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们走上栈桥,实地考察长大涂光伏项目
日前,上海合作组织能源部长会及相关活动在宁波举行。作为活动的一部分,6月27日,11名来自阿塞拜疆的电力骨干培训学员专程前往高塘岛乡,实地考察了大唐长大涂光伏电站。这座建在海岸潮间带滩涂上的大型光伏项目,以其独特的“渔光互补”模式和创新技术,给国际学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长大涂光伏电站,学员们首先观看了项目宣传片。“这里总共装了多少块光伏板?”“一年能发多少电?”“为什么选这个位置建电站?”……随后,围绕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和日常运维,与电站技术人员展开了热烈交流。。
带着问题与期待,学员们走上栈桥,穿行在由光伏板组成的巨大方阵中。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光伏板,与板下滩涂间活跃的鱼蟹相映成趣。这种“渔光互补”的创新模式深深吸引了大家。“这种设计非常巧妙,既高效发电又保护了生态,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阿塞拜疆能源部电力与热力司司长阿拉斯加尔·哈萨诺夫赞叹道。
据了解,大唐长大涂光伏电站是国内首个建在海岸潮间带滩涂上的光伏项目。项目占地4516亩,打下工程桩超10万根,安装了64万块光伏板,总发电能力达300兆瓦。电站平均每年可向电网输送约3.4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能满足约11万户家庭的全年用电需求。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万吨。截至今年6月,电站已输送13.74亿兆瓦时清洁能源,相当于节约41万吨标准煤,减排110万吨二氧化碳。
值得一提的是,该电站在开发中始终坚持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其“板上发电、板下养殖”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修复了滩涂区域的海域生态,恢复了生物多样性及养殖功能,实现了滩涂空间的复合利用。
面对滩涂施工的特殊挑战,项目团队还展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滩涂施工受潮水影响,运输和打桩困难重重。为此,团队创新采用了“开水道、搭平台;聚水成湖、改进设备”的策略,运用专用运输船和浮动步道,有效解决了物料运输问题。同时,针对工程桩不均匀沉降影响组件安装的难题,他们创新应用了可调式支架、钢管固定卡环结构等新工艺,成功将打桩效率提升了30%,攻克了关键技术难关。目前,电站已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2项。
此外,大唐长大涂光伏电站还与高塘岛乡乡村旅游规划紧密结合,发展特色鲜明的工业旅游和科普教育。2023年,该电站被浙江省总工会和浙江省省部属企事业工会评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通过新能源产业建设和发展,大唐长大涂光伏电站不断激活地域经济活力,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格局。(记者 李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