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司法局关于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4号提案协办意见的函

县人力社保局:

由我局协办的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中提出的《关于加强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的建议》已收悉,局党组高度重视,指定分管领导和职能科室对提案进行专题研究,现就协办意见函告如下:

一、公共法律服务方面

县司法局聚焦货车、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多措并举扎实做好新业态群体法律服务工作。一是健全法律服务网络。充分整合现有律师(法工)、调解员、网格员等资源,依托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和外来人口聚集村社法律援助联络点,设立法律服务绿色通道,公示法律顾问和服务指引人员信息,落实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设备镇街100%覆盖,持续夯实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的阵地建设,搭建“可及、可感、可达”的法律服务平台,方便新业态群体就近获得法律服务。二是优化咨询服务模式。升级“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功能,和“12345”民生服务热线形成对接联动,实现“即接即听、即听即答”,第一时间提供专业法律咨询解答,严格落实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等窗口值班制度,创新“固定+移动、语音+视频”全天候咨询接待服务,实现新业态群体法律咨询“零等待”。三是简化法援服务程序。在深化法律援助权利告知制度基础上,针对新业态群体申请法律援助,依法依规降门槛、简流程、优服务,全面适用经济困难状况诚信承诺制、容缺受理、援助审批主办责任制等一系列便民服务举措,实现当日受理、当日审批、当日指派、律师当日见面。对情况紧急或群体性维权案件,实行律师提前介入,开展法律维权辅导服务,如法律救济路径指引、证据取得指导等。推介浙里办APP公共法律服务专区应用,指导新业态群体“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实现法律援助“零跑动”。

二、普法方面

自“八五”普法以来,象山县分批次对三新组织从业人员开展不同形式的普法活动。针对新经济组织主要以园中社区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为单位开展活动。一是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量身定制企业专属档案,及时了解和收集企业各类法律类需求,建立相关服务机制,做好最新法规及惠企政策宣传。每季度邀请法律专家或律师开展法律讲座和培训,针对企业员工和居民关心的法律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开展“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加强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开启法律咨询绿色通道,积极履行普法数据信息收集、矛盾纠纷调解、民生事项服务等事项。二是积极探索实施“社区吹哨、单位报到”法治服务机制,社区党组织以企业法律诉求为哨声,以“即时办、联合办、跟踪办”三办为抓手,联动相关部门、驻区单位、行业协会高效化解企业矛盾纠纷。通过9名专职社工和1名律师担任的“企业管家”,牵头解决劳资纠纷、企业合同等问题,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调处矛盾纠纷、办理法律事务时,加强营商环境政策宣传。三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墙)等阵地的基础,因地制宜打造宪法主题公园,为园区企业职工生活休闲之余提供学法平台,推动法治文化阵地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在工业园区内设置法律宣传栏和展板,每月更新展示相关法律知识、法律法规和法治宣传内容,让员工和居民通过阅读和学习来增强法律意识。同时,在安全生产月、消防日、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节点开展送法进企服务活动,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三、矛盾纠纷化解方面

一是组强专业队伍。整合司法、法院、人社、总工会四股力量,构筑劳动争议“调、裁、诉”一站式联合平台,形成“人民调解作用在先,仲裁诉讼保障在后”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推动劳动争议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二是延伸调解触角。主动靠前,围绕交通肇事易发高发、劳动关系认定复杂、职业伤害赔偿困难等方面难点堵点,深入企业、商会、商圈、产业园区、金融机构等经营主体聚集、矛盾纠纷多发、解纷需求旺盛的区域,开展普法宣传、现场答疑,推动调解工作触手可及。三是提升数字赋能。统筹运用“浙里调解”平台、“可信云”小程序等数字化场景,集成案件调处数据上链、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线上流转、全程监督等功能,形成线上线下调解良性互动,提升调解便捷性和触达率。


象山县司法局

2025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