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其迈,时盛岁新,半岛大地激荡着澎湃之力。
破浪前行,砥砺奋进之路必有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
理论宣讲形式多样,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宣传报道火力全开,一批精品力作见证发展,催人奋进;文明之花争奇斗艳,扮靓半岛大地,绘就城市新图景;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群众乐享“精神大餐”,生活多姿多彩……
五年来,全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守正创新,实干争先,加快推动海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谱写象山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新篇章,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思想航标指引
以理论武装培根铸魂
围绕学习主题进行巡听、认真打分留档、相互检查学习效果……每年,象山组织县级领导赴基层开展中心组学习巡听、基层理论学习中心组交叉观摩学习,通过专家授课、交流研讨、现场学习不断丰富理论学习形式。各级党委(党组、党工委)开展中心组理论学习每年1600余场次。
思想如炬,引领航向。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思想理论武装工作的首要任务。象山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学习共同体”理念为指引,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共有、制度共管,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内外衔接的网格化理论学习新格局,形成体系化理论研究阐释新合力。
在贤庠镇青莱村诺曼营象山最北营,数十名青年干部和游客们汇聚一起,通过情景剧、示范宣讲、发放书籍等形式,就地宣讲党的理论,讲述渔区故事,分享成长经历,激发奋进雄心。
这是象山创新推行大宣讲活动中的一幕。立足本地实际,象山打造特色宣教载体,让宣讲不乏味、思想入心中。
——“理论后备箱”灵活讲,以“灵活、便捷、互动、时尚”的方式,在汽车后备箱存放理论书籍和宣讲用品,搭载青年宣讲员深入群众、深入青年聚集地互动式开展宣讲。
——“十团百堂”深入讲,整合专家宣讲团、银辉初心宣讲团、老兵宣讲团、先进典型宣讲团、渔嫂宣讲团等13个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理论宣讲。
——“直播课堂”生动讲,利用“善行象山”云课堂直播平台,在全县351个文化礼堂组织2万余名农村党员群众参加农民直播课堂,情景式、互动式宣教,深受群众欢迎。
近五年,全县累计开展宣讲8500余次,受益群众达160余万人次,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象山故事远扬
以信心凝聚磅礴力量
2022年4月,象山合力营救巨鲸,引海内外媒体“刷屏”关注,亿万网友点赞祝福,“鲸”动全球;2023年9月,象山亚运报道屡次亮相央视大屏,成功向世界展示了“海派大气、近悦远来”的城市形象。
在新征程中,全县新闻宣传战线,以饱满的热情触摸时代脉搏,以生动的笔触记录时代风云,不断壮大主流舆论,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讲好象山故事,传播象山好声音。
在唱响主旋律上打好主动仗。聚焦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杭州亚运会、党的二十大等重要节点,开展重大主题系列宣传,生动展示全县人民自信自强、团结奋斗的良好风貌。完善推进新闻发布制度,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精选全国最美公务员孙成方、“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人物丁鹏、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提名人物王一鸣等先进典型人物做好对外宣传报道,提升象山影响力。
在媒体融合上不断创新。注重技术赋能,迭代升级“山海万象”客户端,整合全县各类政务微信公众号,推行“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依托“天目蓝云”,加快融入省市县一体化传播体系和生态系统,完善全媒体传播矩阵,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加强重大选题策划,“护鸟救鲸”案例亮相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杭州亚运会比赛期间,象山在报道数量和传播量上创新高。策划推出《飞越海岸线》《等风更等你》等精品视频以及“海豚打卡亚运场馆”“公交车司机‘狂飙’四国外语”等总流量超千万的传播爆款,《抹香鲸宁波获救记》等作品入选“中国好故事”网络国际传播精品案例,纪录片《翩跹》入围中国电视金鹰奖。
在跨圈协作上乘势而行。突出央地联动,利用各级媒体放大象山声量、讲好象山故事。五年来,央视《走遍中国》《现场》《正大综艺》《沿着高速看中国》《远方的家》《美食中国》《我的美丽乡村》等栏目来象拍摄专题20余个,上海东方卫视《极限挑战》、浙江卫视《加康加年味》等地方性媒体栏目来象拍摄专题30余个。2023年,在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刊播涉象报道数同比增长超过70%。借力综艺营销红利,引进《快乐再出发》来象拍摄,节目豆瓣评分高达9.7分,总阅读量近百亿,节目同款文旅路线深受追捧。
文化基因传承
以文化人谱写新华章
风从海上来,向往山海味。
时代浪潮裹挟着浓郁的渔乡风情,山海之美与人文之韵交融相生,万象山海以海洋渔文化的博大胸怀承接着人们对于远方的向往之情。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象山就像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渔文化博物馆”。近年来,象山全力推动海洋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渔文化更多融入时代元素,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使其重现生机与活力。海洋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卓有成效,“海洋渔文化”成功入选首批100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和第二批省文化标识建设创新培育项目。文化遗产保护常抓不懈,累计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12处、省级考古遗址公园1处,入列非遗数据体系建设国家试点,非遗产业街区入选省文化基因转化活化创新项目。
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让群众乐享生活。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134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中国开渔节、陈汉章读书节、象山海鲜节等持续举办,各地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形成“渔俗”“非遗”“古韵”等文化礼堂风情带,入列首批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县,目前共有宁波市四星级农村文化礼堂95家(含五星级),浙江省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49家,全县农村文化礼堂年点单服务超3000场次。在象取景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和平之舟》入选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首部音乐剧《渔老大》精彩亮相,唱新闻《这片红》获浙江省群星奖。
万象山海、千年渔乡、百里银滩、十分海鲜、一曲渔光。象山丰富的海洋景观、独特的渔文化资源,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打卡体验。通过迭代中国(象山)开渔节,深化“周末嗨象山”品牌,打造北纬30°短片节、N30°海岸艺术展等活动品牌,“IP、流量、体验”三篇文章不断做深做细。“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入选省示范级文旅融合IP,“青年与海”主题驿站获评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优秀案例,松兰山列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名单,影视城入选省千万级核心大景区培育名单,星光影视小镇获评省级特色小镇优秀,半边山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象山县蝉联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前十强。
五年来,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共有文化企业6000余家,投资总规模超过400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其中规上文化企业73家。建成星光影视特色小镇、706影视双创中心等一批文旅产业园区,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1家、市级文化产业园3家。“支持象山影视城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文化创新中心”被写入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
文明之花绽放
以核心价值引领风尚
城市因文明而美丽,生活因文明而美好。
与文明同行,为城市增色。穿梭在半岛大地,一道道抬头可见的美丽风景,一幕幕心动可感的美好场景,成为“文明”最好的诠释。
文明新风劲吹半岛大地。持续打响“善行象山”品牌,不断完善先进典型选树、宣传、褒奖、激励机制,累计入选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4人、中国好人11人。近五年来,入选省道德模范1人、省道德建设突出个人1人、最美诚信浙江人1人、市道德模范6人,中国好人4人、浙江好人16人、宁波好人72人。深化“数智赋能”,搭建“礼俗通”婚丧礼俗整治数字化平台,相关经验做法在中央文明办《精神文明导刊》上刊登。大力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培育志愿者队伍1301支、在册志愿者11.3万人,志愿服务活跃率达60%以上,守护神话之鸟志愿服务项目获省赛金奖。
文明实践走实走深。紧抓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契机,深化“浙江有礼·象善有你”县域新实践,建成全国首家覆盖404个中心(所、站)的“善行象山云课堂”平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线18条、示范点1520个,形成“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创新开展“四百”文明实践活动10.2万余场次,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1例、“浙江有礼·四个一百”典型2例。
文明城市建设积厚成势。创新实施县级领导文明创建五级包联和乡镇挂联机制,深入开展“一跨六乱”专项整治行动,重点紧盯“六乱象”“七周边”“八区块”,连续三年推动“文明啄木鸟”全民监督日办结、不过夜,累计收到各类曝光4.2万余条、整改率98%,随手拍、随时曝已成为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重要平台,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持续提升。
新起点新征程。全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聚力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宁波篇章贡献象山力量。(记者 马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