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是海鱼产卵繁殖的季节。而在象山港畔,水产苗种企业也迎来全年最繁忙的时节。
测温、记录、喂食、观察……在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的育苗车间里,工作人员紧张忙碌着。
港湾水产苗种副总经理陶顺顺用烧杯舀起鱼苗,透过手电灯光,密密麻麻的岱衢族大黄鱼苗种在透明水体中清晰可见。
“照料这些小家伙得像照顾新生儿般精细,水质指标稍有波动,存活率就会断崖式下跌。”他边说边将鱼苗缓缓放回池中。
这些鱼苗从哪里来?陶顺顺带着记者来到育苗车间,在这里,工作人员正在为鱼妈妈催产。
“这是野生岱衢族大黄鱼的第八代亲鱼,品种名为大黄鱼‘甬岱1号’。经过多年的驯化,这种鱼苗生长速度更快,体形更为修长。”工作人员介绍,苗种培育要持续近3个月,今年这一批预计生产大规格鱼苗7200万尾。
陶顺顺口中的岱衢族大黄鱼,就是宁波人记忆里“海船齐到大鸣锣,上水黄鱼网得多”中的那种鱼。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多种原因,产于东海的岱衢族大黄鱼难觅踪迹。
为使大黄鱼“回归”,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于本世纪初起与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大学合作,开展岱衢族大黄鱼的保种、驯化、人工繁殖以及商品鱼饲养、性状优化等一系列工作。
“当时,我们去舟山抓野生黄鱼,因为离水死、保存难等原因,最后仅剩下8尾野生大黄鱼。”港湾水产苗种董事长郑根兴介绍,他们靠着这8条鱼,首年便成功育出万余尾苗种,后续繁育规模逐年攀升。
通过持续科研攻关,港湾水产苗种先后培育出“东海1号”“甬岱1号”两个大黄鱼新品种,并与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研发出全雄、抗病等四个大黄鱼新品系。
凭借这些突破性成果,企业荣获“国家级宁波象山大黄鱼良种场”称号,在渔业种质资源保护领域树立了行业标杆。
水产苗种,被誉为现代渔业的“芯片”,岱衢族大黄鱼种质资源被成功保存下来,港湾水产苗种所在的高泥村,最先享受到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红利。
“我们养殖的大黄鱼,肉质细嫩,无论是口味还是形体都很接近野生大黄鱼。”养殖户严兴国说,他们养殖的岱衢族大黄鱼,价格比普通大黄鱼高出20元/公斤。
岱衢族大黄鱼的人工繁育,只是港湾水产苗种多品种繁育矩阵的一角。
在公司的一处养殖池内,泛着银光的人工养殖银鲳鱼成群结队转圈巡游。
“曾经,银鲳的人工养殖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我们通过不断选育研发,优化养殖环境,确立生态养殖模式,终于实现了银鲳的规模化繁育。”陶顺顺说,这两年,他们每年繁育银鲳40万尾左右。
技术突破的涟漪正在持续扩散。目前该企业已经成功攻克了小黄鱼、赤点石斑鱼、黄姑鱼、梅童鱼等26种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生产的鱼苗辐射至浙江、福建、江苏、辽宁等地。
随着技术成果的接连落地,硬件设施也在同步迭代。
“去年我们对育苗车间进行了改造升级,育苗池加深加大了,育苗水体增加1400多立方米。”陶顺顺介绍,他们在设备上增加了水源热泵、自动喷料枪等,可针对养殖户需求,提前繁育优质大规格苗种,帮助养殖户规避养殖风险的同时,实现错峰上市、增产增收。(甬派客户端记者 何晴 通讯员 蒋则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