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之鸟”的跨国守护

发布日期:2025-07-22 08:23 信息来源:今日象山 浏览次数:

志愿者驻岛监测燕鸥。  (记者 郑丹凤 摄)

国际志愿者走访韭山列岛“神话之鸟”栖息地。

守护“神话之鸟”海外计划签约。

时隔15年,在象山举办的一场国际志愿交流活动,又一次让中华凤头燕鸥——这一被称为“神话之鸟”的珍稀物种成为全球生态守护者关注的焦点。

7月17日下午,当烫有“717 守护‘神话之鸟’国际志愿保护合作备忘录”的卷轴缓缓展开,“神话之鸟”全球繁育迁徙路线上的关键节点被一一串连;当松兰山国际志愿服务倡议书发出;当宁波“走出去”国际志愿服务合作项目——印尼奥比岛“美丽家园”、瑞士苏黎世“阅读中国”以及守护“神话之鸟”三个海外计划成功签约……来自中国、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6个国家、8个保护组织的志愿者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以“神话之鸟”守护为媒,在象山共绘国际生态协作新蓝图。

二十载协同守护,创全球生态奇迹

海洋生态保护,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中华凤头燕鸥是世界极度濒危物种,曾消失长达63年,直至2000年在马祖列岛重现。2004年,其繁殖群体在象山韭山列岛海域重现,引发国际关注。因受台风与栖息地退化影响,中华凤头燕鸥的生存岌岌可危,数量比大熊猫还稀少,因此也被称为“神话之鸟”。

为了保护这一海洋旗舰珍稀物种,2010年,象山联合浙江自然博物院等单位在松兰山举行“首届海鸟保护暨海洋保护区管理国际论坛”。象山以大海般的责任与担当呼吁:保护与繁殖“神话之鸟”!2011年,韭山列岛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保护区启动“神话之鸟”招引和种群恢复项目,创新性引入来自美国的人工招引海鸟的前沿技术,通过假鸟模型和鸟声回放手段,成功招引中华凤头燕鸥回归繁殖。

同时,守护“神话之鸟”的志愿服务团队——象山野鸟保护志愿大队成立,并面向全国招募志愿者。截至目前,该志愿组织已有39名鸟类监测志愿者、220多名环志志愿者。值得一提的是,更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爱鸟者跨洋而来,共同书写守护传奇。

如今,韭山列岛已累计成功孵化200余只中华凤头燕鸥雏鸟,占全球繁殖总量80%以上,成为世界最大的“神话之鸟”繁殖地。守护“神话之鸟”志愿服务项目获2022年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并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重点展出。

在保护区、专家团队及志愿者持之以恒的守护下,中华凤头燕鸥不仅种群数量不断提升,以它为原型的“酷鸥”卡通形象,还成了象山城市旅游IP,遍布全县各地,相关文创产品更成了抢手货。今年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华凤头燕鸥自然驿站在松兰山落成揭幕,该驿站集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青少年海洋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基地和国际海洋生物多样性友好体验营地为一体,成为游客打卡、孩子研学的好去处……

七月盛夏,韭山列岛的海风带着咸涩的湿润。一群灰白相间的中华凤头燕鸥掠过碧波,在初阳中留下灵动的剪影。这些被誉为“神话之鸟”的极危生灵,此刻成了最动人的信使——下方海岸,来自不同国家的鸟类保护专家与志愿者并肩而立,仰望这场跨越国界的生命诗篇。

中华凤头燕鸥迁徙路线串联多国生态责任,《717 守护“神话之鸟”国际志愿保护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构建了全球保护网。在这一网络中,各国都将贡献关键力量,一幅“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的中华凤头燕鸥保护国际协作蓝图已绘就。

后续,象山将全面启动“守护‘神话之鸟’海外计划”,招募“全球外籍观察员志愿者”,选派志愿者代表参加今年9月举行的柬埔寨国际志愿服务协调组织(VCO)大会,向全球分享中华凤头燕鸥保护的中国志愿服务经验,并计划于明年举办全球专业志愿服务联盟(GPBN)中国象山峰会,持续扩大守护“神话之鸟”国际志愿朋友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学术研讨,共商国际专业志愿服务新愿景。

文明接力,守护蓝海无止境

不仅是“神话之鸟”,象山对海洋生态的守护理念,早在多年前,就已牢牢根植于半岛的城市基因里。

因海而生、因海而兴的象山,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988公里,拥有大小岛屿505个,具有丰富的“岛、涂、渔、景”等海洋资源,滋养了440种鱼类、121种虾类、240种蟹类、75种贝类、275种藻类的丰富生态。

以生态为笔,以蓝天为纸,以海岸为线条,象山人民,亲海爱海,敬海惜海。面对渔业资源衰竭、捕捞强度增大、海洋环境恶化的情况,从1990年起,象山渔民积极呼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延长渔区伏季休渔时间,形成了“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集体共识。

2000年,林永法联合20名象山船老大成立中国首个“蓝色保护志愿小组”,开展“蓝色护海”系列志愿活动,将万人签名的倡议书译成英文寄往21国领导人及联合国。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亲笔回信,最终催生中国最严休渔制度。当加拿大、日本渔民主动加盟“蓝保”志愿网络,林永法擎起奥运火炬的身影,标志着一代渔民从资源索取者到志愿守护者的集体转型。

拥有6000年耕海牧渔史的象山人,深谙“欲取之,必先予之”之道。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象山一直积极实行增殖放流活动,以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近年来,更是将政府主导的增殖放流行为升华为全民行动,自发投放。今年,全市首个专业化、规范化的放流(放鱼)平台正式在黄避岙乡启用,还成立象山港放鱼慈善基金,专项用于支持科学放鱼及海洋生态保护项目。从伏休禁渔、全民护海,到科学放鱼,象山人民始终以实际行动表达着对海洋的敬畏与守护。

而2022年4月在石浦海域的救“鲸”行动更是“鲸”动全球。渔民和志愿者第一时间发现长19米、重约60吨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抹香鲸搁浅,历经20多个小时接力救援,搁浅的抹香鲸成功脱困。这是中国首次成功救援抹香鲸。象山,向全球展现了志愿精神对生命的至高敬畏。

生态保护无国界,志愿服务更是无国界。在印尼奥比岛,石浦东门渔村的“渔三代”、宁波力勤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蔡晓鸥,秉承祖辈“蓝色护海”理念,偕企业员工与当地居民组建“奥比岛国际志愿者团队”,实施“美丽家园”建设计划,将矿渣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建起光伏基地,同步推进当地珊瑚礁重生与红树林屏障建设,还开展农技培训与教育帮扶。如今岛上村民收入增加,大家真切感受到家园的变化。

“生命是比矿产更珍贵的宝藏。”交流会上,蔡晓鸥表示,希望通过技术革新、国际志愿合作,共同守护奥比岛美丽岛屿的独特生态,传承原住民家园的美好价值。

“每一个生物种群的恢复和保护,绝不在一时一地一国,而是全球各国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赵中华表示,希望以守护“神话之鸟”为纽带,让“人人参与志愿服务”“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的理念,随着候鸟的翅膀,跨越山海、飞向全球。(记者 郑丹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