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儒雅洋人,跟着我一起来了解村里非遗竹编技艺的精彩吧……”5月14日下午,省级乡村博物馆——西周镇儒雅洋村何恭房祠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内,来自西周中学的“笋娃说西瀛”非遗活态传承团队13岁的朱倩珺一遍又一遍“复习”村俗文化讲解词,为即将到来的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做好准备。
与朱倩珺同样忙碌的,还有张瑛、郭铭璋等10名同学。不仅是西周中学,自今年象山(西周)第三届竹文化旅游季开幕以来,西周镇各中小学、幼儿园组成的各类非遗活态传承团队,进驻千年古驿儒雅洋村,开展竹编、竹刻、泥金彩漆、西乡竹笋烹饪技艺等非遗课堂研学,深挖特色内涵,讲好非遗故事,为县内外游客“游古村、探笋趣、享非遗”提供各类服务。
西周是象山竹资源最丰富、竹文化最具特色的乡镇,形成了以“竹”为主题,以传统美术类项目为主、传统技艺类项目为辅的非遗项目组合,先后发掘有竹编、石头画、泥金彩漆、米馒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
近年来,该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相结合,走出一条新时代乡村遗产活态传承的路径。其中,注重本土非遗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让孩子们近距离体验非遗的各类活态传承团队,分外引人瞩目。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持续性建设非遗阵地是关键。可以看到,华翔幼教集团下沈园里,师幼共同创设了以泥金彩漆、石头画、竹艺为主要项目的非遗文化馆;西周小学教育集团西瀛校区,“跑马灯”非遗传承基地培养的儿童“跑马灯”成为民俗展演的“常客”;西周小学教育集团下沈校区的非遗竹编社团则每周固定开展竹编教学,同学们还深入古村集市,“传帮带”游客参与体验。在此基础上,该镇还建成了1个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6个县级非遗传承基地。
非遗与民俗融合的活动也层出不穷。整个竹文化旅游季,下沈园的小朋友担起了主场“非遗推介官”,带领游客领略象西竹乡非遗文化,感受千年古驿岁月沧桑;西周小学下沈校区的非遗竹编社团、西瀛校区和西周中学的非遗宣讲团也与游客见面,带来形式多样的非遗研学体验……
在校园非遗活态传承团队的加持下,象西“非遗文化”全方位“出圈”,为偏远山村以文促旅振兴共富谱写新篇章。统计显示,近年来竹文化旅游季核心区域的儒雅洋片区,已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全镇非遗美食及乡土物产销售额近千万元,非遗文创产品销售额超百万元。(记者 郑丹凤 通讯员 顾梦莎 麻凯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