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鲳“鱼宝宝”成长记

发布日期:2024-12-20 10:54 信息来源:今日象山 浏览次数:

这两天,位于黄避岙乡的象山港湾水产苗种公司“工厂化育苗车间”里,泛着银光的人工养殖银鲳鱼在池中成群结队转圈巡游,管理人员陶顺顺和员工喂食、清污、测量水质,一片忙碌的景象。

“这些都是亲鱼,等明年开春之后用来育种的,要时刻关注它的生长情况。”陶顺顺说,育苗的季节性比较强,冬季主要进行亲鱼选育、性腺强化,等性腺发育成熟后,也正好到了育苗时间,可以进行催产、繁育。目前主要有岱衢族大黄鱼、银鲳、梅童鱼、横带髭鲷,接下来即将选育的还有黄姑鱼、黑鲷、小黄鱼、褐菖鲉等。

当问起这些鱼中,哪个最难“伺候”?陶顺顺指着池里转圈圈的银鲳说:“它就是个‘娇娇小姐’!”

银鲳,又叫白鲳,也是宁波人口中“鲳鳊鱼”。因为过度捕捞和种群结构退化等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银鲳资源明显下降。野生货越来越少,不走养殖产业化之路,恐日后这味鱼鲜难觅。可养殖鲳鱼实在太难!

2000年起,宁波大学联合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象山港湾水产苗种公司,开展银鲳人工繁殖、人工育苗等技术研究,利用野生怀卵亲鱼获得受精卵,率先在国内完成银鲳人工繁育。但饵料配制、病毒爆发、养殖模式选择等一个个难题不断凸显,成为银鲳养殖路上的绊脚石。

直到2015年,象山港湾水产苗种公司成功驯养野生银鲳,全人工繁育出了400尾的银鲳苗,但是成活率还是比较低。陶顺顺便和银鲳“朝夕相处”,不断观察,摸索出它的特性。比如“它喜欢吃海蜇。”“喜欢一刻不停转圈圈,是‘长跑健将’,所以肉质紧实,和野生相差无几。”“在吃完饵料后容易胀气,需漂浮着把气体排出来。”“孵出来的银鲳苗在15天后,会从长条形朝着‘圆滚滚’发展。”

通过不断选育不断研发,优化养殖环境,确立生态养殖模式,实现全周期人工饵料投喂,终于实现规模化繁育。“这两年,每年繁育40万尾左右。”陶顺顺说。

但这个数量和公司的“网红”岱衢族大黄鱼相比还是有差距,因为银鲳在产业化推广上又遇到了瓶颈。

规模化繁育技术全面突破后,科研人员在养殖过程中发现,银鲳“敏感而娇气”,在传统网箱内很难适应,一有异响便会产生应激反应,导致成活率较低。且比较“挑食”,饵料成本高。鳞片细、易脱落,养殖密度较低,因此苗种主要销往大型工厂化养殖企业、研究院所等,大规模养殖仍是难题。

“我们在尝试‘海陆接力’,选育出高免疫力、高适应性的品种,提高成活率。”陶顺顺表示,一条鱼的研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解决一个个难题、攻克一个个难关,繁育、养殖、产业化铺开才算真正成功。

银鲳的“成长之路”就像攻克游戏中的“困难级副本”,作为育苗龙头企业的象山港湾水产苗种公司,已经攻克了岱衢族大黄鱼、小黄鱼、银鲳、马鲛鱼、梅童鱼、赤点石斑鱼等26种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其中5种填补国内空白,获评“国家级宁波象山大黄鱼良种场”。目前已育成7000万尾鱼苗,辐射浙江、福建、江苏等地。

破解银鲳鱼“养殖难”密码,是象山苗种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县围绕建设“种业强县”新使命,强化政策扶持,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企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以苗种繁育带动养殖产业大发展,集聚人才、智力、产业优势,促进产业链延链成群,推动水产品技术研发和养殖进一步从“重产量”向“重品质”转变,保障“蓝色粮仓”可持续发展,助力培育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记者 陈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