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实践象山精神 建设海洋文化大县”之海塘文化篇

发布日期:2007-08-12 17:50 信息来源:县政府 浏览次数:

  定塘、晓塘、高塘岛,大塘、西边塘、坦塘、万金塘、大麦塘、塘岙、沙塘、横塘……在象山,许多乡村的名称都带一个“塘”字。历来,人们有着深深的海塘情结。因为,海塘不仅是象山人民生存发展的家园,也是象山人民精神家园之所在。

  沧海桑田 

  今年农历五月廿七,定塘镇大塘区域的12个村联合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庙会。数千村民车载“平水大帝、蚱蜢将军”等造像和“十八先贤”长生位,高擎彩旗,敲着锣鼓,舞着车灯,且行且舞,从红庙出发,行遍全岛各村。当天,家家户户还发麦糕、包粽子,热情招待四方来客。

  清嘉庆6年(公元1801年),现今的大塘除几座小山丘外,还是潮来一片汪洋、潮去万亩滩涂。当时,宁波五乡溪富户张贤均作客晓塘黄埠,见此遂萌发围垦之意。他约辛茂林等人凑成18股东,出钱出米,组织2000劳力日夜劳作,历时20余年,终于围成了15000余亩平田。这就是史料记载的“十八先贤”围大塘的故事。

  后来,大塘百姓在中站村建“镇潮庙”(即红庙)一座,设功德祠,立长生位,并于每年农历五月廿七全岛举办庙会,颂扬“十八先贤”功德,祈求平安丰收。

  在象山,像大塘人民这样为纪念围海造田的历史而专门举办民俗文化活动虽为个例,但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象山人不会忘记,自己脚下的那块土地大多来自于历年不歇的围垦。

  翻开象山的历史不难发现,早在立县前,这里就有围塘造田的创举。《蓬岛樵歌渔》载,丹城宾阳门外由起春亭直接塔山下,曰长塘路,相传为古海塘。《西城杂录》载,县东岳庙(即现外国语学校处)前龙泉井,旧传谓之拢船径,象山立县前,海船至此停泊,故名。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现今繁华的县城1300多年前其实是象鼻山下依山傍海的一个小村庄。

  把目光放远,我们还可以发现:无论是号称“上八万”的南庄平原,还是“下八万”的定山平原;无论是北部的贤庠、珠溪、黄避岙,还是南部的石浦、昌国、金星;无论是西部多山的西周、下沈,还是地处海岛的鹤浦、高塘岛,象山的第一块平野沃土都刻有海塘堤坝的年轮。

  象山“七山一水两分田”,这“两分田”里有百分之九十五来自于围垦海塘。历代的人民向大海要来了50余万亩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象山人民种棉花、种稻麦、种桔子、种甘蔗,养鱼、养虾,造房子、办企业……有衣有食,安居乐业。

  站在海塘边,凝视脚下的土地,回想历史的一幕幕,你自然而然会感受到,什么叫沧海桑田!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是《山海经》记载的著名神话故事《精卫填海》。

  在象山,也有一个“精卫填海”式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位农夫在抢修门前涂海塘时被风浪卷走。其妻闻讯赶到仅捡回一根扁担,于是含泪发誓:蚂蚁搬山,填平大海!从此,她每天挑着畚箕,日夜运石筑塘。一天,农妇挑到途中,忽然扁担“啪”地断裂,畚箕里的石头落地,转眼变成了两座小山,一座是今天的田螺山,一座是赵岙鼓吹山。农妇壮志未酬,含恨跳入大海……

  这一悲壮的传说,一方面反映了象山人民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最初筑塘围垦的劳作方式。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扁担、畚箕、冷饭包是象山做海塘人的基本“装备”。他们长年累月,雨天一身泥,晴天也一身泥,肩膀磨出了厚厚一层茧,泥巴也终于垒成了一条条阻挡潮水的塘坝。

  在繁重的劳动中,象山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渐摸索、创造出了一种让海泥自己“走路”的方法,那就是“溜棍划泥”。用木板一块,长数尺,阔一尺,厚两寸,板面做成槽形,使海泥输送时不会跌出。这叫作“溜板”。再取酒杯粗的毛竹,锯成三寸长,一头留有竹节,可藏水,中间凿一圆洞,安上一根五尺长的竹杆。这便是“溜棍”。筑塘时,把若干块“溜板”连接起来,一头伸到塘基,一头伸到泥涂深处,“溜手”各持一把“溜棍”间隔着分列两边。等“锹手”将海泥切好或弓好,“土狗”就将海泥捧到“溜板”上,由“溜手”一个接一个往上输送。海泥很粘,故“溜板”旁常放若干桶水,“溜棍”使一下就沾一下水,使“溜板”一直保持润滑,海泥“走”得顺趟。[Page]

  “溜棍划泥”比肩挑手捧节省体力,工效提高数倍。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打海塘的工地还经常可以看到“溜棍划泥”的长蛇阵。后来,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挖掘机、拖拉机、翻斗车、推土机等机械作业取代了人工作业,“红旗飘飘、人山人海”的场面很少在海塘工地上出现了,所筑的海塘也由原来的土坝改为石砌堤坝,直到现在的混凝土堤坝———现代的“精卫”们用铁臂铁手书写了一篇篇“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现代神话。  

  众志成城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象山每年都要经受台风侵袭。据县志记载,明永乐20年至1928年的506年间,象山发生台风潮溢毁灭性灾害39次,新中国成立的50多年,受台风侵袭超过100次以上。

  至今,人们记忆最深的是这两次台灾:1956年8月1日,一场历史罕见的风暴潮冲毁了门前涂海堤,南庄平原一片汪洋,3400余人失去生命;1997年的“8·18”台灾,象山一线海塘全线潮水漫顶,165公里海塘严重毁损倒塌,多年的水利建设成果毁于一旦,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19.7亿元。

  世代与海为邻的象山人民,从没有因为大海的怒涛恶浪而惧怕过。象山围垦海塘的历史也就是与台风搏斗的历史。

  “心腹之患不除,家园难保,民无宁日!”“砸锅卖铁,也要把海上长城修起来!”1997年下半年,象山人民决定奋战三年,把东海一线万亩等级海塘和象山港、三门湾区域的海塘提高到达50年一遇标准,其他的提高到20年一遇。一时间,大目洋畔、三门湾、象山港等地的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头攒动,各镇乡干部、群众、驻地官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始全面修筑保卫家园的“生命线、生存线、幸福线”。

  从1997年至2000年三年时间内,全县筹措资金4.22亿元,完成土石方765.7万立方,建设了39条共136公里高标准海塘,建设长度为全省之最。

  从此,巍巍海上长城,锁住了东海蛟龙。高标准海塘建起的数年间,“杰拉华”、“派比安”、“桑美”、“麦沙”、“卡努”等强台风,强度强、范围大、影响时间长,又适逢天文大潮,狂风、暴雨、高潮屡屡三碰头,但高标准海塘屹然不动,减灾效益达数十亿元。

  今天,在门前涂柴嘴头大闸边,有两碑一亭。一是海塘落成记事碑,一是海塘捐资流芳碑,纪念亭名叫“安澜”。这傍海而立的纪念亭碑铭记着万众一心、征服自然、造福子孙的壮举,告诉人们:海塘不仅仅是钢筋混凝土筑就的,更是无数人奉献了爱心、汗水甚至生命构筑的。(山夫 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