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有海的地方,就有海防。象山拥有8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境内山海交错,岛礁、滩涂、水道、港湾众多,地形复杂,历代为海道要津,军务戍守之地。据史书记载,象山境内卫、所、烽火台、炮台等军事设施占整个浙江省的三分之二,海防军事文化令人感叹。
永远的前哨
自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设县后,朝廷就派兵驻守象山。最初驻兵约为500人。至明洪武25年(公元1392年),昌国卫设立,驻兵达到了鼎盛。
“卫、所”是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大致5600人为一卫,称为卫指挥司,卫的长官是指挥使(正三品)。一卫辖5个千户所,每千户所1120人,设千户一人(正五品)。千户所辖有10个百户所,每百户所112人,设百户1人(正六品)。
当时全国有四大名卫,即天津卫、山东的威海卫、上海的金山卫和象山的昌国卫。昌国卫最初建在东门岛上,指挥使“治城垣,筑烽堠21个,修战舰57艘,建营房”,为抗倭指挥中心。明洪武27年(公元1394年)昌国卫迁至后门山(即今昌国城区)后,卫署设于今昌前街。指挥武胜筑卫城,西北跨山,坐冲大海,极为险要,城高二丈三尺,广一丈,延袤七里。卫设指挥司,有指挥、备倭指挥等军事联防76人,率旗军4480名,设军器局,有军器20500余件。领石浦前所、石浦后所、爵溪所、钱仓所。有3个巡检司、20个烽堠、兵卒7900人。据史料记载,自明洪武年间以来,象山的晓塘、东门、石浦、昌国、松岙、丹城、爵溪、贤庠、黄避岙、西周、泗洲头、新桥等地的山岙、山头共设立了近60个卫、所、寨、堠、巡检司、台。它们首尾相望,组成了环半岛海岸线的一张巨大的抗倭防御网。
朝代在更迭,时代在变迁,但象山作为海防前哨、防务要地的战略地位却始终没有变。这一“环半岛防御网”是冷兵器时代留给象山后人“开放不忘国防、国富不忘安危”的永久记忆。
曾经的烽火
在象山半岛,古城垣、烽火台、古炮台、卫公署、灯塔等海防军事遗迹众多,在国内岛屿中首屈一指。
在这些军事设施中,“烽堠”的数量为最多。“烽堠”即古时传递军事情报的烽火台,亦称“烟墩”。古代“以击传声”报告敌情,西周时期逐渐形成以烽火为主的声光通讯。早在宋代沿海就筑有烽火台,以防海匪骚扰。明洪武年间,象山建卫、寨城垣8所,烽火台29处。烽堠筑于濒海山巅,高坡视野宽阔,与左右各台遥相呼应,易守易防。东门烽堠建于明初,坐落在城北大炮台山海拔128米处,抬头即是辽阔大海,监望敌情一目了然,一有情况就点燃烽火,晚间点火,白天熏烟,称为“浙东第一烽堠”。
如今,保存较完整的有明代的周家山烽火台。该台位于爵溪街道东北1公里处山坡,背山面海,东临公屿烽堠,西与炮台山烽堠等成掎角之势。台基占地约100平方米,台身梯形,四周乱石砌成,内用碎石泥土夯实,高5.6米,顶部略凹形。在上远眺海上动静,发现敌船即可报警。周家山烽堠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台烽火起,各台连绵四起”。站在海防遗址上,遥想当年官兵守卫海防、英勇抗倭的情景,叫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安宁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难得的遗存
在象山沿海,现在还可以看到人们下海涂撮泥螺、抓鱼蟹会带上一匹“海马”。这“海马”五尺长,一尺多宽,落海人手按横档,一只脚跪,另一只脚往后一蹬,“吱”的一声,在海涂上滑来滑去,其快无比。
据说,从前倭寇常到海边杀人、放火、抢东西。等官兵一到,他们很快从海边登船逃了。昌国守将戚继光好几次带兵去追,都没追上。怎么办?几天后,戚继光画了一张画,叫了一班木匠,要他们按图做了4400只船不像船,马不像马的东西,取名为“海马”,给每个官兵发了一只。一天早上,倭寇又前来侵扰。戚继光令旗一甩,只听“轰”的一声炮响,4000多兵将跪着海马,个个像猛虎下山,很快追上倭寇,把他们杀个精光。这样,一连几仗,戚继光都打了胜仗。后来,老百姓看这“海马”落海做生活派得着用场,就一代一代传下来。
在石浦,至今还有元宵节吃“糊辣羹”的习俗。据说,有一年正月上旬,倭寇乘着百姓忙于过节,大举入侵我县昌国、石浦和南田一带。戚继光的军队和老百姓众志成城,同仇乱忾,奋起抗击。经过几小时的激战,倭寇人头飞滚,死伤无数。我军民杀鱼宰猪庆抗倭大捷。不料,当各种菜肴已切好准备下锅烧煮时,探子来报,说是另一支倭寇为报复,前来进犯。眼看军情紧迫,来不及一盘盘、一锅锅烧煮,伙夫就匆忙把切好的各种小菜,一股脑儿倒入锅内,煮烧一阵后,就加上米粥、薯粉,做成“糊辣羹”,即刻你一碗我一碗迅速地吃起来,既当饭又当菜。将士们好像吃着珍肴美味,个个兴奋不已、士气大振,经过一阵拼杀,又大获全胜。从此以后,每逢正月十四,石浦一带就家家户户吃“糊辣羹”以示纪念。[Page]
这些难得的遗存告诉我们:象山军民不仅勇敢智慧,而且历来就有“军民一家”的优良传统。
可歌的事迹
象山置县以来,发生在境内的战例战事成百上千,其中以抗倭、驱逐外侮的事迹最为动人心弦。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倭寇800余人从大目洋旦门何家榄、东陈岳头、金井头一带窜扰,劫掠,焚烧居房。谭伦、戚继光命俞大猷率舟师围于海上,断其退路,谭伦亲自领兵在陆上进剿,在东陈马岗驻营。一支倭兵300余人从金井头登陆掠夺,谭伦即移兵击其前锋部队,又分兵击其中间,把倭寇斩成两段。倭寇溃不成军,四处逃奔。谭伦领兵追至岳头,斩寇首百余人。次日,谭伦领兵至旦门何家榄(今王家榄),倭寇顽抗挣扎死守,谭遣兵绕道攻击,刹那间,倭寇大乱,溃逃舟中,我军纵火烧船,倭寇死亡大半。倭寇穷途末路,逃往何家榄,拆除营栅,逃遁宁海,我军乘胜追击,又斩杀倭寇70余人,取得重大胜利。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了象山半岛。象山军民奋起抗日,与侵略者展开了生死搏斗。其中,最令人痛快淋漓的是爵溪渔民痛打“落水寇”的事迹。
1945年6月30日,正在东海大目洋渔场作业的爵溪渔民,发现有2艘日本军舰从温州方向驶来,正要躲避时,忽见3架“盟军”飞机驾临渔场。盟机不顾敌舰的高炮射击,轮番俯冲,炸沉2艘日舰,日军纷纷落水,拼命泅水拉网攀船,妄想渔民救其活命。爵溪渔民怀着对日寇的刻骨仇恨,个个操起渔叉、利斧、撑篙把日寇重新打入水中。半个时辰后,200多名日寇全部葬身鱼腹。
“朋友来了有美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对敌人,象山人民无比仇恨;而对朋友,象山人民又是充满热情。
1942年4月18日,美战机16架,由杜立特将军率领,飞袭东京。其中一架飞机燃料耗尽落在檀头山大洋洋面。渔民赵小宝不顾全家安危,营救了5名美国飞行员,并避开日寇的封锁线将5名飞行员安全护送到临海。从而使这5名美国飞行员脱离危险,安全返回美国。1990年和2002年,作为目前唯一健在的营救美国飞行员当事人,赵小宝先后两次被邀随国家领导人出访美国,并被授予美国明尼苏达州和罗彻斯特市名誉市民的称号。赵小宝不仅是中美并肩抗日的见证,更是中美友谊的代表和象征。坐落在松兰山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塑像。 (蒋曼儒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