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时许,家住丹东街道海域官邸的郑女士,像往常一样把15个月大的孩子“拖拖”送到嘉赫贝思优托育园,看着孩子开心地挥手说再见,熟门熟路地跟着老师走向教室,郑女士欣慰地笑了。她说:“当初虽然家里有老人可以帮忙照料,但对专业照护、宝宝认知学习等方面都不太懂,所以我一狠心就把孩子送了过来,没想到效果超出预期。”
拖拖是嘉赫贝思优托育园“乳儿班”的第一个学生,也是园区里的“团宠”。从9个月大牙牙学语入园到现在,拖拖在专业保育师的指导下学会了走路,大肌肉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出门不怕生、落落大方的模样,让郑女士很是欣慰。她说:“‘乳儿班’不仅解放了家里老人的双手,还让我省下了一笔早教费用,而一个月2500元的保育费也在可接受的范围。”
“小月龄托育的宝宝个性化需求较强,因此我们都是错峰安排入园,确保宝宝与保育员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情感链接后,再安排下一个宝宝入园,尽可能减少宝宝的分离焦虑。”托育园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乳儿班”共接收了6个宝宝,到3月底,班里又将迎来一名刚满6个月的新宝宝,这个宝妈是在待产时就早早地预约了名额。
“乳儿班”像育婴室
有托有育有指导
目前,我县已在辖区50家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开设了托小班4个、托大班129个、混合班4个,拥有托位数2672个,每千人托位数达4.64个,普惠托位占比98%,在宁波市率先实现了托育机构建设镇乡(街道)全覆盖。
这些班级中,“托小班”主要针对12-24个月的幼儿,“托大班”最大到36个月,唯独6-12月龄的“奶娃娃”无处可托。为鼓励纯托育机构服务向小月龄段延伸,去年9月,我县首个“乳儿班”在嘉赫贝思优托育园应运而生。
近日,记者走进“乳儿班”体验,发现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分设辅食区、活动区、睡眠区、护理区、喂养区等多个区域,配备婴儿床、尿布台、洗澡台、温奶器、奶瓶消毒器、餐食调配台,以及方便婴儿尝试站立的支撑架、抓握和敲打型玩具、绘本等,像极了一间育婴室。据保育师介绍,宝妈宝爸们可以在工作日的8:00到16:10期间把孩子来照护,还可根据需求增加早托或晚托延伸服务。
“现在‘乳儿班’的师生配比为1∶3,每名保育师都经过专业的上岗培训,持有相关资格证,保障照护的专业性。”托育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本着“自然、自由、适性、适龄”的教学理念,“乳儿班”每周都会制定不同的课程主题和目标,通过大肌肉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认知探索、语言沟通等方面的训练,帮助婴幼儿提高自我认知、语言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构筑优育“生态圈”
满足多元化需求
小托育,大民生。近年来,象山着力构建三级托育服务体系,出台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意见,因势利导构筑优育“生态圈”,努力满足0-3岁婴幼儿多元化的照护服务需求,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在县、镇乡(街道)、村(社)分级打造以托幼一体化为主体、托育机构为辅、村级婴幼儿照护驿站为补充的“1+18+N”养育医共体模式,累计建设县托育综合服务中心1家、托育服务分中心18家,建成社区托育园8家、婴幼儿照护驿站68家,推动照护服务内容更加科学规范。
善育在象,医育同行。为延伸医育“智慧链”,我县依托“掌上妇幼”健康展示平台,形成婴幼儿健康画像为家长提供健康分析、照护宣教等服务,实现“医-家-园”三方线上互动养育。健全“医疗+托育”签约链,建成“医防护”示范儿童健康管理中心5家,组建“儿科专家+儿保医生+保健老师”复合型服务团队42支,推进0-6岁儿童“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优化医护智能化管理,医育结合签约率达100%。
“去年,我们牵头编写的《象山县婴幼儿照护参考教材》已投入使用,婴幼儿照护驿站课程也将在市里推广,接下来我们还将加强小月龄照护人员的培训,培育一批具有带教能力的师资,成为婴幼儿照护的行家里手。”县妇保院相关负责人说。眼下,我县正在积极探索小月龄段特别是“乳儿班”的托育服务模式,妇保院也将全力做好业务支撑,助力强化育儿家庭的环境支持,在实现“社区十五分钟托育圈”的基础上,让更多社区(村)里的婴幼儿享受同质同标的照护托育服务。(记者 郑勤 通讯员 王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