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持续探索生态价值转换路径

发布日期:2025-08-13 08:43 信息来源:今日象山 浏览次数:

象山斑斓海岸美景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象山县韭山列岛中铁墩屿上,志愿者手端相机,镜头里,灰白相间的中华凤头燕鸥掠过碧波,留下灵动的剪影。

中华凤头燕鸥的迁徙路线串联起多国的生态保护责任。近日,一场以“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为主题的中华凤头燕鸥保护志愿服务暨“国际志愿服务宁波交流汇”在象山松兰山举行。相关国家和地区代表签署《717守护“神话之鸟”国际志愿保护合作备忘录》,携手构建全球保护网络。

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动能。二十年来,象山持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念好“山海经”,走好“共富路”。当下的象山,坚决扛起“小个子迈快步伐、有大追求”的发展愿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滨海花园城市,为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迈上新台阶贡献象山力量。

厚植生态优势

象山地处东海之滨,坐拥万象山海的壮丽风光、千年渔乡的独特民俗、百里银滩的运动活力、鲜美丰饶的海洋物产以及渔光曲韵的影视文化等丰富资源。

自2004年首次发现中华凤头燕鸥以来,象山便致力于该物种的保护。自2013年在韭山列岛中铁墩岛实施人工招引项目以来,该区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华凤头燕鸥繁殖栖息地。得益于象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持续多年推动的韭山列岛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抢救保护工程,这个一度濒临灭绝的物种,种群数量正稳步恢复,逐渐壮大。该保护工程也因此荣获“全国野生动植物卫士奖——先锋卫士”。

在象山韭山列岛的中铁墩屿上,观鸟听潮的诗意背后,是志愿者们年复一年的坚守。一岛、两人、三餐,不断有志愿者来到这里,为中华凤头燕鸥的繁育贡献力量。他们在克服艰苦生活条件的同时,与鸟类、与整个自然环境和谐共处,诠释了这份岗位的独特诗意。象山的实践为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繁育探索出一条新路。如今,“神话之鸟”不再神秘,中华凤头燕鸥的濒危态势已得到初步遏制。

象山守护生灵的故事不止于此。2022年4月,在石浦海域的“鲸”世救援行动中,渔民和救援队志愿者第一时间发现并成功救助了一头搁浅的、长19米、重约60吨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抹香鲸,创造了20小时接力的生命奇迹。中华凤头燕鸥和抹香鲸的保护故事,更是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上得到展播。

守护一方水土,早已成为象山的精神共识。这种共识可以追溯至1990年,当象山渔民林永法目睹渔获量锐减,他率先呼吁并推动“伏季休渔”,并联合志同道合的渔民,在十年间踏遍中国沿海城市,宣传海洋资源枯竭的警示,传递“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价值观。

象山渔民将政府主导的增殖放流行动升华为全民参与的自觉行为。从自发投入到2025年象山黄避岙高泥村西沪港专业化放流平台的启用,再到象山港放鱼慈善基金的设立,象山构建起“政府引导+慈善基金+企业捐助+渔民操作”的立体化增殖放流网络。五年间累计投放10余种鱼苗超20亿单位,使“取之于海,还之于海”的理念实现了制度化跃迁,成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海洋治理已然融入象山的发展版图。在象山,“青年与海”教科人一体化改革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与长期政策,越来越多的“弄潮儿”通过“青年与海”看见象山、爱上象山、扎根象山。从海洋科创、海洋文旅,到如今拓展海洋治理的创新实践,象山向全球青年发出象山“海洋合伙人”邀约。象山推出“我在象山有片海”美好生活共享暨海洋生态修复实施计划,推动用户从“消费者”到“海洋共建者”“大海的主人”转变。

创新转换机制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关键。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重要路径。象山立足山海资源禀赋,着力构建多层次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动能高效转化。

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高质量、高效率转化为目标,象山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海上实践。通过绘制全域生态资源开发底图,系统梳理可供开发的生态资源,建立项目投资清单,象山推动形成了生态资源“调查—评估—管控—收储(流转)—策划—提升—开发—监管”的全过程工作机制,以及“资产储备—融资—价值实现”的高效转化机制。

2023年2月28日,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在象山县黄避岙乡落槌——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此成交。此次拍卖的是象山西沪港一年约2340.1吨的碳汇量,最终以24.8万余元成交。

蓝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发展蓝碳是分担和缓解碳排放压力、探索绿色发展的另一条可行路径。象山开创性地举行蓝碳拍卖,是以市场化机制提升生态产品价值、促进碳减排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创新实践。

象山以省级低碳试点县建设为抓手,持续健全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实施蓝碳行动计划,不断扩面提质“蓝碳”交易市场,旨在以碳汇价值先行激活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当前,象山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令人欣喜的是,以海洋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增长强劲,势头喜人。象山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推动发展动能转换,着力构建更具竞争力、成长性、海洋特色和未来感的现代产业体系。

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象山向海图强的核心战略平台,象山正全力打造国家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象山将抢抓海经区实体化运行的重大机遇,从北到南科学布局,构建象山港临港装备产业港、大目湾未来海洋科创港、石浦港蓝色粮仓集散港、南田岛清洁能源枢纽港以及“北纬30°最美海岸线”滨海文旅休闲港的“五港联动”功能格局,推动“才能兼备、余生有幸”海洋产业八仙过海、招大引强。

场景融合惠民

生态资源禀赋突出的象山,发展文旅融合新消费场景是其天然优势。当前,象山正积极打造全新消费场景,聚焦商贸、餐饮、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持续提升商业活跃度和消费繁荣度。

今年,象山将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发展路径,深耕“IP、流量、体验”三大要素,着力打造长三角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全国海洋运动中心,目标实现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均增长10%。重点推进松兰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确保渔港古城二期、海影城主题乐园建成投运,并加快中国渔村、花岙海岛公园等项目建设。

花岙岛的蜕变是生态修复促共富的典范。曾面临生态难题的花岙岛,通过实施蓝色海湾整治和生态岛礁建设,实现了“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的华丽转身。今年,花岙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作为全国15个典型案例之一,成功入选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为全国海岛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象山样板”。

经过数年的建设与保护,花岙岛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海岛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数据显示,花岙岛自然岸线保有率达83.03%,植被覆盖率达75.49%,海岛开发利用程度严格控制在2.93%以内。海岛及周边海域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加,现有维管束植物684种,海域浮游动植物134种。

依托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亿年石林、万年大佛、千年古樟、百年苍水遗迹),花岙岛大力发展多元化经济,成为亲子团、研学团、摄影爱好者青睐的自由行“热点”。2024年,花岙岛游客数量达22.6万人次,同比增长43.1%;旅游经济收入达3615万元,同比增长32.9%,生动诠释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在浙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的背景下,象山围绕强城、兴村、融合目标,立足本地实际规划“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统筹空间布局与项目实施。通过识别城乡融合主通道、优化资源配置,为缩小三大差距提供可实施的空间路径,支撑城乡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激活沉睡的生态资源,抱团发展谋共富。在全县“渔乡橘影”发展轴统领下,西海岸的大花墙片区成为抱团共富的典型范例。通过“村集体出资源、村民众筹建项目、国资公司专业化运营、三方共享收益”的模式,村民积极性被充分调动。青创农场、赶海营地等项目相继投入运营,大花墙片区的旅游业态日益丰富多元。

在西海岸,村庄、乡镇两级抱团发展,梯次衔接、功能互补、辐射带动的新型空间单元正在形成,各类新业态自然“生长”。基础设施做“加法”,脏乱差象做“减法”,提升风貌做“除法”,而关键的“乘法”,就是把产业真正做出效益。

如今的象山,一幅生机勃勃的“万象山海图”正徐徐展开——沙塘湾的精品民宿枕着涛声兴起,红美人果园里白鹅欢鸣构成田园交响,西沪港的藻贝在碧波之下默默固碳吐纳。这片海陆交织的沃土,以其生动的实践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蕴含着价值转化无穷智慧。当制度保障、产业活力与人的力量在生态文明的宏大框架下同频共振,碧海银滩终将成为开启富民强县之门的“金钥匙”。

(原载2025年8月11日《浙江日报》  应磊  金晓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