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783422293/2024-166873

组配分类

公共文化

成文日期

2024-11-22

发布机构

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昌国卫万人共享“十月醮会”,同庆丰收喜悦

11月3日下午,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内的“昌国卫”万人空巷,锣鼓喧天,整个村庄都沉浸在热闹非凡、喜气洋洋的氛围中。道路两旁人头攒动,每个人都期待着这场时隔11年重启的民俗盛况——昌国卫“十月醮会”。

十月醮会于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因天气原因,今年的“十月醮会”定于11月3日农历初三举行),其意义有三:一是缅怀抗倭阵亡将士,弘扬顽强斗争、保家卫国的精神;二是为了纪念唐朝大臣刘晏在担任吏部尚书铸钱史、盐铁史等职务期间,极大地惠及了以制盐为生的昌国卫村民;三是农历十月初一为秋收时节,昌国百姓将其视为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以此表达对丰收的喜悦之情。醮会的主要活动有民俗大巡游、清道、奉旨恤孤、千人丰收宴等。

当天下午一点,来自昌国卫各村具有特色的民俗团队汇聚在一起,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巡游队伍。他们身着华丽的服饰,手持各色鱼灯、兽灯,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响起,巡游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巡游以金龙带路,象征昌国九龙之地的祥和欢腾;文武八将坐镇,彰显昌国人民捍卫国疆的勇气;还有百兽灯、长矮菩萨、昌国抬阁、36杠箱等极具昌国传统特色的民俗文化走上街头。人们跟随着巡游队伍,挥舞彩旗,敲打锣鼓,载歌载舞,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昌国卫独特的渔文化和海防文化。巡游队伍沿着卫内的道路,经过邵氏祠堂、文林第,穿过大庙,越过西门城墙遗址,仿佛走过了昌国卫六百余年的沧桑变迁。

不少老人感叹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熟悉的昌国卫。游客们也纷纷表示,通过“十月醮会”,他们不仅了解到了昌国卫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同时也很开心能有幸亲身参与到其中,感受昌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浙东海畔,大明山脚,巍巍卫所,成守昌国。”据《四明志》记载,昌国卫在明朝时便是浙东的海防重镇,其以“昌壮国势”得名,不仅是浙东地区的海防要塞,更是国家边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与天津卫、山东威海卫、上海金山卫等同为重要的海防卫所。

昌国民间有谚“阿拉昌国卫,一年两头会”,在昌国6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悠久的岁月沉淀出灿烂的卫所文化,衍生出“清明会”和“十月醮会”,在今年4月,昌国也隆重举行了“清明会”。

昌国卫“两头会”的恢复,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昌国卫海防文化与渔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激发了人们对这些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切珍惜与保护意识。赓续历史文脉,让更多人感受到海防文化的独特韵味,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昌国卫发展的强大动力,为这片土地的未来积蓄着无限的可能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