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统计局>政务资讯>统计分析
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及下阶段趋势判断
发布日期: 2024-04-30 09:27 浏览次数: 字号:[ ]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开展“363”专项行动,全力拼经济、促增长,面上经济回升势头显现,工业经济增速提高,大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内外贸易企稳回暖。但同时,受去年同期基数抬高、房地产等需求疲弱的影响,部分领域延续下行或趋缓走势,结构和质效尚需优化,经济运行进中有忧、短期依然承压。

一、开局经济运行平稳,GDP增速低于市平均1.1个百分点

据全市统一核算,一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7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增幅比全省、全市分别低1.6个、1.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幅为5%,与全市持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62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63.97亿元,增长4.4%,其中工业增加值54.26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94.27亿元,增长4.7%。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4%、35.9%、54.7%。

10大行业类别增加值“6增4减”,下降面有所扩大。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工业、金融业分别增长12.5%、8.1%、7.2%、6.4%;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分别增长4.3%、3.8%;房地产开发、建筑业、道路运输业、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下降54.5%、7.9%、2.7%、0.9%。26项GDP支撑指标(除电信业务总量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福利支出外)与全市比呈“11高1平12低”。

202403_001.png

主要经济指标中,居全市前三的有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国内招商引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收4项指标,增速分别高于全市1.4个、9.6个、34.8个、79.8个百分点。GDP、服务业增加值和自营货物进出口总额3项指标增幅均居全市第9位。

表1  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横向比较(%)


GDP

规上工业

增加值

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

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全国

5.3

6.1

4.5

4.7

6.2

浙江

6.1

8.2

6.9

5.9

5.9

宁波

5.6

7.4

6.8

4.5

5.8

象山

4.5

8.8

16.4

3.2

6.0

奉化

5.7

6.4

-5.8

11.4

5.6

宁海

5.7

7.6

2.3

3.5

6.3

玉环

6.6

6.4

10.0

8.8

5.3

永康

6.8

13.3

15.0

10.9

6.7

二、生产领域,农渔业增速减缓,工业经济持续回升,建筑和房地产业继续下降,服务业行业分化明显

农渔业增速减缓。一季度,全县农林牧渔业产值39.82亿元,增长3.6%,与全市增速持平,同比增速回落2.1个百分点,居全市第6位。其中,渔业增长6.6%,畜牧业下降32.9%。水产品总产量17.16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1.99万吨,分别增长6.5%、1.7%。近期生猪及禽蛋市场行情低迷,全县11家规模猪场清栏,生猪出栏2.48万头,下降47%。

工业经济增速提高。一季度,全县746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2亿元,增长8.8%,高于全市1.4个百分点,居全市第3位。32个行业大类增加值“17升15降”,其中前十大行业“6升4降”(见下表)。重点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数字经济、时尚、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8%、11.1%、28.4%、19.2%、5.9%,比全市平均分别高1.4个、2.6个、19.5个、13.9个、17.4个百分点,增幅在全市分列第4、4、2、3、1位。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17.9亿元,增长7.7%。完成销售产值193.97亿元,增长7.4%,其中出口交货值38.91亿元,增长13.1%。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增长5.6%,低于全市1.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9位。

202403_002.png

表2  2024年一季度前10行业增加值及增长情况

行业

增加值(亿元)

增速(%)

汽车制造业

6.64

14.9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5.94

40.3

通用设备制造业

5.00

-16.0

针纺织业

4.84

11.8

专用设备制造业

4.45

10.0

金属制品业

3.78

15.8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1.94

11.8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50

-7.6

船舶等运输设备制造业

1.10

-3.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08

-11.8

建筑业产值持续下降。一季度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104.22亿元,下降5.2%,比全市低2.7个百分点,居全市第8位,主要是头部企业业务量收缩、降幅扩大。其中省内产值75.03亿元,下降7.3%。

服务业分化比较明显。象保区、影视产业区规上贸易、服务业增势良好,带动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增长8.1%,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2.5%;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6%、6.4%;旅游业不温不火,住宿餐饮业增长4.3%,全县主要景区共接待游客116万人次,同比下降2.3%,门票收入2410万元,同比增长1.1%;房地产开发、道路运输业因上年基数较高,降幅较大。

三、需求领域,重点项目支撑有力,消费市场增势平缓,外贸出口同比持平

重点项目支撑有力。一季度,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9.6个百分点(剔除市域铁路宁象线,同比增长8.9%),居全市第2位。分行业看,工业投资增长19.1%,高于全市7.7个百分点,居全市第2位,金电项目进展较快,投资额占工业投资的31.1%。制造业投资下降4.3%,低于全市12.2个百分点,居第7位。民间投资下降15.8%,其中项目民间投资下降5.3%。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0.7%。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7%,商品房销售面积6.6万平方米,下降51.8%。

202403_003.png

消费市场增势平缓。一季度,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45亿元,增长3.2%,同比增幅回落4.3个百分点,低于全市1.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6位,其中商品零售53.17亿元,增长2.9%。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3.78亿元,增长2.5%,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全县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2.9%,比全市高1.7个百分点,居全市第6位,其中限上单位商品销售额190.13亿元,增长13.5%。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5.6%、6.3%。

202403_004.png

外贸出口同比持平。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54.92亿元,同比下降8%,低于全市16.6个百分点,居全市第9位。其中,出口48.36亿元,同比持平,低于全市6.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6位;进口6.56亿元,下降42.1%。实际利用外资3062万美元,同比下降43.7%,低于全市18.4个百分点。

202403_005.jpg

四、收入效益领域,财政收入增速领先,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企业利润持续下降

财政收入增速较高。一季度,全县财政总收入38.07亿元,增长19.3%,高于全市18.7个百分点,居全市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9亿元,增长16.7%,高于全市15.4个百分点,居全市首位,其中,税收收入20.32亿元,增长18.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39亿元,增长4.6%,高于全市5.8个百分点,居全市第7位。

202403_006.jpg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一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36元,增长6%,居全市第5位。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81元,增长4.9%,低于全市0.1个百分点,居全市第7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09元,增长8.1%,与全市持平,居全市第5位。城乡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1.64缩小至1.59。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073元,同比增长9.8%,其中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12723元、8296元,分别增长9.4%、10.1%。

工业效益持续下降。一季度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利润总额4.85亿元,同比下降31.7%(同比减少2.26亿元),主要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净亏损2.39亿元的影响(利润同比减少4.67亿元),33个行业大类利润下降的21个,增长的12个;完成利税总额8.49亿元,下降20.7%。企业亏损面51%,同比收窄0.3个百分点。

五、要素保障持续加力,金融贷款较快增长,用电增幅提高

金融持续发力助力实体经济。3月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08.84亿元,比年初增加149.01亿元,同比增长8.1%,高于全市3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1808.21亿元,比年初增加214.74亿元,同比增长24.1%,高于全市8.4百分点,居全市第2位。其中住户贷款增长9.7%,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31.7%。

用电量增幅与经济指标匹配。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1.7个百分点,同比增幅提高3.5个百分点。全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2.4%,同比增幅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7.4%,同比回落3.7个百分点;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用电分别增长72%、9.1%。

六、下阶段趋势分析

从横向看,我县一季度经济增速偏低,主要是部分行业基数较高、降幅扩大,新增企业贡献较弱等影响,面上经济总体恢复向好,金电、轨交项目加快推进,部分重点行业、头部企业确底回升。但要看到外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有效需求不足制约犹存,我县GDP增速自2021年三季度以来持续高于全市平均,支撑指标累计的基数较高,经济回升向好仍需蓄力。下步要发挥好县域特色和海洋资源潜能,加强对高端制造、海洋经济、民间项目投资等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加大新质生产力培育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加强促消费力度,重点是改善房地产业的低迷状态,加强旅游热点、城市经济培育,促进整体经济平稳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