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962641/2024-163649
环境保护
2024-06-28
市生态环境局象山分局
主动公开
在宁波市象山县的东边,距离大陆2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几乎无人居住的小岛——铁墩屿。这是韭山列岛的一个岛屿,大约只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但这里生活着一种被称为“神话之鸟”的生物,它就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极危”物种、曾经被认为是已经绝迹而又起死回生的中华凤头燕鸥。置身岛上,此起彼伏的鸟叫声充斥在耳畔,中华凤头燕鸥混杂在几千只大凤头燕鸥中,群起群落,场面壮观。
监测显示,截至5月20日,今年招引至中铁墩屿繁殖的凤头燕鸥最高峰时7000只左右。其中,中华凤头燕鸥近百只,累计已有55对筑巢孵蛋。如今,中华凤头燕鸥保护成效显著,2023年全球种群数量预计达221只,创历史新高,基本上缓解了灭绝风险。
63年后,从遗忘中归来
眼下,正是中华凤头燕鸥孕育繁衍季,在浙江宁波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今年首批四只中华凤头燕鸥宝宝顺利破壳。
中华凤头燕鸥是一种体长约40厘米左右的海洋鸟类,以鱼、虾和昆虫为食。它一身羽毛洁白为主,背部与翅膀上晕染着浅灰色,就像水墨画一样淡雅;尾羽呈深叉状,外侧尾羽逐渐变尖;头顶上长有黑色的冠羽,顺向脑后,仿佛戴了一顶黑帽子。中华凤头燕鸥与大凤头燕鸥外形相似,乍看之下,很容易认错。不过,只要看清楚一点,就可以区分两者,中华凤头燕鸥的黄色鸟喙,尖端有一抹黑色;而大凤头燕鸥的鸟喙则全是黄色,没有黑色呈现。
据资料记载,中华凤头燕鸥是鸻形目鸥科凤头燕鸥属鸟类,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全球最为珍稀濒危的鸟类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因极为罕见、踪迹神秘被称为“神话之鸟”。
它们第一次为世人所知是在1861年11月,波兰籍博物学家海因里希·伯恩斯坦,在印尼的哈马黑拉岛采集到了一只不知名的燕鸥。
此后,全世界各地又零星采集到这一物种的标本。除了印尼之外,采集地还包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但标本被采集最多的地点是在中国,主要在山东和福建沿海。
除了有限的标本之外,鸟类学家其实对这一物种所知甚少。由于它们出现在东南亚的时间多是冬季,在中国的时间为夏季,因此推测,它们是在东南亚沿海越冬,在中国尤其是山东沿海繁殖。
然而行踪诡秘的它,1937年在我国山东青岛被最后一次采集到21个标本后,便了无踪迹。
从此,中华凤头燕鸥与人类开始了整整63年的隔绝。63年以来,没有人看见过它们的身影。以至于有科学家推测,中华凤头燕鸥已经灭绝了。
2000年,野生动物摄影师梁皆得在福建马祖列岛拍摄影像时,发现其中一只燕鸥羽色偏白,原以为是曝光问题,后经反复对比最终确认,这正是消失长达63年的中华凤头燕鸥。它失而复得犹如“神话”再现,一时震动鸟类学界。
2004年,在象山韭山列岛发现有20只中华凤头燕鸥混群于大凤头燕鸥中繁殖,当年由于台风导致繁殖失败,此后2年中华凤头燕鸥并未来此繁殖。彼时,中华凤头燕鸥的处境并不乐观,全球总数估计不足50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中华凤头燕鸥之所以数量稀少,在于它的繁殖难度大、成活率低。其每年只生1个蛋,按照它的寿命15年计算,一生只产10多个蛋;而且孵化时间长,一般需要25天到30天,两只鸟轮流孵化才能繁育出小生命;此外,它们还有蛇、游隼等天敌,雏鸟有可能饿死或晒死,也会被台风摧毁。它们在一个地方繁育失败,就连续几年不会来到这个地方,只能等待它们再次回来。
在经历了几次繁殖失败之后,原在韭山列岛繁殖的中华凤头燕鸥和数千只大凤头燕鸥从2008年起离开了韭山列岛。宁波市生态环境局象山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等待中华凤头燕鸥的回来,宁波全力开展中华凤头燕鸥抢救保护工作。
人工招引,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很多候鸟都是集群而居,抱团取暖,在自然界中生存下去的概率才比较高。但中华凤头燕鸥“鸟丁稀少”,怎么才能安全迁徙,繁衍生息呢?
2010年,象山县联合浙江自然博物馆等单位,举办了首届海鸟保护暨海洋保护区管理国际论坛,主要议题就是保护与繁殖“神话之鸟”。在这次论坛上,一位美国专家介绍了已多次成功应用的人工招引海鸟技术,为保护中华凤头燕鸥提供了思路。
2012年,象山举办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招引和恢复研讨会,有专家提出,用人工招引的方法帮助中华凤头燕鸥在我国东部海域的岛屿繁衍。
经过酝酿,2013年3月起,象山县联合浙江自然博物院、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在中铁墩屿上实施了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群人工招引与种群恢复项目。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象山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铁墩屿位于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面积2.58公顷,海拔最高26.8米,距离首次发现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点的将军帽岛约1.4千米,但更为平坦,有利于燕鸥栖息繁殖和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选择中铁墩屿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便于栖息地整理以及开展跟踪监测;岛上有离繁殖场较合适的地方便于监测员在岛上居住,而不会对繁殖群产生干扰;靠近将军帽岛,该岛曾有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繁殖。
在技术支撑团队的指导下,逐年进行微环境改造,每年3~4月繁殖期前对繁殖区内的植被进行人为控制,对繁殖场坡度进行人工修缓,并铺设适宜燕鸥繁殖的基质;同时对造成燕鸥繁殖威胁的蛇、鼠等捕食者进行控制,并在繁殖场区布设假鸟和音箱等设备,并进行持续维护,为中华凤头燕鸥提供适宜栖息地约700平方米。
此外,基地还通过持续的人工增殖放流,恢复鱼类的种群数量,为中华凤头燕鸥等繁殖海鸟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重建并复壮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种群。
人工招引项目刚实施时采取了隔岛相望(科学家在另外一个岛上远程监测)的方式,繁殖效果不算很好:2013年夏天,韭山列岛铁墩岛成功吸引了3000多只大凤头燕鸥和19只中华凤头燕鸥前来栖息,成功繁殖出600只大凤头燕鸥幼鸟和1只中华凤头燕鸥。
2014年9月,科学家同岛贴身保护、监测的凤头燕鸥招引、繁殖全过程。这一年,铁墩岛上来了4000多只大凤头燕鸥,43只中华凤头燕鸥;一共成功孵化出了1000多只大凤头燕鸥雏鸟,13只中华凤头燕鸥雏鸟。
此后,中华凤头燕鸥与大凤头燕鸥繁殖群趋于稳定,数量明显增加,近几年超过60%~80%的中华凤头燕鸥在此繁殖,超过70%的雏鸟在此孵化,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数量得到了恢复性的增长,已逐步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困境,象山韭山列岛的中铁墩屿,已成为全球中华凤头燕鸥最大的繁殖地,成为浙江省濒危野生动物抢救保护的成功典范,创造了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的传奇。此外,象山韭山列岛的中华凤头燕鸥人工招引经验,已在舟山五峙山列岛以及平阳南麂平峙岛成功推广。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象山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燕鸥人工招引项目的实施,提高了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成功率,有效恢复了中华凤头燕鸥的种群数量。从最初的不到50只,到超过220只,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回升,已经初步阻止了这一极度濒危物种滑向灭绝的深渊。
政府有为,让保护深入人心
鸟的传奇让人惊叹,而保护的传奇也让人叹服。近年来,在象山政府关注、科学团队进驻、社会保护意识提升的共同作用下,管控体系不断完善,保护成效不断凸显,本底调查不断深入,全民参与不断深化……中华凤头燕鸥频频现身。
自2004年发现中华凤头燕鸥以来,象山一直致力于中华凤头燕鸥保护工作。宁波市生态环境局象山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象山以政府有为为主导,出台相关保护的政策措施,加强对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2006年9月,宁波市人大审议通过了《宁波市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条例》,使韭山列岛保护区成为全国首个一区一法的自然保护区。
2007年,发布了“关于加强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通告(象政发〔2007〕82号)”,为保护区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法规制度,使保护区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01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1〕16号文)公布,批准建立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动韭山列岛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除了政策措施外,还有资金扶持。宁波市生态环境局象山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象山县还出台专项资金为保护项目提供支撑,设立专户,专款专用,保证资金的合理合规使用。
不仅如此,2023年浙江自然博物院、浙江象山韭山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发布《中华凤头燕鸥保护象山倡议》,并成立中华凤头燕鸥保护联盟,联盟将持续致力于保护中华凤头燕鸥这一珍稀物种,通过科学研究、栖息地保护、公众教育和政策倡导等多种方式,推动中华凤头燕鸥的保护工作,确保其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种群数量的增加,推动濒危物种和海洋生态的保护工作。
此外,成立志愿者队伍,引起全社会参与热潮,如今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自发参与到护鸟工作中,则是怀抱一个简单而美好的心愿:“中华凤头燕鸥这么漂亮的海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儿孙辈也有机会亲眼看到。”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象山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用心用情用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社会大众及时更新保护工作最新动态,在全社会倡导参与“最诗意的工作”。通过象山县全域全力全民守护,勾画了一幅海上“两山”新图景,用守望中华凤头燕鸥的态度去尊重每一种野生动物,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