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2024年,象山文旅体工作围绕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主线,聚焦三个“一号工程”、“363”拼经济专项行动和重点工作计划,持续升级“IP、流量、体验”,全力推进海洋文化特色区、长三角海洋运动中心、长三角海洋旅游目的地建设。2024年象山县共接待游客1151.9万人次,同比增长3.6%;2024年限上住宿业营业额7.25亿元,增速为1.1%,排名全市第2位;全社会住宿业营业额增速为4.9%,排名全市第1位。入列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10位。

一、工作总结

(一)抓惠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丰富惠民活动。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打造“3+1”培训体系,开设咖啡拉花、茶艺等实验课程6个,推出“艺术夜校”“群星课堂”“荔港公益课堂”、艺行休渔季、戏曲进校园等项目,全年累计开展各类艺术课堂500课时,文化点单120场,服务约30万人次。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全年开展浙江省第三届流行歌曲大赛、“青年与海”象山县新春合唱音乐会等主题文化活动170余场,受众约100万人次。完善全民阅读推广体系,累计开展第二届“寻美海岸,品读象山”征文大赛、机关干部职工朗诵大赛等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活动600余场,辐射达22万人次。

2.创作文艺精品。结合象山本土特色,深化渔民号子、广场舞、歌曲等艺术作品创作,渔民号子《拔蓬号》获得省“非遗薪传奖”;舞蹈作品《晒·海带》获省群众舞蹈大赛金奖、市音舞节金奖;广场舞《鱼化龙》获省、市群众广场舞大赛金奖;音乐作品《陪你一起看大海》《潮隐西海岸》《开渔啰》分别获省原创流行歌曲大赛金奖、省旅游歌曲大赛铜奖、市音舞节银奖;曲艺唱新闻《拉黑的微信》获市戏曲大赛银奖;20幅美术获奖并入选市级以上美术展览,其中5幅作品入选文旅部美术展览。积极组织文艺团队、文艺骨干参与省市各类文艺赛事,象山合唱团获省、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群众合唱大赛银奖,县文化馆、图书馆在多项工作中获优秀组织奖。

3.拓展文化阵地。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推动文化资源下沉,开展少儿图书馆建设,新增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35个、城市书房4个、文化驿站1个、微书房76家、乡村博物馆4家,其中,青草巷文化驿站获得全国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浙东婚俗文化馆获评县首家省三星级乡村博物馆,花开谷、观海轩书吧获评市“天一书房”,墙头镇砚农学社、新桥镇西海岸获评市“一人一艺”新空间。

(二)抓实效,推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1.提升生态区建设水平。多次赴文旅部开展工作汇报,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区五年规划(2026-2030)》编制,制定《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7)》,明确89项工作任务。深化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梳理5年工作成果,开展“潮起万物生”保护区成果展,组织竹根雕等非遗项目参加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交流展示活动,多形式展现保护成果。积极推进海洋渔文化标识建设工作,开展文化基因活化工程,象山非遗产业街区入选第二批浙江省文化基因转化活化创新项目名单。加强生态区氛围营造,投放宣传册5000份,布置标识标牌700处,挂牌非遗标牌46块,整车喷绘公交3辆,实现“主干道、核心区、线上线下”全覆盖。

2.夯实非遗保护基础。完善非遗体系名录,4个项目、6位传承人、4家保护单位列入第七批宁波市非遗代表性名录,非遗数据保护体系列入省级试点工作。完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征集工作,梳理汇总公开出版物23个、非公开出版物10个,视频79个、活动成果20个。加强非遗阵地建设,完成县非遗馆提升工作,新增省级非遗工坊3家、县级24家,获评省级非遗美学生活馆1个、省级非遗街区1个,2个省级非遗景区列入公示名单。推动非遗进校园,举办第五届少儿故事大赛,获评浙江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2个,选送选手获省赛一等奖。开展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跟着非遗游石浦”“非遗半岛行”等系列活动867场。2023年非遗保护指数位居全省第10位、宁波市第1位。

3.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有序推进四普工作,预计年底完成893处三普文物复核工作。完成雉鸡山兵营本体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塔山考古遗址公园总体提升设计方案并通过省文物局审核。完成山海楼修缮等3个省民生实事工程项目。完成大目湾深蓝科创园等50余块地块考古前置工作,累计面积达4120.88万平方米。完善博物馆社教功能,加快打造“象博带你游乡博”研学品牌,共举办“象山民俗年”“欢度立夏”等惠民展览、研学活动36次,接待团队120余个,累计接待观众10.4万余人次。

(三)抓开拓,推进体育事业创新突破

1.发力海洋运动产业。承办“之江同心·经济圆桌会议”,谋划海洋运动发展新路径,出台《象山县休闲船艇管理暂行办法》,破解休闲船艇审批、监管难题,助力相关企业引进,截至目前,引进海洋运动企业10家。培育海洋运动特色赛事,加快赛事基地引进,亚帆联高水平训练基地、中国宁波一号帆船母港、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青少年训练竞赛中心、国家沙滩排球赛事基地、浙江省青少年模型训练基地先后落户象山,承办2024年亚排联沙滩排球洲际杯决赛(奥运会资格赛)等省级以上海洋赛事活动16项,培育固化帆船、骑行、马拉松等三大自主品牌赛事,逐步打响“海洋运动在象山”品牌。

2.推进全民健身事业。深化“七优享”工程,完成基层体育场地建设23个、环浙步道27公里,机关企事业单位运动场地对外开放15家。以高水平、高质量的群众体育赛事,营造全民健身氛围,成功举办“海BA篮球赛”等群众性赛事活动769场,参赛人数超30万人次,位于全市前列。积极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培训,线上依托“浙里办”、山海万象、甬派等平台推广健身培训知识,完成公益培训课程录制6期,合计受益人次达22.2人;线下充分发挥宁波体科所、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体育委员力量,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13期,“一人一技”培训174期受益群众达40万人次,2位社会体育指导员入选2023年宁波市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

3.拉动竞技体育发展。2024年象山籍运动员在国际、国家级大赛中共获得8金、3银、1个第四名、1个第八名,在2024年宁波市青少年体育赛事中共获得25金、25银、14铜。加强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提升竞技体育合力育人成效,成功向宁波市体校输送24名运动员,从省外引进一名女子拳击运动员。积极申报训练点位,完成2025-2026周期宁波市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所,宁波市训练点8所,宁波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3所,宁波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训练基地5家申报。

(四)抓品质,加快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1.优化文旅发展研究。加大改革创新工作研究力度,成立文旅研究中心,推动“大走访、大调研”工作,梳理象山文旅体资源,完成象山县“大文旅”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研究、“十五五”象山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思路研究课题,围绕文旅体产业发展新形势、新业态,探索象山文旅发展新路径。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象山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政策扶持推动产业正向发展。

2.落实文旅产品供给。丰富产品业态,引进涟泉半边山汤泉、象山影视城印象雪堡等汤泉类、冰雪类业态产品,填补淡季空缺。今年我县在建重点文旅项目共27个,竣工项目7个,计划投资29.52亿元,完成投资38.57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30.66%。石浦渔港古城二期核心区项目列入省“千项万亿”项目,半边山旅游度假区项目、浙江广电象山影视基地三期项目列入省文化和旅游投资“双百”计划在建实施类项目,形成一批象山文旅发展新引擎。加强项目招引,全年在谈项目20个,总投资额41.98亿元。其中,签约太空舱露营、黄龙海鲜象山分店、庵后村洪山庙水库生态旅游等项目10个,投资额5.38亿元。推进“微改造、精提升”项目建设,全年共336个项目,入选市级微改精提示范项目31个,完成投资11亿元。

3.延伸全域旅游链路。加快景区转型提质,松兰山旅游度假区进入国度创建评定阶段,象山影视城、松兰山先后入选省千万级核心大景区培育名单。落实乡村旅游“五创”工程,指导开展2024象山县乡村旅游季系列活动60余场,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益7.5亿元,创成省5A级景区镇1个、省金3A级景区村1个、市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区1家、市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村2家。持续推进花岙海岛公园建设,今年累计完成投资38.4亿元。完成“东海仙湾”“山野随想”两条精品线建设。

3.深化文旅品牌建设。推进“浙韵千宿·诗画象山”试点创建,制订《象山县民宿产业集聚区认定条件》,开展民宿“八个一”特色指导,推出民宿综合保险服务,召开宁波民宿主题文化体验季活动,完成省等级民宿申报12家,入选第二批浙江省“浙韵千宿”推荐民宿名单14家,宁波花岙岛荣获“全国最受欢迎网红民宿岛”。深化“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工程,依托海鲜王国美誉,开发“百县千碗”美食产品,推出“海错宴”,参加央视“中国美食大赛”、百县千碗省赛挑战赛、省非遗美食挑战赛等,获省级奖项3个。加快“浙派好礼”挖掘,举办第二届“吉祥东海·象山有礼”旅游商品大赛,参加国家、省级旅游商品大赛,竹霸特饮等13件商品获省奖。塑造“山海市集”品牌,挖掘乡镇资源,加快我县文旅市集业态培育,全县共完成文旅市集78场,覆盖丹西、石浦、晓塘等13个镇乡(街道),参与逾60万人次,带动消费超1700万元。

4.加大市场引流力度。积极拓展长三角及安徽市场,依托国际旅游交易会、浙东南旅游联合体等活动,开展地推28场次,覆盖目标群体82.5万人次,设立象山文旅(上海)推广中心,开通象山至上海的旅游直通车、象山(安庆)首条飞机旅游线路。做好抖音、微信等新媒体运营,全年累计原创自驾、研学、非遗等视频256条,总播放量超1200万次,推送《那年夏天外婆的海》微短剧,入选国家广电总局推荐目录。迭代升级“周末嗨象山”品牌,推出城市漫跑计划、三个月亮音乐会等品牌周末活动22场,研发推出日出日落、开渔寻鲜等亲子游、疗休养、美食游等滨海旅游特色产品30个。整合全县研学基地、营地资源,设计制作象山全域研学地图,研发“海洋文化”和“影视文化”主题研学产品,全年总接待量达到7万余人次。

(五)抓管服,优化文旅市场营商环境

1.抓好文旅市场监管。牵头制定《象山县文化和旅游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实施方案》《象山县旅游休闲运动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推进文旅企业(单位)“一人一码一图”管理机制和“三本一清单”管理制度。开展旅游市场规范化建设专项执法、文化市场专项整治、广电执法专项整治、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执法整治专项行动、文化市场安全隐患大排查行动,依法打击文化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出动检查2428人次,检查830家次,“亮码检查”100%,双随机检查家次数占比为64%,行政处罚51件,警告41家次,罚款7家次,罚款52540元,听证1家次,移交1家次,《象山某宾馆电竞酒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案》入选2024年度全省文化市场执法典型案例(全省共38例),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初步通过验收。加强文旅企业预付卡排摸工作,截至目前排摸预付卡金额81.64万元。

2.提升行政许可效能。理清权力事项库,建立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共梳理行政权力办理事项132项,其中行政许可80项、行政确认6项、其他事项5项、行政备案33项、行政给付1项、联办3项、公共服务4项。落实省市关于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推进剧本杀娱乐活动、文化艺术体育类培训机构等新兴产业的审批准入审核。共办结142件,其中行政许可事项133件(举办其他营业性演出审批27件,同比23年11件,增长145.45%.)、行政备案件4件、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4件、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1件。无发生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群众满意度100%。持续推进艺术体育类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完成103家机构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录入,完成率达100%。

3.优化行业服务水平。推动企业提质创优,新增省三星级品质旅行社1家,创成“金桂级”品质饭店1家、“金树叶级”绿色饭店1家。加强基础设施保障,完善停车场地、旅游厕所、驿站建设,截至目前A级景区均设有公共停车场,共计停车位1.4万余个,配置公共充电桩50余个,新增一级旅游驿站1家、二级旅游驿站4家、I类旅游厕所8家、Ⅱ类旅游厕所6家。加强优秀案例申报,宁波象山晓塘乡大塘港旅游驿站荣获2023浙江十佳旅游驿站,宁波松兰山旅游度假区荣获2023浙江十佳转型提质景区,宁波象山县茅洋乡荣获2023浙江乡村运营十佳乡镇(街道),总评榜获奖数量居全市首位。加强文体旅行业协会管理,牵头成立象山县文化娱乐行业协会,完善旅游业专业人才评价体系,修改完善出台《象山县旅游专业人才自主评价工作实施方案》,规范“金旅”“银旅”旅游专业人才等级评价认定,落实相应人才扶持政策。

二、工作计划

2025年,我县文体旅工作将以文旅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文体旅领域资源互相整合、要素互相融合、空间互相利用,探索具有象山特色的文体旅高质量发展之路,着力打造现代化海洋文化特色区、长三角海洋旅游目的地、国际滨海运动中心主体区,力争全县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住宿业分别同比增长10%、10%、10%

一、塑强“三大品牌”,聚合文体旅发展优势。一是擦亮“海洋渔文化”金名片。依托国家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推进核心区整体建设,整合昌国卫清明会、开渔节、谢洋节等“象山文旅24节气”活动,挖掘海防、海商、海港等海洋文化记忆点、传承点、体验点,开展渔文化VI系统设计,广泛应用于农文旅产品包装、标识标牌等场景,提升海洋渔文化辨识度、可见度和美誉度。升级“象博带你游乡博”研学品牌,拓展“跟着四普游乡镇”研学活动。二是打响“海洋运动在象山”品牌。围绕全国海洋运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标,落地实施休闲船艇政策,加快亚帆中心及其周边区域开发,丰富运动装备销售等新消费业态场景,争取引进海洋运动俱乐部10家。依托亚帆联高水平训练基地等4大基地落户优势,开展赛艇、帆船等竞训、研学、休闲体验等活动,力争国家级海洋运动赛事5场以上、自主赛事品牌5项、海洋运动体验人数超2万。加快构建“一沙滩一业态”运动体系,诠释“渔船”到“帆船”的“三生迭代”,凝练“敬海、亲海、享海”海洋体育精神。三是升级“北纬30°最美海岸线”品牌。立足四条标志性岸线,围绕“诗情画意、智慧创意、人民满意”目标,攻坚松兰山“国度”创建,提升影视城、半边山等一批重点景区,加快环石浦港全域景区化建设,培育一批海岛度假、滩涂赶海、康养旅居等主题爆款小IP,打造一批休闲、游憩、度假等功能性产品线路,从卖风景转向卖生活、从卖产品转向卖文化,以美学和艺术点亮最美海岸线。

二、迭代“五大产品”,提升文体旅消费能级。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资源配置质效,引导文旅、体旅、农旅、商旅、康旅五大产品向重点区域集聚成势,形成一批融合发展样板区。一是做精文旅产品。以一台好戏演绎一座城,提升“渔光之城”滨海场景演艺秀,延展演出空间、升级沉浸体验、强化社交互动。持续推进艺术赋能乡村,全面向游客开放艺术夜校、群星课堂等公益艺术培训,依托墙头西沪艺术馆、东旦国际艺术村、东海音乐公园等平台,探索音乐季、旅游演艺等产品打造。二是做强体旅产品。坚持市场导向,构建国内高端赛事、自主品牌赛事、群众休闲赛事等协同发展的赛事体系,开发游艇体验型、户外运动型、滩地娱乐型、低空飞行型等用户粘度高的体旅产品,推出更加年轻化、时尚化的培训体验项目,打造具有象山辨识度的体旅产品。三是做优农旅产品。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浙韵千宿·诗话象山”试点建设,深化“民宿+”工程,谋划打造非遗民宿集聚区。开发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综合体验项目,推出田园赏景、农事体验、乡土美食、节事娱乐等活动,打造可观可感可享的农旅产品。四是做细商旅产品。深化象山“海鲜王国”IP,结合“百县千碗”工程,创新特色菜品、提炼烹饪文化,推出海错宴、夜宵夜校,打造提升城南海鲜排档街区、石浦商业街区,南北联动拓宽夜经济流量入口。通过“浙派好礼”“吉象有礼”旅游商品大赛,开发IP文创周边、农渔特产、现代文创等系列旅游商品,设立展销中心,补齐渠道短板。五是做实康旅产品。依托天然氧吧、气候资源发展特色康养旅居业态,积极引导沙龙、旅拍等关联主体多元植入与有机组合,研发“旅居+”新产品,积极打造康养旅居示范点。

三、聚焦“三大市场”,拓展文体旅流量引力。一是深耕传统客源市场。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性联动组织,加强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长三角研学旅行教育联盟等组织联系,常态化运作象山文旅(上海)推广中心,打通线下营销渠道,深拓沪、杭、甬、苏等重点城市,细分上海、苏南以及浙江山区等地中高端客群,巩固传统客源市场“基本盘”。二是拓展新兴客源市场。走出长三角、放眼全中国、探索入境游,借力省市资源和平台,精心组织、积极参与市级以上文旅推介会、交易会、恳谈会,扩大象山文旅“朋友圈”。发挥“象山北纬30°最美海岸线”营销推广联盟优势,深化媒体联动,加强与抖音、微信、快手等平台合作,推出“到象山赶海去”“我在象山有片海”营销主题,着手横向开拓北纬30°黄金旅游带(即长江流域)城市客源,不断拓展以安徽、黄冈为代表的新兴客源市场。三是优化在地市场服务。完善旅游驿站、接驳站点、公共充电桩等硬件设施,拓展旅游点位智能应用场景。强化部门协同、工作联动,定期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规范经营秩序,依托“县旅游仲裁调解中心—景区(民宿)调解站”三方接诉平台,推动旅游调解前置,全面保障游客权益。

四、探索“三大改革”,优化文体旅发展机制。一是优化“大文旅”工作机制。树立“大资源、大招商、大市场、大服务”理念,统筹推进资源整合、产品(服务)融合、市场融合、交流融合,强化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促进协同招商、合力引才,引进文旅优质运营团队、跨界合作伙伴。二是构建发展成果利用转化机制。聚焦文体旅及关联领域特色亮点和发展趋势,树立产业链思维,搭建市场化平台,探索产品研发-内测中试-市场投放-精细服务全过程转化机制,激发文体旅新质生产力,推动发展成果转化应用。三是深化旅游产业统计改革。优化旅游统计指标体系,扩展旅游统计范围,完善统计调查制度和调查方法,通过应用OTA、大数据平台等新手段,开展统计抽样调查、进行数据比对分析等方式拓展旅游行业及关联产业数据采集渠道,增加旅游新产品、旅游带动、市场反馈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