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科技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2024年,象山县科技局贯彻落实全省创新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总体部署,聚焦主体培育、重大平台和创新生态,科技工作硕果盈枝,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8家、净增99家,总量达到431家,年度目标完成率居全市第2。全县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8.9亿,同比增长4.5%,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7.6%,增幅和占比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8.8%,占工业投资比重79.8%,均居全市第3。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26.1亿,同比增长10.2%,居全市第4;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2.97%,居全市第3。我县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排名中进位1位至第46位,县科技局荣获宁波市科技创新建设领域先进集体。“象山县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助力共同富裕样板县建设”工作做法获浙江省副省长、党组成员李岩益和宁波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蒋伟峰批示肯定。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扩量提质,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主力军”

一是优化梯度储备。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库-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路径,形成滚动实施储备机制,精准挖掘培育苗子企业,加快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新增规上高企64家,占规上企业比例提升5.7%。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14家,年度目标完成率103.5%。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行业双向发力,大力推进针织、船舶制造、水产品加工等传统行业向高技术领域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列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17家,成功认定14家,海螺水泥、东和船舶等企业在传统产业细分行业中实现新突破。

二是提升创新动力。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积极构建省市县三级企业研发机构梯队培育机制,重点加强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创新载体增量扩面。获评省企业研究院3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7家、市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和市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21家,认定通过县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5家。

三是强化技术攻关。围绕县域重点产业发展,支持产业链头部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提升创新能力;深入企事业单位做好政策宣传,联合专家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进行“一对一”深入辅导,有效提升项目质量。我县10项科技成果获2023年度省市科学技术奖,其中获得省级一等奖1项、市级一等奖1项,南方中心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宁波市重大专项立项7项,获得补助1980万元;安排县级科技攻关项目74项,其中重点项目14项,拨付项目经费1167万元,惠及企事业单位75家。

(二)完善平台矩阵,构建科创成果转化“新通道”

一是建强大院大所“主阵地”。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三期完工、成功获批宁波市A类重点实验室,入选2024年度央地合作优秀案例。宁波工程学院象山研究院牵头的首家“市临港装备与功能材料”概念验证中心揭牌运营,并列入市级创建名单,遴选专家团队20人,完成成果征集入库25个、开展验证服务7项、实现转化落地3个。浙江理工大学象山针织研究院成功获得省首批“先用后转”成果池,检测中心获批全县首个国家级CNAS实验室资质认证,并已着手筹备CMA实验室资质申报。持续推进东海试验场建设,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4800万元;一期项目完成投资4242万元,陆上主体工程结顶、海上平台动建,完成起草市场化运营协议、委托协议初稿。

二是打造科技合作“蓄水池”。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集成技术研发、人才引育、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等功能,新引进研发团队11个,全职研发人员152名;获批国家、省市级和创新平台等项目51项。积极构建科创培育生态链,优化整合要素资源,以37°湾县科创中心、蓬莱科创港和半岛农业星创天地为“中间窗口”,加快创业创新孵化和人才项目团队落地转化。县科创中心获批“省级孵化器”;蓬莱科创港投入试运营,入驻高端人才创业项目5个;半岛农业星创天地入驻农业企业9家。

三是搭建创新合作“新桥梁”。挖掘本地技术、人才资源,集结县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专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服务集成”等一站式创新合作服务体系,和浙大宁波理工大学机电与能源工程学院达成科技合作关系,为重点企业提供结对服务,共征集和发布各类科技成果310项,增长131.8%;开展技术对接会15场,增长30%。聚焦汽模配、纺织服装等传统主导产业,推动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促成市级重点项目落地6个、汽模配领域产学研合作项目22项。举办县创新创业大赛和中国创新挑战赛,组织象山企业参加市级以上大赛,开禾科技(宁波)、信风海洋科技在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波赛区总决赛中获三等奖,戴维获最佳技术需求奖,县科技局获优秀组织机构奖。

四是升级成果转化“大市场”。强化“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产学研协同长效机制,打通企业、人才和高校间信息壁垒,实现企业需求获取常态化、院企对接及时化。推出百项发明专利供象山企业免费使用,提高专利成果转化率;组织海外博士象山行“青年与海”话发展等活动,不断做强专家与成果资源库;科技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新增中级技术经纪人70人。完成技术交易总额43.34亿元,同比增长53.8%。

(三)强化服务保障,打造企业健康发展“生态圈”

一是突出优势,锻造政策“长板”。充分利用我县“大智造”政策,贯彻落实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新出台企业科创飞地建设补助办法、产学研合作补助管理办法等政策,形成覆盖科技企业和人才发展全周期的政策体系。今年以来,共兑现科技奖补资金4690万元,享受2023年度高新税率优惠企业65户,减免税额1.89亿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企业522户,加计扣除额21.84亿元。 

二是改革提升,筑牢融资“样板”。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派驻工作人员常驻行政服务中心,坚持“线上+线下”审批相结合,事项平均办理时间压缩40%以上,接收诉求件168件。加强政银企合作,深入推进科技信贷节本降费,“科银保”科技贷款费率由原来2%下降到1.5%;新增科技贷款1.46亿元,惠及高企52家;科技信贷余额2.66亿元,兑付两期科技金融专项资金487.8万元。

三是主动作为,搭建服务“多板”。加强部门、乡镇、中介机构协同联动,汇聚财政、税务等部门力量,统筹开展联合培训和政策指导,强化入企服务和中介机构管理,及时掌握动态,以更大力度托举企业高质量成长。共下沉服务高企(培育企业)300家次,参与各类政策宣贯会4次,覆盖企业超100家。加强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监管,做好寒暑假、节假日安全排查和日常监管工作,审批通过机构1家,开展日常检查35家次,现场提醒整改问题7个、处理信访投诉件5件。

四是积蓄优势,补强人才“短板”。成功举办2024“青年与海”人才科技周系列主题活动,激活海洋企业与青年人才赋能效应。坚持“科教人”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人才引用工作,完成国家引才计划(hj)申报2人、国家人才培养工程申报3人、省人才培养工程申报2人、省团队申报2个,入选海外工程师5人。坚持以“科创飞地”集聚“创新资源”,设立异地研发中心企业25家,集聚研发人员超500人,形成科研成果8项。

五是农业赋能,强化乡村“滑板”。积极组织实施农业、民生领域的科技攻关示范项目,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累计获评农业高企3家,推荐立项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2项,组织实施县级农社类科技项目20项、社发31项。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下派市县级科技特派员100名团队43个。举办我县第二届职业学校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开展科普下乡进村3次。

(四)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

一是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局党组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聚焦“三支队伍”建设部署和县委“363”拼经济专项行动,主动研究贯彻落实举措,强化过程跟踪反馈,推动上级各项决策部署要求在科技系统落实落地。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研究制定2024年县科技局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等方面工作要点,对全年各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以建设“模范机关、清廉机关、文明机关”为抓手,不断加强政治教育和党性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干部保密意识,织密扎牢意识形态工作防线。
    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结合党纪学习教育,通过集中学习、交流研讨、专题辅导、理论宣讲、红色教育等方式开展深入学习。组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20次,交流研讨7次;干部集中学习36次,交流研讨5次;上党课5次,与南方中心、纪检组等共同开展专题辅导2次。
    三是主体责任全面落实。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配合做好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报告、外出请假审批等制度,召开党组会议研究“三重一大”73项。开展“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作风效能建设专项行动和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局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牢固树立“以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培育“象创领航”党建品牌,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二、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受限于产业结构,2024年全县769家规上工业企业(针织服装、水产加工、造船等企业261家占规上企业34.0%),有研发费用的450家,占比58.5%,161家亿元以上企业中33家研发投入为0。建筑业等非工业的研发投入下降明显。

二是创新平台能级不高。目前全县仅有南方中心1家属于高能级平台,国家级众创空间为零,市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仅2家,面积4.3万平方,和周边县(市、区)差距较大。

三是创新人才积聚不足。吸引创客的载体比较分散,招才引智成效不明显,人才浓度不强,集聚效应难以体现。留才难问题比较突出,南方中心2024年新引进的44位硕博士研究生中已流出9人,人才流失率6.8%。

三、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县科技局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精神,聚焦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县建设,围绕省“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要求,做好“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和全县创新体系搭建工作,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象山新篇章征程中实干争先!

(一)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夯实动能转换硬支撑

一是突出“科研+攻关”。持续迭代升级头部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推动科普特新材料等3家亿元以上企业创建省级企业研发机构。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谋划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列入“科创甬江”等重点研发计划。2025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3.0%;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28亿元、增速10.5%;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超46%。加大科学技术奖培育力度,完善国家、省、市科技奖项目储备库,采用全链条过程跟踪管理,力争获得市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5项及以上。完成“科创甬江”等重点研发项目5项,启动攻关重大装备、重大关键技术专项30项。

二是突出“外引+内育”。利用招商“七评一看”机制,发挥科技在招商项目评审中的引导作用,把好高新投资项目源头关,助力金七门核电站一期工程、中广核象山涂茨海上风光同场等项目如期推进,全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力争100亿元。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队培育机制,注重规上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化,并且培育规下高新技术企业上规。2025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5家,总量突破500家;新增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5家;其中规上高企新增40家,总量达到33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65%。

三是突出“科创+产业”。围绕海洋经济“才能兼备、余生有幸”八条产业赛道精准部署创新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推新旧动能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跃升。全力助推省级高新区创建,搭建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协作机制,会同海经区有关部门集中力量合力完成创建工作任务。深挖科技服务业增量潜力,因地制宜引进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转化等与县域产业发展配套的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目标实现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2亿元、力争2.2亿元。

(二) 提高科技创新平台质效,构筑创新要素强磁场

一是建强五个优势平台。推动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做强做大优质丝杠导轨坯料、高性能核心零部件等板块,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依托浙江理工大学象山针织研究院,检测中心力争获批CMA资质,助力爵溪针织品交易市场打造针织服装产业“一院三中心”。宁波工程学院象山研究院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实现科技成果征集入库20个以上,概念验证服务10个以上。深化与浙江海洋大学战略合作,实现象山县浙海大海洋产业创新研究院(暂名)落地。

二是推进平台内衍外拓。实现海上综合试验场一期竣工投用,联合宁波材料所共同实施市场化运营,联合市开投集团、东方电缆等推进二期项目工可报告及场址论证、海域审批等前期工作,推动试验场联动波浪能、深海资源开发等多项目赋能合作。重点做好37°湾70家在孵企业6月份前腾退和总体搬迁及新址对接落实工作,着力启动和完善新场地设计规划和内部建设打造等工作,开展常态化重新招商和品牌再塑工作。

三是强化平台合作赋能。围绕海洋领域积极打造“产研院+”合作模式,依托汽模配创新服务综合体,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项。多层次多元化全覆盖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深化实施企业“科创飞地”补助政策,支持企业建设在外研发基地,做好“杭甬飞地”前期工作,实现企业科创飞地数累计超30家,集聚异地研发人员500人以上,促成技术交易额46.5亿元。

四是加快科技人才汇聚。做好市级以上各类人才计划的排摸储备以及申报辅导,大力开展“院士成果推荐”、“博士进企”等专项活动,争取在引进外国高端和专业人才方面实现突破;做好正在执行的科技人才项目的跟踪和服务,确保项目正常推进、经费合规使用、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技能性人才培养,做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加快蓬莱科创港创业团队集聚和效能发挥,力争新引进各类人才创业项目5个,新引进博士人才5名。

(三)深化科创体制机制改革,做优创新生态全链条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牵头抓好“青年与海”创新攻坚行动,落实好“青年与海”教科人一体标志性项目,推动科技政策举措扎实落地。迭代创新券政策,落实好企业科创飞地建设补助、产学研合作补助管理等政策。全力推动科技金融发展,引导多元资金投入,组建科技梦想基金,各类科技信贷余额超2.8亿元。围绕高企认定条件、税收政策享受等实操要点向乡镇联络员和企业开展科技政策统一宣贯,打造“线上”科技政策库,实现政策推送更精准、部门服务更优化。  

二是精准服务企业。落实“县-镇-企”三级联动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协同,促进高企培育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协同管理。开展联合培训2次以上,争取享受高新税率优惠企业60户以上,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企业500户以上,加计扣除额20亿元以上。发挥科技大市场作用,实现企业需求与科研院所精准高效对接;发挥技术经纪人、科技特派员队伍作用,切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新审批机构1家,开展专项检查30家次、积极处理信访投诉。  

三是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县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加强与宁波海经区海洋科创局常态工作沟通机制,全力凝聚全县上下共抓科技的工作合力。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机制,进一步扩充免费许可使用的专利库,减轻中小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压力和风险压力。强化“科技论英雄”导向,推动评价结果、政策激励在330企业评比中运用,对船舶、建材等重点行业在科技方面有重大突破的企业予以全县范围的荣誉表彰。对研发投入不足的企业降低补助比例,提升创新政策引领力度,倒逼企业加快创新发展。

四是推动科技惠农。强化产学研与农业融合,促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完善星创天地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深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大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推进新品种审定与示范,力争新增国家级新品种审定认定品种2个。

五是优化机关建设。配齐配强局班子力量,理顺与县科技创新中心的关系,明确各科室职责,加强协同配合;完善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考核机制、督查机制,强化考核运用;重视政治理论和科技政策法规等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局机关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培养一批懂科技、懂政策的业务骨干。实行全程保姆式“一条龙”、“一站式”精准服务,当好企业“店小二”。弘扬“六干”作风,争做“三SHU五JIE”型干部;实行工作“三定“、执行“三化”、干部“三干”,打造一支学习型、纪律型、有为型、阳光型的干部铁军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