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964313/2025-171774
工作进展
2025-07-08
泗洲头镇
主动公开
近日,走进泗洲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只见电子屏上实时滚动的“群众点单”需求清单格外醒目。“从群众的需求收集,到服务完成,一般不会超过48小时。”该实践所负责人介绍,2024年,该所匹配群众需求200余条,服务满意度达98%。
“我通过‘We志愿’平台预约的智能手机培训课,次日便有志愿者上门教学。”泗洲头村黄阿姨告诉记者。在泗洲头镇,一场以文明实践为纽带的乡村变革正悄然发生。2024年迁址新建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通过机制创新、文化赋能与品牌打造,不仅成为凝聚群众的精神家园,更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文化铸魂、产业反哺”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机制创新,精准服务解民需。通过“345”志愿服务模式,该实践所构建了“群众点单-实践所派单-志愿者领单-管理部门记单”的闭环服务链。积分兑换机制更进一步激活参与热情,志愿者黄峰因累计服务120小时,兑换了本地民宿体验券,“服务有回报,大家干劲更足了”。据统计,该机制带动群众参与度提升40%,年均兑换超50人次。
文化赋能,非遗活化焕生机。每周五傍晚,镇文化礼堂的锣鼓声准时响起。省级非遗“灵南狮舞”传承人带领镇小学舞狮队排练,孩子们腾挪跳跃的身影吸引众多村民围观。通过“非遗进校园”计划,这支平均年龄12岁的队伍已演出30余场,成为当地文化名片。“既传承技艺,更留住乡愁”,村民们如是说。
每到夜幕降临,实践所广场的露天电影、纳凉晚会轮番上演。依托“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年均50余场“夜文化”活动覆盖全镇每个村,培育出20支广场舞队,其中3支获评县级优秀。“以前晚上打麻将,现在跳广场舞,精气神都不一样了!”村民刘大姐笑着说。
品牌驱动,文旅融合促共富。利用杨梅季,结合灵南狮舞与农特产品展销,去年全镇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周边增收百万余元。实践所打造的“泗洲头二七集市”品牌,将竹根雕、杨梅酒等特色产品推向市场,年均销售额突破50万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让非遗传承人周师傅感慨:“老祖宗的手艺成了‘金饭碗’。”
“文明实践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镇文化站负责人在介绍“党建+文明实践”机制时说,通过镇村书记主抓、与县文联以及高校结对,年均开展文艺下乡20场。这套经验作为浙江省唯一乡镇案例,登上了中国文联培训讲堂。
从“文化输血”到“自我造血”,泗洲头镇通过文明实践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并以文明实践为笔,绘就了一幅“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乡村治理新图景。镇有关负责人表示,让群众既是受益者,更是主角,这才是文明实践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