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潮侬要扬帆去,一出东门便十洲”(清王植三《东门竹枝词》),象山的海商历史源远流长。赶大潮,闯大海,独特的经历造就了象人民合作互赢、勇于拓展、做大做强的海商文化。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象山人民一步步走向外面的世界,赶闯市场经济大潮,书写了一篇篇创业创新的华章。
从“鱼行栈”到“中国水产城”
“上山一蓬烟,落海一餐鲜”,这是象山先民多年来的生活写照。随着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和渔业生产的发展,他们不再留恋于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开始了渔货交易。随之,鱼行栈就在象山半岛冒了出来。
鱼行栈是介于渔船与鱼厂、鱼商贩之间的中间商。其始于何时,一时无从考证。据史料介绍,上世纪20年代初,象山鱼行栈达110家、鲞厂194家,年制销水产品2.8万吨。1947年,石浦有加工栈80余家,延昌有20余家,东门岛不少于30家,全县约有近千人以此为生,季节性临时工亦不下2000人。宁波、台州、奉化等地“客帮”也时常到象山设立鱼行栈,携款并运载烟、米、麻、栲等,与当地的“本帮”鱼行栈开展竞争。
“兜小水”、“放桁头”、用“水票”是鱼行栈做生意的惯用做法。“兜小水”,即在渔货交易中,鱼行资金周转困难时赊欠鱼款;渔民资金短缺,鱼行也可预借应急。为维持与渔民的交易关系,鱼行栈常先向渔民放本,至次年渔汛收鱼还本,这就是“放桁头”。洋面“过鲜”,银洋、钞票不甚安全,就改用单据,俗称“水票”,渔民凭票向渔行栈取钱。
“不第为普通之仲买人,实含有渔业银行之性质。”鱼行栈的这些做法其实是旧时象山渔区民间资本的运作方式。虽然这些做法后来演变成放高利盘剥,再后来渔民习惯到银行、信用社贷款以缓解生产资金的不足,但“兜小水”、“放桁头”、用“水票”所形成的以诚为本、产销合作、实现双赢的经营理念一直传承至今。
时代在变迁。现在,鱼行栈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遍布石浦渔港两岸的数百家冷库和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海水产品集散基地———中国水产城一期工程,前辈留传下来的经营理念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光大。这里活跃着数以千计的水产品经纪人,云集了全国各地客商,带动了数百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吸纳了上万人的就业。
从“爵鲞”到“象山海鲜鲜天下”
文献说,“美”、“鱼”为“鲞”,意指鲞味鲜美。在过去,象山先辈招待客人最热情的“标准”就是“红眠床,白鲞汤”。
一说起鱼鲞,上年纪的人就会说到“爵鲞”。“爵鲞”曾经是象山海产品的一张“名片”,名声非常响亮。据说,上世纪50年代,黄鱼的价格为3斗米50公斤,而爵鲞的价格为3斗米5公斤。
爵鲞色泽清白、尾弯形圆、肉质干净、咸淡适中,畅销杭州、绍兴、宁波、温州等地。爵鲞的制作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介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爵溪南门外沙头,就有鲞厂数十家,厂房几千间。每到春夏之际“洋山市”,这里商贾云集,人山人海,十分热闹。爵鲞的制作要求较高,所用黄鱼均为独捞、小对、流网所捕,质地新鲜,大小匀称。制作时须通过剖鱼去脏、腌鱼、淡水清洗、翻晒、整形、包装等8道工序。爵鲞如果不外售出运,每隔10天还得翻晒一次,直到卖掉为止。
善于经营的象山人,不仅在本地开设加工栈,而且走出家门大做品牌文章。早在清乾隆年间,东门的渔商就在沈家门、岱山租赁民房开办加工厂,两地计有周万兴、林公益、丁合顺、任宝泰、孔兴泰、张鸿泰、丁合茂、陈泰兴、丁春记等20余家加工厂。有鲜贝直销,有加工干货、咸货、黄鱼白鲞、黄鲫、墨鱼包、鳗鲞、三抱鳓鱼、三矾海蜇、咸蟹、黄鱼胶等,所产均打“东门货”牌子,产品名扬长江三角洲。
闯大海要有过硬的本领,闯市场要有响亮的品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象山人早已告别了“一把刀、一把盐,还靠老天出太阳”的历史,创特色品牌的意识也更浓了。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推介,现在“象山海鲜鲜天下”的口号逐渐叫响,以原汁原味为特色的“象山海鲜馆”、“石浦饭店”等名字闪亮在宁波、杭州、上海甚至北京、武汉等地闹市区;“小岛人家”、“阿进”等水产品品牌也声名鹊起。
[Page]
从“木帆船”到“海运第一村”
象山三面环海,一路穿陆。旧时象山的对外交往,取海道而行则为首选。唐时,象山就有“贾商往返于石浦东门岛”的记载。清光绪年间,石浦港有了第一座码头,而后白墩、鹤浦、西泽、高塘岛港口陆续兴建码头。至上世纪20年代,我县海运业日益兴旺,全县有商业船埠33处,本籍运输船300多艘,宁、绍、台、瓯、闽、粤、鲁、沪商船700余艘往来我县。北达宁波、上海之商轮各有5艘。不仅石浦港海商繁荣,而且道人港、陈山、海口、下沈、西周、淡港、励家坪、小湾等都有商埠,商路北达上海、南通,南至台州、福建,与宁波、定海通商更是频繁。出运的产物主要有薯丝、鱼鲞、稻谷、棉花、苎麻、猪牛羊、鸡鸭鹅、柴爿、石材及桃李、杨梅、西瓜等。
最早的海运船只是木帆船,上悬帆篷,下摇木橹,顺风行船,虽时有“乘风破浪”的快乐,但海上飘泊,时有凶险。后来发展成为机械动力船,但也因吨位小、航速慢,走一趟运输得半个月、一个月甚至更多。
船是流动的家,“撑运输”的深深懂得同舟共济的道理,老大、伙计们合力撑大船的意识非常强。长年累月,这种意识便根植于象山人民的心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子孙。
时至今日,这种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精神在象山的各行各业中得到进一步展现,定塘镇宁波站村合股发展海上运输业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定塘镇宁波站村原先并没有像模像样的船队,1994年,全村的船只以股份制的形式联合起来,成立了象山县荣宁船务公司,从此该村海洋运输蒸蒸日上。他们运用民间资本,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成立了5家船务公司,拥有89艘海运船舶,其中万吨以上的运输船有7艘,总运力近30万吨,占据了全县80%的水运运力,开辟了近20条航线,遍及全国沿海和长江上的各个港口,有的货轮还到过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港口,赢得了浙江海运第一村的美誉。(山夫 幼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