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象山县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围绕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主线,聚焦县委县政府“863”重点工作计划,做足“渔”字文章,全力推动海洋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水平推进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建设。象山县2022年度非遗保护指数位居浙江省第9位、宁波市第1位,先后入选“非遗助力共同富裕”省级试点、“非遗数据体系建设”国家试点(全国3个)。对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中远期实施方案,现将有关建设情况自评如下:
一、完善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体制机制
(一)体制保障。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原则,调整完善以县长为组长的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表,下发生态区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季度推进各单位建设任务落实。并重点调研走访石浦镇、墙头镇、东陈乡、黄避岙乡等重点区域,着力推进生态区核心区、特殊保护区建设。继续发挥生态区建设专家委员会专业指导、评审、论证、咨询作用,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提供全面的学术指导和智力支持。
(二)政策保障。以国家和省市政策法规为依据,结合实际,科学制订、稳步出台系统完备、覆盖到位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先后出台《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建设方案(2021-2025)》《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综合性传习中心建设资金使用办法》《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综合性传习中心建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等,逐步规范非遗保护和保护区建设工作。
(三)人才保障。先后成立生态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县非遗保护志愿者团队、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青年智囊团、非遗大学生联盟,为生态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2023年度邀请生态保护区专家委员会开展专题讲座、评审等工作9次,县非遗保护志愿者团队持续发力,开展非遗课堂、宣讲、展演等各类活动30余次,以社会力量扩大生态区和非遗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四)资金保障。2023年中央下拨生态保护区补助资金702万元,宁波市下拨补助资金3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专项经费150万元,共计1175万元均用于生态保护区建设。同时象山县为进一步深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最美海岸精品线打造、特色街区打造、花岙海岛公园建设、市级非遗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渔文旅品牌打造等,累计投入经费55亿元。
二、继续加强核心、特殊与一般保护区的保护
(一)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石浦镇做强文旅融合,根据市委彭佳学书记关于“打造世界级小商圈”批示精神,深挖石浦海洋渔文化特色文旅资源,拟定世界级小商圈打造方案。提升消费体验,非遗产业街区入选浙江省文化基因转化活化创新项目,做活旅居板块,湖礁湾民宿群落建成试运行,太平洋康养酒店进场施工,悬崖酒店落户东门岛,东海半边山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沙塘湾村登上省乡村旅游“五创”行动名单。打造特色活动,联合推出“跟着非遗游石浦”主题活动,创新举办开洋节、谢洋节和妈祖如意省亲迎亲等传统活动,累计参与人数突破20万人次;探索推出“渔光之城·海街故事”系列活动,并入选首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第21届象山海鲜美食节在半边山举行;石浦镇全年累计接待游客2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2亿元,均增长10%以上。与此同时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中日韩民间渔业协议会在石浦召开,水产城“象山鲜供应链中心”和“象山鲜直播基地”启动打造,外向型现代渔业入选全市“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首批最佳实践案例名单,门前塘改扩建工程和铜钱礁整治维护项目有序推进,石浦港清淤工程完成初步设计。
(二)特殊保护区。晒盐技艺特殊保护区大力推进花岙海岛公园建设。加快“五大工程”建设,依托“海风乡遇”“零碳未来”2条标志性精品线打造,建设“花岙盐场”滨海旅游新消费场景,不断完善花岙海盐非遗传承所建设,推出相关文旅产品,如花岙海盐伴手礼、海盐咖啡、晒盐研学、盐宴餐食等;先后建成金高椅老码头“花岙客厅”“INFARM在田野花岙海风营地”、直落岙海上潮汐艺术中心、语自在民宿、七彩芸苔露营基地以及海上风电项目、沿海驿站、景观墙、新能源服务站、山海会客厅等项目,完成投资50.2亿元。海产养殖文化特殊保护区深化渔文旅品牌,完成西沪港渔旅融合海上综合平台一期项目建设;推进海上环保养殖网箱更换;推出“斑斓海岸”文创产品3个;完成8个滨海新场景打造并投入运营。徐福东渡传说特殊保护区做好环境提升,整治提升徐福博物馆、蓬莱观、石屋山、丹井等区域环境,加强文保点巡查和保护,推进栖霞观建设前期工作。
(三)一般保护区。墙头镇开展墙头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依托墙头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布点非遗氛围布置,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书吧等活动共12场,开展冬渔节、中秋古风游园会等有浓烈非遗特色的大型活动2场;并在非遗体验基地、非遗传承所等地常态化开展各类非遗活动30余场;推进象山竹根雕省级非遗工坊开展常态化运营,工坊新建筑已完成打造,年前入驻;完成《万象山海》为主题创作非遗作品、伴手礼和文创产品,持续推出和运营非遗旅游精品线路1 条,线路纳入智慧旅游导视系统;推进海山屿非遗赶海乐园打造,现已完成设计方案。西周镇以儒雅洋村中国传统村落为核心,成功创建宁波市级非遗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举办“西瀛集市·有竹生活”非遗市集12场、非遗课堂12个,创新推出了“西瀛笋娃·乐享非遗”研学亲子游活动共16场次,西周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成功创建省乡村博物馆。推动文创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春蚕”竹刻茶叶罐获得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十佳文创产品。引导非遗产业发展,培育非遗工坊,西周非遗美食象山米馒头、象山笋团入选浙江城市地标美食。定塘镇深化宁波市级非遗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及非遗特色村镇建设,举办“筝糕纳福·喜迎春耕 定塘二月二民俗活动”“五月廿七大塘丰年祭”等品牌节庆活动10余场,配送非遗课堂、非遗戏剧、曲艺等活动50余场,助推当地非遗产品外销,赋能特色文创产品“出圈”,设计“大塘麦糕”“乌饭麻糍”“二月二年糕”“桃酥”“米胖糖”等系列传统食品包装,首创“山水丰韵”“五月廿七”等主题冰箱贴等伴手礼。
三、继续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持续完善。不断完善四级名录体系建设,鱼类故事入选第六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截至目前我县共有国遗7项、省遗16项、市遗51项、县遗176项。进一步梳理非遗四级名录基础数据,对缺失的第六批县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资料进行补充梳理,完成15个县级项目和34个县级传承人图文资料的整理,共计整理文字1.5万余字,图片245张。完成2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8个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考核评估材料,均顺利通过考核,并对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和县级传承人进行评估考核,进一步提升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能力。完成海盐晒制技艺记录工程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满江口述史编纂工作。组织鱼灯舞、灵南狮舞、大塘车灯等3个项目4支队伍参加宁波市传统舞蹈提升工作,并获优秀组织奖。
(二)非遗传播普及成效显著。一是非遗活动精彩纷呈。春节期间在青草巷、石浦渔港古城等开展非遗新春市集、非遗新春展、非遗进景区等活动,营造新春共享非遗良好氛围,元宵节期间开展石浦十四夜民俗活动,吸引上万名市民游客参与,活动短视频浏览量达30余万。6月在县人民广场举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开展非遗展演、非遗文创市集、非遗美食市集、非遗游园会、志愿者成果展等活动,深受市民和游客喜欢。9-10月开展“跟着非遗游石浦”系列活动,由“妈祖谢洋祭”“如意省亲祭”“鱼师感恩祭”三个篇章组织,将非遗民俗活动与旅游相结合,既推进非遗民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又深化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开展非遗半岛行系列活动,配送戏剧、曲艺非遗课堂进社区、乡村、企业、景区等,共计开展866场。二是非遗展示共享亚运。在杭州亚运会举办之前,组织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亚韵市集”、沙排测试赛、亚运倒计时100天文艺晚会等活动。4月25日,象山竹根雕和象山剪纸亮相杭州亚运会代表团团长大会,吸引国内外与会嘉宾打卡点赞,象山剪纸互动区人气爆棚。亚运期间在非竞赛场馆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在半边山五彩渔镇、工人疗养院、半边山观堂酒店等场所以非遗活态展示、非遗店铺、非遗文创产品入驻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象山非遗。其中在宁波亚运分村运动员分村内设置的象山鱼拓、泥金彩漆、面塑三个非遗活态展示光速“圈粉”,让2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们沉浸式体验宁波非遗,并被央视报道。三是对外交流扩大影响。组织唱新闻《长年葱》参加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象山竹根雕参加首届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和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三角棣紫云乱弹、高塘提线木偶参加宁波市非遗戏剧专场演出等,进一步提升象山非遗在全国的影响力。与此同时,非遗市集多次亮相于第十七届中国(象山)海洋论坛暨2023“青年与海”创新创业大会、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宁波周活动、宁波旅游节、图书漂流夜、全国大学生滨海运动嘉年华、首届中国滩涂户外运动挑战赛等多彩文旅体活动。四是深化非遗社会化保护。支持非遗志愿团队开展活动,重点围绕“迎亚运”“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开展系列活动24场。其中团队自主录制的原创短视频《非遗贺新春》《我和爷奶过六一》火爆出圈,浏览量达10万,“守望乡愁——非遗保护志愿服务项目”获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发的“优秀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荣誉称号。
(三)非遗助力共同富裕初见成效。2月我县入选浙江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县,为进一步推进试点县创建工作,制定《象山县“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任务表(2023-2024)》并下发各镇乡(街道),共包括五大任务13个子任务,根据任务表安排,有序推进非遗创新大赛、非遗半岛行活动、非遗进景区、非遗工坊培育等各项工作。一是举办象山县“潮起象山·非遗焕新”非遗创新大赛暨2023年象山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紧扣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出“非遗造万物”非遗文创设计大赛、“非遗展千艺”非遗精品节目比赛、“非遗纳百味”非遗美食比赛,其中“非遗展千艺”“非遗纳百味”两项比赛于6月圆满收官,通过比赛非遗精品节目走进社区、乡村、景区等,非遗美食走进市集、景区、商场等,让传承百年的非遗走进千家万户。9月完成“非遗造万物”非遗文创大赛决赛,并在中国海洋渔文化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展览。二是积极培育非遗工坊。象山竹根雕入选首批省级非遗工坊,象山竹编等5家创建省级非遗工坊,另有29家县级非遗工坊积极开展培育工作。在非遗工坊创建过程中,组织相关专家走访调研,为各非遗工坊创建工作出谋献策。三是谋划宁波(象山)非遗产业街区,经多次深入走访、调研,在省级非遗经典景区石浦渔港古城的基础上,以象山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为重点,邀请宁波市非遗项目入驻,集中展示具有海洋渔文化特色的非遗技艺,开展非遗产业街区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非遗店铺提质升级。《象山县做强“非遗+”点燃共富引擎》获评象山共同富裕十佳案例和第三批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促进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
四、继续推进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工程
(一)基地建设扎实有序。象山县自2016年开始系统性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程,以创建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为核心,探索非遗进校园新模式、新机制,现已认定滨海幼儿园等37所学校为县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并在象山文峰学校、丹城六小分别建立国家级非遗项目“唱新闻”青少年传习基地和曲艺青少年传习基地,非遗项目40余项。先后共下拨补助资金185万元,用于校本教材编印、传承人聘请、课程开设、项目陈列室等基地建设,并完成课题《非遗传播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有效推进非遗传播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二)举办活动强化输出。4月开展第四届少儿非遗故事大赛,共收报名227个,经初赛和决赛决出三个组别一等奖共3名,二等奖共9名,三等奖共16名以及6家单位的优秀组织奖,并组织选手参加宁波市少儿非遗故事比赛,获二等奖4个、三等奖3个,进一步推进非遗在青少年之中的传承传播。在37个县级非遗教学传承基地开展“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和优秀组织奖5名,不断推进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建设。
(三)打造研学基地向外拓展。在探索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过程中,积极打造研学基地,推出各类研学产品,拓宽非遗进校园的平台,丰富非遗进校园的内容。目前象山县海洋文化研学中心以海洋渔文化为主线,开发鱼类故事、鱼骨制画、海洋环境科学探索等30余门渔文化体验课程,年接待研学学生2万余人次,获评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西周镇儒雅洋村依托镇非遗传承所,串联非遗课堂、展厅参观、农耕体验等文旅内容,打造“西瀛笋娃·乐享非遗”研学亲子游活动,吸引文峰学校等前来开展研学活动16场次,有效促进了“非遗+教育”“非遗+旅游”。
五、继续完善数字化保护和新的文旅产品研发工作
(一)扎实推进数字化保护。象山县被文旅部列入非遗数据体系建设工作试点(全国3个),根据文旅部非遗司部署,梳理象山县非遗四级名录数据,完成176个县级非遗项目的数据录入,51个市遗、16个省遗和7个国遗的数据关联。同时为了提升渔文旅服务品质,开发“嗨象游”气象小程序,重点开展蓝海气象指数、休闲捕鱼、海钓、帆船帆板、游艇、观星、露营等气象预报指标研究和服务,全县90%的景区已完成接入,游客通过特定指标,可提前安排渔文化特色行程,提升出行满意度。建设象山一键智慧游,覆盖“吃住行游娱”五大场景,游客在高德地图APP上搜索“象山”即可实现一键浏览。
(二)推进非遗创新转化利用。举办2023年象山县“非遗造万物”非遗文创设计大赛,分命题赛道和非命题赛道,其中命题赛道主题为“渔民开洋、谢洋节”和“石浦-富岗如意信俗”,非命题赛道参赛作品则涵盖草木染、竹根雕、刺绣、鱼骨画等象山非遗项目。为办好比赛,积极发动传承人、文化企业、文旅企业等个人、单位参与比赛,并开展赛前培训,邀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省非遗专家进行专题培训。本次比赛共收到参赛作品78件(套),经初审共61件(套)产品进入决赛,两大赛道各决出金奖、银奖、铜奖各1名以及20个优胜奖。同时还在中国海洋渔文化馆、松兰山旅游度假区等开展专题展览,展示比赛成果,并向市民游客展示销售非遗文创产品。通过非遗文创大赛,不仅仅是非遗传承人和传承基地参与其中,更是让文创企业、设计公司以及个人等不同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的转化利用中,让传承和创新有了载体,为现代生活增添文化底蕴。
(三)打造文旅消费新品牌。一是深化“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工程。承办“味美浙江·百县千碗”浙江省第七届地方特色菜(象山海鲜)邀请赛,邀请义乌市、省直属、象山县以及其他11个市、14个团队、42位厨界大咖参加,体验“象山鲜味”。开展“百县千碗·象山非遗美食”推广活动、“百县千碗·象山味道”黄鱼烹饪大赛、“百县千碗·迎亚运、享美食”象山一店一品招牌菜活动,研发新十六碗亚运菜,申报“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省级示范店2家,现有省级美食体验店7家。二是开展“浙派好礼”评选。选送57件旅游商品参加省旅游商品大赛,其中海仁竹根雕、竹香系列香薰和红美人杯子分获金、银、铜奖;竹香系列香薰旅游商品获国家级旅游商品大赛银奖。目前所有获奖商品已经完成“游浙里”数字化平台入驻。三是开展主题文旅市集活动。先后围绕“亚运”“非遗”“最美海岸线”等主题,常态化组织开展文旅市集活动,月均50场,有力培育我县文旅市集业态。
(四)营造滨海旅游新场景。紧扣“IP、流量、体验”三篇文章,突出“象往新鲜·奔赴山海”主题,借势亚运东风,创新推动“影视+”“户外+”“运动+”“文化+”“美食+”五大滨海旅游新消费场景建设,建成渔光演艺秀、“耕海牧渔”综合体等场景20个。建设亚帆中心“白日梦之径”、松兰山长咀头观赛平台等“青年与海”主题驿站19个,推进“水利+”“交通+”“气象+”“渔业+”等跨界融合,获评2023年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优秀案例。量身定制“周末嗨象山”品牌活动,摄制“潮玩象山 青年之最”五大维度短视频,发布“燃动亚运·激情奔赴之旅”等10条亚运精品线路,精准开展新媒体营销,让“大流量”激活全域旅游“新增量”。
六、继续开展学术研究工程
(一)推进海洋渔文化标识创建。在“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案基础上,更新完成了海洋渔文化标识培育方案,做好相关台账的整理和上报,制定《“海洋渔文化”标识建设发展规划》,完成象山海洋渔文化标识展暨“万象山海春意浓”活动,完成省文旅厅专家组验收工作。并开展全省第二批文化基因解码成果转化利用示范项目申报,象山非遗产业街区成功入选。
(二)深入开展非遗学术研究。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以象山县非遗进校园为例》课题研究,完成《非遗助力共同富裕的思考》调研报告,完成《守正道——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工程: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第二辑)“象山渔民号子”篇章撰写和《象山文化资源汇览》编纂工作,将于2024年出版。
附件: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2024年工作计划及重点任务清单
附件
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2024年工作计划及重点任务清单
2024年,象山县将围绕海洋文化特色区、长三角海洋旅游目的地、长三角海洋运动中心建设目标,充分释放后亚运效应,持续做好“IP、流量、体验”三篇文章,不断夯实产业基础,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品牌形象,夯实非遗保护传承,助力共同富裕,激发海洋渔文化传承传播的活力。
一、加强非遗项目保护。夯实非遗保护基础工作,完善非遗保护动态评估机制,加强保护单位和县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的绩效评估检查和动态管理。进一步深挖非遗资源,开展民间文学类资源普查、第七批县级非遗名录申报工作,并完成宁波走书记录工程。开展非遗传承人群和工作人员培训班,转化创新非遗保护传承思想,提升传承能力。根据文旅部非遗司要求,有序推进非遗数据体系建设工作试点。
二、提升生态保护区可见度。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等为重要节点,开展多样非遗(海洋渔文化)展示活动,并在年底开展生态保护区成果展,集中展示建设成果。继续开展非遗半岛行系列活动,配送戏剧、曲艺、非遗课堂进乡村、社区、企业、景区、民宿等。依托37个非遗教学传承基地,开展第五届非遗少儿故事大赛,推进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支持非遗志愿者团队开展非遗调研、宣讲、展览展示等活动,深化非遗社会化保护。启动生态保护区标识标牌体系设计、生态保护区官网搭建等工作,推出专题系列宣传,线上线下联动,不断提升生态保护区的可见度和影响力。
三、促进非遗合理转换利用。以省级“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工作为抓手,继续开展第二届非遗创新大赛,深化从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非遗产业街区等建设工作,推进非遗在文创、旅游、研学等不同领域的转化利用,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加入。开展省级非遗项目赵五娘传说精品戏剧打造,组织培育木偶剧团,打造表演类非遗项目的精品剧目,在景区、街区搭建展示展演平台。
四、深化重点区域非遗保护。在石浦镇东门村、墙头镇墙头村、西周镇儒雅洋村、新桥镇东溪村四个中国传统村落开展文化形态修复工程。石浦镇东门村以“跟着非遗游石浦”系列活动为主线,将石浦十四夜等民俗节庆及中国开渔节品牌活动为重点,展示非遗保护成果,深化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墙头镇墙头村“一个系列活动、一个体验基地、一批人才引进、一个品牌塑造”为目标,打造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西沪港特色样板区;西周镇儒雅洋村以非遗赋能,建设非遗研学基地、非遗传承所,推出非遗研学游路线,串联游乐潮玩、竹林探宝、产业直播、场景活动等内容,打造年轻态的传承体验方式;新桥镇东溪村建设“书香东溪·水韵诗情”特色街区,利用浙东文化特色民居建筑打造文化公共空间,布局多元消费业态,推进以文兴村。在生态保护区养殖特殊保护区黄避岙乡开展斑斓西沪渔文旅宣传推广及非遗体验活动,在宁波市级非遗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定塘镇深化非遗特色村镇建设,提升中站村红庙非遗一条街,开展特色民俗活动,从而进一步丰富生态保护区文化形态。
2024年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重点任务清单
序号 | 项目类别 | 具体内容 | 完成时限 |
1 | 夯实非遗保护基础 | 第七批县级非遗名录申报 | 2024年7月 |
2 | 民间文学类非遗故事的搜集、整理 | 2024年12月 | |
3 | 省级非遗项目宁波走书记录工程 | 2024年12月 | |
4 | 非遗数据体系试点工作 | 2025年6月 | |
5 | 提升生态保护区可见度 | 生态保护区标识标牌体系设计 | 2024年12月 |
6 | 生态保护区官网设计、板块搭建等 | 2024年12月 | |
7 | 生态保护区专题系列宣传 | 全年 | |
8 | 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 | 2025年1月 | |
9 |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系列活动 | 2024年6月 | |
10 | 非遗半岛行系列活动 | 2024年11月 | |
11 | 第五届少儿非遗故事大赛 | 2024年6月 | |
12 | 促进非遗合理转换利用 | 第二届非遗创新大赛 | 2024年9月 |
13 | 竹根雕传统工艺工作站培育 | 全年 | |
14 | 非遗工坊培育及验收工作 | 2024年7月 | |
15 | 第二批非遗体验基地申报工作 | 2024年7月 | |
16 | 非遗产业街区打造 | 2024年9月 | |
17 | 非遗旅游路线申报 | 2024年7月 | |
18 | 赵五娘传说精品剧目打造 | 2025年12月 | |
19 | 木偶剧团培育 | 2024年12月 | |
20 | 深化重点区域非遗保护 | 石浦镇:跟着非遗游石浦系列活动、第二十七届中国开渔节 | 2024年12月 |
21 | 西周镇:打造非遗传承所及非遗研学基地,并开展系列活动 | 2025年6月 | |
22 | 墙头镇:一个系列活动、一个体验基地、一批人才引进、一个品牌塑造 | 2024年12月 | |
23 | 新桥镇:打造非遗特色街区及文化空间 | 2024年12月 | |
24 | 黄避岙乡:斑斓西沪渔文旅宣传推广及非遗体验活动 | 2024年12月 | |
25 | 定塘镇:提升中站村红庙非遗一条街,开展特色民俗活动 | 2024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