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洋经济发展 打造校地合作典范

发布日期:2025-04-11 15:37 信息来源:今日象山 浏览次数:

潮起东海,春归万象。象山海洋经济发展动能澎湃。

继一季度总投资27亿元的7个海洋经济项目集中签约落户后,二季度刚开始,象山县浙海大海洋产业创新研究院上周揭牌成立,并举行海洋新兴产业技术分享交流活动。象山根据发展所需,加速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切实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校地联动新成果

浙江海洋大学,作为部省共建的海洋特色高校,是浙江建设海洋强省当仁不让的先头部队。近年来,该校将科技创新放眼于“蓝海”,聚焦于“渔都”“港城”,致力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解锁海洋的无限潜力,在海洋科研、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领域优势鲜明。

象山作为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肩负着进军蓝海、逐梦深蓝的特殊使命。今年将围绕“向上攀高超千亿,向海图强创未来”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推动“才能兼备、余生有幸”八大产业建链强链,构建“五港联动”的功能布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向海图强的蓝色引擎更加强劲。

象山县浙海大海洋产业创新研究院的揭牌成立,是继去年10月象山县和浙海大的战略合作签约后,校地合作迈入了实质性推进的新阶段,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互融。秉持“真诚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研究院的成立必将为双方联合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更盛大的舞台。

协同创新新高地

象山县浙海大海洋产业创新研究院,将为校地双方深化合作提供良好的纽带和桥梁。正如研究院首任院长温小飞所言,他将汇聚合力、扎根象山、务实笃行,坚守责任担当。

研究院将积极主动搭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链,依托浙海大在学科、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紧紧围绕象山海洋产业发展需求,联合校内外科研团队,攻克关键技术瓶颈,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助推象山海洋产业提质增效。

研究院将发挥象山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聚焦海洋经济八大产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同时,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培训、专项技能训练等方式,为当地培养更多“懂海洋、爱海洋、兴海洋”的专业人才,夯实海洋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

服务企业、引育人才、深化联动……相信新成立的研究院,有望助推高校学术成果和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有望吸引更多海洋领域的高层次团队、专业人才、技术工人“共赴山海”;有望实现高校科研力量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双向奔赴”,让资源要素得以高效配置。

成果转化助推器

当天在象山县浙海大海洋产业创新研究院成立前,还举行了海洋新兴产业技术分享交流会,来自浙江海洋大学的教授专家团队,结合各自研究领域课题项目,和象山产业基础与未来谋划赛道交流碰撞智慧火花。

郑家浪博士题为《大黄鱼的品质特征、成因及应用》的报告,从体型、体色、肉质、风味等4方面系统介绍大黄鱼的品质特征和评价等级,阐述生态环境对品质的影响,探索提升大黄鱼品质的策略。浙江深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宣立新赞同郑家浪的观点,并当场互动请教,进一步加强联络指导。

张月星教授所作的《南极磷虾资源概况及其捕捞与船载实时初加工技术介绍》讲座,讲述了南极磷虾的总储量、捕捞量、营养成分与作用,以及实时加工处理的方法。该讲座让大家对南极磷虾有了更进一步认识,今年我县首艘磷虾捕捞船上水,对我县发展磷虾捕捞及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徐望博士作的《海洋5G智慧通信——从基础海洋信道研究到终端智能化的全链路创新》报告,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海洋5G终端直面精准感知、高效传输、深度挖掘信息化问题,对我国航运业与海洋基建平台、海上无人设备、AI与海洋大数据等管理应用作用巨大。当前,象山拥有各类渔船全省最多,我县沿海区域渔船、商船、货船航线繁忙,海上风电项目多,引进运用海洋5G智慧通信,对数字化监管和高效化服务大有裨益。

温小飞博士《船舶清洁燃料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报告,介绍了船舶动力及燃料技术发展历程,绿色低碳将成为船舶燃料主旋律,“双碳”时代船舶可替代燃料将呈现LNG、甲醛和氨燃料为主的格局,船舶清洁燃料技术发展及创新,将是现有船用可替代燃料格局变化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当前,我县建有船舶修造场所22处、船台345个、舾装码头12个,这两年全县船舶修造企业订单充裕。该报告对我县打造高端船舶、海工装备为主导产业的临港装备工业园,促进船舶业行稳致远具有指导性意义。

当天,在象山县政府和浙江海洋大学的见证下,进行了陆基养殖三文鱼、大黄鱼设施养殖和品质提升技术、海员培训、石浦港航道智能化提升、大目湾无人装备试验测试创新场景及示范应用首批5个项目的签约,促进海洋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集聚培养,助力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向“蓝”前行,向“新”发力,潜力无限。(记者 夏超明 通讯员 顾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