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瀛跑马灯 (通讯员 王惠玲/摄)
定塘
春夜笙歌迎佳节,万家灯火闹元宵。2月23日(农历正月十四晚),“龘龙闹元宵·灯耀定塘夜”定塘镇第八届元宵活动在该镇文化广场热闹举行。
来自后洋塘村积谷山老龙、田洋湖村茶山老龙、台洞塘村苍山老龙、大泥塘镇潮庙茶山老龙等四条定塘特色祥龙登场,栩栩如生的金龙犹如畅游在霞光云海中,蜿蜒盘旋,给观众带来一种独特的视觉盛宴。四龙戏珠,龙海翻腾,男女老少围着展示的龙灯摸龙头、钻龙身、接龙须、拱龙洞,祈求龙年好兆头。
时隔多年的踩街巡游在今年的定塘元宵活动上重现,各式各样的龙灯队、车子灯队沿着兴定路、华塘路等镇区主要街道踩街巡游,展现祥龙精神气韵,把吉祥如意送到家家户户。村民游客纷纷跟随龙队巡游,拿出手机拍照留念,欢声笑语弥漫在整个镇区。
除了四龙展演,汉服表演、提线木偶、品尝糊粒羹、大塘红庙集市、烟花秀等体验类活动轮番上场,也让群众尽享地道“十四夜”欢乐。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元宵十四夜”作为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新春文化生活,也寓意着祥瑞和好运的到来,祈求龙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西周
正月十四晚上6点左右,舞龙队、龙旗队、马灯队,还有龙灯队、汉服队、腰鼓队……伴着鼓乐齐鸣,由西周镇各村文化礼堂,乡村戏剧、非遗、演艺社团组成的文艺队伍巡游镇区街巷。行进间,不断有群众加入“队伍”,大家笑着闹着跟随着,浩浩荡荡犹如长龙“遨游”,将新春的喜悦和美好祝福送到家家户户。
镇区做建材生意的蒲兴带着妻女一路跟随巡游队伍。 蒲兴和妻子来自四川,与父母在西周创业定居已有9年。他说,西周是第二故乡,早前参加过镇里十四夜,既乡土又热闹,这次专程带着孩子过来体验。“有好多本地的民俗,有趣、喜庆又好玩!”
10岁的毛垶满和朋友赖杰则蹲点在巡游终点的镇文化广场,他们一个来自河南、一个来自安徽,都就读于西周镇中心小学。晚上7点多,伴随着锣鼓和欢呼,巡游队伍到达广场中心舞台。夜色笼罩大地,这里灯火辉煌、星光璀璨:舞龙、剑舞、跑马灯、扇舞、提灯舞、戏曲串烧……还有特邀的少年民谣、独唱、民族舞等文艺展演,令两个孩子和广场里三层外三层的群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河南老家没有西周热闹,我们初五就回来了。”“爸爸晚上要值班,妈妈带我过来巡街,说老家元宵十五,象山十四过元宵。”“好玩好看,我看到同学在跳跑马灯,真想试试啊。”
顺着毛垶满专注又带着羡慕的目光可以看到:双色舞龙队“护卫”的主舞台上,两队“小武将”正跟随鼓点,挥着“马鞭”身骑“竹马”腾挪跳跃穿插迂回,马蹄“得得”、马头昂扬,“执辔”的少年们意气风发、龙马精神……
“跑马灯”是市级非遗项目,在西周已有百年历史。七八年前,它“跑进”镇区学校的“非遗”课堂,如今,小小少年“跑马灯”已成为西周“十四夜”的必备节目,尤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元宵展演丰富多彩,听得群众喝彩掌声不断,参加演出的更是十二分投入。大冷的天,身着单薄舞衣的官山村民朱爱飞却说“浑身热烘烘”。“开心快乐,再冷的天,心里暖。”她与同村姐妹花费一周的时间准备扇舞《祝福》。“给乡亲们图一乐呵热闹,我们是最高兴的,也祝愿所有人,龙年行大运,安康美满幸福!”
新桥
2月22日,在新桥镇井头村,一场象征着平安喜乐、风调雨顺的“点塔灯”非遗民俗文化活动如期举行。
上午7点,村民们一起来到顾氏祠堂,将高约2.5米、宽约1米的七星宝塔状塔灯小心地抬下楼。放置稳定后,塔灯非遗传承人用红色轿杆穿起塔灯上的绳线环,4名村民抬着塔灯稳稳到达灯杆。
随后,两名村民登上灯杆旁的房顶并放下调灯绳,一人将绳索紧紧穿过塔顶的穿孔,准备起吊。在喜庆的鞭炮声中,主持人正式宣布“起灯”!通电后的塔灯七彩炫目,好似发光的宝塔,在大家的合力下,渐渐升高至12米的高空,最后再用绳索固定在灯杆顶部,整个“点塔灯”活动就顺利结束了。当天虽然下着大雨,但不少村民仍自发前来观看升灯仪式,共同见证这场祈福活动。“上灯是我们村里每年必备的祈福活动,风雨无阻的,祈福全村百姓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作为“点塔灯”活动的非遗传承人顾水源自豪地表示。
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新桥镇井头村“点塔灯”活动历史悠久,每年正月十三起灯,正月十八夜熄灯,寄托了古时人们的淳朴心愿。
石浦
2月23日,石浦镇昌国地区的妇女们早早准备做糊粒的食材,支起大锅开始做糊粒。传统的昌国十四夜活动有吃糊粒羹、走十四、挂灯、看新媳妇、扮故事等十几个内容,场面热闹非凡。
糊粒是昌国特有的元宵美食,以笋、牡蛎、鳗鱼鲞、胡萝卜等为原材料,用淀粉勾芡成糊辣,美味可口,十四夜家家户户必备。家里的巧妇能手做好糊粒后,会吆喝周围邻居、亲朋好友一起到家来吃,谁家来吃的人多,谁家来年就会发财。小朋友们则捧着饭碗挨家挨户讨糊粒羹吃,比比哪家最好吃,边吃边走十四。
与往年不同是的,今年昌国沿街准备了6个场地,现场制作糊辣供游客免费品尝。
同时,在非遗传承人施锡曹等人的奔波下,昌国地区在四庙祭祀、升天灯、钻狗洞拔拔长、打生女传后代、扮故事、坐桥头求畜财、看新娘喝糖茶、请背箕姑娘卜丰年、灯会和吃糊粒促和气这十个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再挖掘出度关、坐大轿、龙敬十庙、过龙身、男女约会走十四等五项传统项目,有吃,有玩,有看,有热闹,再次重现了象山广为流传的“要嬉十四夜”的元宵习俗。
涂茨
“新春伊始打一字。”“我知道!是‘广’!”2月22日,涂茨镇玉泉村的文化礼堂内欢笑声此起彼伏,一场别开生面的“猜灯谜做花灯 亲子一起乐‘宵’遥”庆元宵活动正在举行。
活动中,志愿者们精心准备了数十条涵盖地名、文字、历史文化等内容的灯谜,家长孩子们热情高涨,胸有成竹地选择自己心仪的谜面,争先恐后地解答谜题,充分运用知识储备来赢取奖品,活动现场热闹非凡。
家长孩子还围坐在一起做花灯,大家聚精会神,积极动手,经过细心的折纸、粘贴、拼接等工序,一盏小巧玲珑的花灯就跃然眼前。“自己做的花灯不仅好看,还让我有成就感!”郑峻皓小朋友对自己刚做好的花灯爱不释手。此外,志愿者们还向在场家长儿童普及禁毒反邪教知识,在热热闹闹庆元宵的过程中,安全意识也“不打烊”。
此次活动得到了家长孩子们的一致好评,不仅让家长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传统节日,传承传统习俗,更是加强了亲子互动,让传统佳节更加温馨和有意义。
东陈
2月22日上午,东陈乡、县图书馆在东陈乡岳头村周末剧场开展元宵节活动,周边的村民纷纷赶来听走书、体验非遗鱼拓、猜灯谜,活动现场气氛闹猛。
偌大的剧场内,人潮涌动。中间舞台上表演的是宁波走书,两位演员配合默契,一人伴奏一人唱,用质朴醇厚的方言,通俗易懂的事例警示赌博的危害。
舞台边是专为孩子们安排的非遗鱼拓体验。孩子们围在桌边听老师讲解鱼拓的历史、传承及制作步骤,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制作中,通过擦干、定型、上色、拓印几道工序,把鱼儿 “复刻”到纸上,随着宣纸的慢慢揭开,一件件色彩缤纷的鱼拓作品便完成了。
当然,元宵节少不了吃汤圆和猜灯谜。当天,现场为大家准备了甜滋滋的汤圆,孩子们将汤圆递到爷爷奶奶的手里,祝他们元宵快乐。梁柱上悬挂着涵盖地名、消防、垃圾分类和婚丧礼俗等内容的谜面,大家更是踊跃参与,共享猜谜之乐。
大徐
近日,大徐镇慈善分会联合镇文化站在七巧刺绣工作室开展一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巧手制灯笼,欢乐庆元宵”好运锦鲤鱼灯DIY主题活动,吸引了不少亲子家庭参与。
在中国文化中,鲤鱼是吉祥的象征。而“鲤”“鱼”同“利”“余”谐音,有着大吉大利、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
在非遗传承人徐嫦月的指导下,在场的孩子和妇女同志认真学习鱼灯的制作步骤,精心研究每一个“零件”的部位,仔细拼装、粘贴,将一个个普通的纸片组装成形象逼真的锦鲤鱼灯。一盏小小花灯,不仅加深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也让大家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黄避岙
元宵节前夕,黄避岙乡“一站双中心”联合乡妇联、总工会,在读海书屋内开展了一场妙趣横生的“猜灯谜·绘灯笼·闹元宵”活动。
活动现场,五颜六色的灯笼高高挂起,百余张灯谜彩条悬挂四周,过节气氛瞬间拉满。在了解了元宵节做花灯的起源、寓意及制作流程等内容后,闻讯赶来的村民和企业职工喜气盈盈、踊跃参与,大家或是动手绘制灯笼、写诗作画,或是驻足讨论谜底、收获礼品,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墙头
正月十五,墙头镇“齐乐龙龙”文史馆元宵游园会活动举行。集印章、飞花令、猜灯谜、投壶、做龙灯、吃汤圆……一项项古韵十足的活动续写着喜庆年味。
下午1点,文史馆内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游客,领取一张空白明信片,正式开始游园会打卡之旅。只要答出带有工作人员指定字的诗句,即可参加投壶游戏。这项流行在宋代年间的小游戏看着简单,却也并不好拿捏,十分考验手上力道和眼神精准度。
戏台上,一个个谜面成串挂起,戏台下,孩子们围在一起做立体龙灯、长尾龙灯,一只只灯笼亮起,孩子们提着跑来跑去,元宵节的氛围愈加浓厚。
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在空白明信片上印上一幅图案,加盖5次印章后,就是一张墙头限定明信片。(记者 吴敏勇 郑丹凤 陈和李 李朝晖 葛益芝 王妙红 黄 玎 郑 勤 董小滋 通讯员 章铭书 赵 媛 俞珊珊 钱志航 胡宸源 宋 男 胡黛虹 屠 凯 蒋则蔚 郑月飞 吴黛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