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科技局2023年工作总结与2024年工作思路

年初以来,县科技局围绕县委县政府863重点工作计划,聚焦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做强做大创新主体, 努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不断激发全域创新活力,加快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增强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而不断奋进。科技创新工作获2022年度市政府督查激励,2023年象山位列中国创新百强县第47位。

一、2023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引育引领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杠杆效应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1.5亿元,增长9.3%,增幅高于全市水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1%,全市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1.7%,全市第5位;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23.1亿元,同比增长10.2%,增幅全市第3位。

二是科技型主体倍增提质。深度挖掘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队培育机制。完成省、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20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365家,认定县科技型小微企业82家、县科技型“小巨人”培育企业2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3家,总量两年实现翻番。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7家,累计20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9家,累计51家,评审通过市级重点企业研究院3家、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8家,累计135家,“省字号”研发机构数量三年翻番。象山绿色能源装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功获批创建省级高新园区。

三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行“政府搭台-企业挂榜-专家揭榜”模式,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克行业共性难题,引导企业承接市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或重大创新任务,集中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提升创新能力。锦浪“工商业用智能光储电站关键技术攻关及示范应用”全县首次入选省“尖兵”研发攻关计划,实施市级重大研发计划8项。

(二)提能造峰创新平台,强化创新要素聚合效应

一是提升平台能级。依托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等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企业—政府—高校院所联系平台,发挥各高校院所对应专家技术团队力量,在技术研发、人才引育、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等助力象山产业发展。集聚研发人员近300人,新增合作合同近8000万元。南方中心揭牌开园,成功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新获国家、省、市级奖项荣誉11个;浙江理工大学象山针织研究院完成纺织品检验检测中心CNAS资质认证通过验收,极大提升我县纺织品自主检测能力;宁波工程学院象山研究院发挥智库作用,组织企业联合申报“2035科创甬江”项目7项,探索建立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东海海洋综合试验场(浙江象山)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纳入省部共建;加快双创园区的整合优化,37°湾科创中心新引进科技项目35个,获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称号;蓬莱科创港完成升级改造,新入驻高层次人才企业4家。

二是深化院企对接。依托科技大市场,组织“分类型、小型化、多频次”的技术对接会,开展“线上+线下”诊断服务,形成服务品牌效应;做强专家与成果资源库,提升企业对接服务能力,开展技术对接活动9场,挖掘技术难题176项,安排专家对接76项,解决难题46项。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象山赛区”活动和“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象山区域赛”,象山科技大市场连续六年评为“市级优秀单位”。全年完成技术交易额28.17亿元,同比增长84.9%。   

三是激发人才活力。落实“半岛”系列人才引育计划,优化“科创飞地”补助等引才奖补政策,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为象山企业服务。优化人才申报服务,通过“向上对接”、“中介参与”、“专家指导”等方式,助推人才推荐数和推荐率创历年新高,申报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工程项目8个,新增省级人才培养工程2个,认定2022年海外工程师项目4个。新认定企业“科创飞地”8个,累计达15家,吸引研发人员267人 ,实施科技研发项目126项。我县6个项目荣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并首次获得市青年科技创新奖。

(三)创优创新营商环境,释放服务提效雨林效应

一是挖掘引导,谋划改革创新。加强政银企合作,实现“微创保”、“风险池”、科技担保等线上融资办理,促进科技信贷节本降费,全年信贷余额1.32亿元,兑现科技金融资金339.2万元,惠及企业46家。推行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派驻工作人员常驻行政服务中心,整合5个科室8大类科技创新事项,坚持“线上+线下”审批相结合,事项平均办理时间压缩40%以上。

二是分类施策,促进企业提升。根据知识产权、研发费用、科技人员等指标,将全县1576家科技型企业划分为ABCD四档,分类打造个性化培育方案。探索科技服务长效机制,班子成员带队组织技术专家,实行县镇企三级联动开展为企服务,走访企业500余家次。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逐渐规范,新审批机构3家,开展专项检查30余家次、处理信访投诉件5件。

三是树牢导向,推进惠农富民。优化项目补助模式,侧重扶强扶优,立项县级科技项目83项、县级重大重点项目11项。小黄鱼规模化人工繁养突破220余万尾。加快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共下派市县科技特派员116人、团队36个,推广引进新品种36个,建立推广新技术67项、带动农户710多户,农民增收4500多万。举办首届农业双创大赛等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积极开展科普下乡。迭代升级半岛农业星创天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打造新品种、新技术培育中心。新入驻农创项目6个、创客7名,共入驻企业10家。组织线上专业性技术培训5次,基本形成了一个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创新创业平台。

(四)坚定践行政治忠诚,加强从严治党引领效应

一是抓实主题教育。牢牢把握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为依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学深悟透、把握精髓要义,确保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深入开展“联镇街入村社、走企业访群众”活动,聚焦7个课题抓实调查研究,切实做到真信笃行、真抓实干。
    二是推进从严治党。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明确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建工作重点,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将从严治党与日常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全力抓好县委巡察整改工作,整改完成24个、基本完成1个,获十五届县委第二轮巡察整改量化评估组别第一名,完成新一轮中层干部竞聘。
    三是深化党建引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把意识形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擦亮“象创领航”党建品牌,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困难党员慰问、党建联盟主题党日等活动。顺利完成科技局党总支、机关党支部、退休党支部换届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主体数量偏少,我县高新技术企业数比奉化、宁海分别少102家和97家。我县针织服装、水产加工、造船等传统产业占规上企业35.7%,规上高企仅占规上工业企业的32%。全县有R&D的规上工业企业仅占31.93%,142家亿元以上企业中20家研发投入为0,35家研发占比不足1%。

二是平台承载能力不强。市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家,面积3.73万平方,和宁海(7家、5.68万平方)、奉化(8家、面积9.95万平方)差距较大;科创中心高科技企业入驻较少,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仅2家;一链一院校的资源链接和高校对接不够,实体落地我县可供对接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仅3家。留才难问题比较突出,南方中心累计引进的302人硕博士研究生中已流出102人,人才进出比高达2:1。

三是创新开拓意识不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高度重视,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还未被激发,创新生态需进一步优化,创新合力需进一步形成。机关干部开拓创新的意识还未到位、服务企业的水平和主动性还需提升,特别是对科技创新实施路径的思考还不够。

三、2024年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指示要求,聚焦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县“363”拼经济专项行动工作要求,聚焦“3+2”产业体系,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力,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滨海花园城市,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提供有力科技力量。

(一)推动企业创新提升,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

一是发展壮大企业梯队。加强部门协同,与县市场监管局共同推进工业企业知识产权清零、扩量行动,引导工业企业向高新化发展。用好高企培育库,加大我县针织服装和水产品加工行业的高企培育产出,持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梯队。到2024年,新增科技型“小巨人”培育企业2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省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400家。

二是加大企业研发水平。持续深化规上企业研发创新“诊断+提升”专项行动,重点突出亿元以上企业,力争实现规上企业研发“全覆盖”。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积极构建省、市、县三级企业研发机构梯队培育机制,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增量扩面。2024年力争R&D达到3.1%,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3%,培育市级以上企业创新研发机构20家。

三是推进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参与“尖兵”“领雁”“科创甬江2035”等市研发攻关计划,建设“3+2”产业创新联合体,提升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前瞻布局功能材料、绿色新能源、临港装备等10个重大专项,谋划启动50个重大装备、重大关键技术专项。创新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模式,根据不同专项的技术特征和行业性质,积极探索试行“创新团队协同”、“优势企业主导”等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模式。到2024年,重点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5项,实施科研项目30项。

(二)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构建产学研合作新高地

一是深度融合,深化院企合作。发挥南方中心创新龙头作用,支持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引育专精特机床及核心功能部件相关领域创新创业团队,完成高端机床功能部件制造工艺及装备中试平台和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是向内挖潜,提升平台效能。深化37°湾科创中心、蓬莱科创港等科创园区建设,高质量培育科创企业,形成“众创空间+加速器”模式;加快推进海洋试验场项目,启动并完成一期项目80%的工程量,纳入省部共建,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人才落户;宁波工程学院象山研究院建好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优化科技经纪人服务,申报市级技术成果概念验证中心;浙江理工大学针织研究院加强纺织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实现检测中心的自主创收;充分发挥针织、汽模配两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作用,加大企业走访力度,在科研、设计、检测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纺织品检验检测中心为企业提供检测服务不少于600项。   

三是向外拓新,强化技术对接。依托科技大市场,开展“线上+线下”诊断服务,巩固提升“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全市7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以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平台在人才、技术等方面资源优势,推行小型化院企交流模式,实现院校成果推荐与企业需求挖掘的“深度交流与精准对接”。用足用好“科创飞地”、“研究生实践点”等政策,主动对接甬江科创区,实现大目湾海洋青创城在技术、人才、金融等溢出的精准承接。到2024年,力争实现技术成果交易额28亿元以上,引进创新创业人才达到400人以上。

(三)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打造全链条政策新体系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完善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考核机制、督查机制,强化考核运用。重视政治理论和科技政策法规等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局机关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培养一批懂科技、懂政策的业务骨干。进一步改进作风,实行全程保姆式“一条龙”、“一站式”精准服务,当好企业“店小二”。强化团结协作,凝聚工作合力。围绕建设支撑有效的创新型县,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科技惠企扩面、科技助农帮扶、科技人才服务、创新主体培育、创新生态提升等领域积极打造科技发展新业态。

二是优化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精准滴灌企业创新需求,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研究出台新一轮创新深化的政策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优化财政投入奖补政策,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与支持举措。进一步拓展科技金融,加强政银企合作,推进创投引导基金建设,实现“微创保”“风险池”、科技担保等线上审批办理,深入推进科技信贷节本降费,各类科技信贷余额超过1.5亿元。进一步便捷政策落地,打造“线上”科技政策库,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针对企业不同阶段的需求,为其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科创服务,实现政策推送更精准、部门服务更优化。

三是精准服务管理。落实“县-镇-企”三级联动,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抓政策、抓服务新路径,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普惠政策,开展“高企讲诊乡镇行”、政策云直播、“研发费用提升攻坚行动”等线上线下科技政策集中宣贯,逐步建立高效、便捷的常态化政策服务工作机制。创新农业科技新生态,推进半岛农业星创天地提档升级,打造新品种培育中心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进种质种苗建设,实施全雄罗氏沼虾苗种培育,提高养殖效益,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完善分片联系企业制度,主动深入企业调研走访。发挥技术经纪人、科技特派员队伍的作用,切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着力迸发创新活力。到2024年,力争服务企业500余家次。



象山县科学技术局

2024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