”工作体系,形成协同推进格局。要加大扶持力度。分层保障不同群体的医养照护需求,研究民办养老机构扶持管理办法。要完善医保政策。结合老年病、康复医疗和安宁疗护的特点,出台以日费用控制为核心的医保支付政策。
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医养供给能力。要提标扩面“医疗机构+养”。要适度扩面乡镇卫生院增设养老职能,从制度上允许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增设养老服务职能。要提质增效“居家养老+医”。要把覆盖面最广的居家医养服务基础打实,让更多的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要提档升级“养老机构+医”。要加大对养老机构的医养支持,继续发挥老年医院与老年公寓特色医养结合模式,增加覆盖范围、医疗功能和服务频次。
注重引育结合,加强医养人才队伍建设。要扩大工作队伍。增加医疗机构医养结合人员编制,打造集医疗诊治、护理康复、生活照料、社工关爱、临终关怀等一体的专业团队。要加大培育力度。制定医疗照顾多层次培养方案,制定照护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养护人员照护技能评估,提升医养结合队伍的生活治疗和专业护理能力。要建立激励机制。要从政策层面鼓励医务人员利用个人时间,为居家或养老机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允许突破医务人员绩效限制。
聂文华委员代表县政协农业界别组发言
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空心区块整治
象山是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制度改革试点县,也是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试点地区,目前已组建乡村、城市、产业等五大空间整治架构体系,初步形成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资格权及权票管理、宅基地使用合同管理等宅基地“三权”系列73项政策。但农村地区仍存在着村庄分布“多与散”、人口趋向“少与老”、建设用地“闲与缺”并存等现象。
为此建议:要聚焦城乡一体,重构国土空间新格局。优化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规划,加大城区及周边园区的招商落地力度,提高县城空间人口承载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完善镇村布局规划,加快编制村庄布点规划和“多规合一”实用性、区域化、组团式的村庄规划。创新产城村融合规划,围绕环港、环湾、环园、环城、环区等结点,结合海岸带建设,实行片区化规划、组团式发展。
要聚焦分类整治,腾出乡村发展新空间。规划保留村抓梳理改造,把空心区块整治的重点放在满足农户建房需求上。发展前景好的村庄抓流转利用,综合开展产业招商或保护利用。已不具备振兴条件的自然村或行政村抓空间腾挪,实现农业人口梯度转移集聚。
要聚焦户有所居,构建住房保障新体系。深化“一地换三票”“一票换五房”集成改革,合理确定权票指导价格,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加大“山海情颐养小院”建设力度,建立老年人生活保障机制。
要聚焦共建共享,打造共同富裕新场景。加大扶持力度,向上争取政策,整合相关政策资源。发展乡村产业,增加集聚搬迁农户收益。分享改革红利,重构宅基地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村村挂”“村企挂”制度,发展物业经济、“飞地经济”。
要聚焦推进落实,实现整治工作新突破。切实加强宣传引导,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合力推进。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建立闲置资源整备服务体系。尽快落地相关政策,开展摸底调查。(记者 马振 俞宇 黄玎 郑丽敏 张伟海 董小滋 黄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