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海赋予了象山丰富的物产资源,山与海孕育了象山深厚的地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象山人民不断提炼物产资源精华和地域文化精华,把它们有机融合在一起,发展了海洋旅游、民间艺术品、海鲜餐饮等特色文化产业,并使之成为展示浓郁地域特色、彰显雄厚山海魅力的鲜亮品牌。
在沉睡中惊醒
海山仙子国,万象图画里”。南宋爱国名将文天祥过浙东海域,惊现象山沿海“青翠万叠,如画图中”,顿时心旷目朗,遂写下名篇《过乱礁洋》,浓笔赞美象山。蓬莱仙岛、东海明珠、天然氧吧……如今,人们徜徉象山境内,在尽情享受如诗如画的海岛风情时,对象山比文将军有了更多的溢美之词。
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浓郁的海洋文化仿佛在千年的沉睡中一夜惊醒。1997年,象山滨海休闲旅游业从打造松兰山“休闲乐园”起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频频光顾,流连忘返。
“一路行步游不懈,只缘玉界尽风光。”投资数亿元的“中国渔村”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综合性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围绕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渔文化内涵,全方位展示了渔区的生活氛围。历时3年修缮、整旧如旧的石浦渔港古城,其中十余个“渔文化”主题场馆,简约而不简单,活泼而不张扬,跳动着生命的节律,石浦镇也因此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象山影视城因是“神雕侠侣”的家,成了游人的“新宠”,而金沙湾度假村、花岙石林、红岩长廊、渔山岛似繁星点点,缀亮海洋休闲文化的星空。
熠熠生辉的渔家民俗文化,更是吸引着南来北往客来到半岛,文化和旅游的完美融合加速了海洋文化旅游业发展。“三月三,踏沙滩”,“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一届届中国开渔节、“三月三”民俗活动使象山海洋文化旅游名声大噪。现今,作为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象山迎来了众多苏沪浙等地市民前来吹海风、踏海浪、逛海景,吴侬细语处处充斥于耳。
听着海洋旅游开发的号角,上岸的渔民“激流勇进”,频频做出新动作:渔船改游船,渔民当导游,自住房成宾馆。东方铜钱岛度假村、乾隆号游船、海上人家、北黄金海岸度假村等,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吊足了游客兴致。以星火燎原之势,吃、住、行、游、购、娱的“一条龙”产业链迅速在半岛大地形成。1997年至今年上半年,我县累计接待游客877.19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累计40.2亿元。
化平凡为神奇
一根随地丢弃的毛竹根,经过精心构思、雕刻,不日便成了一件价值不菲的艺术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象山民间艺人秉持这种返璞归真的精神和对古典传统艺术的追求,用灵巧的双手、聪慧的心灵,让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再次焕发青春。
竹根雕的重放异彩让深山里原本不值钱的毛竹根身价倍增。在西周、墙头等地现已涌现竹根雕工艺厂三十余家,从业人员六百多人,雕刻的品种达百余个:有灵性灼目、呼之欲出的飞禽走兽;形神兼备、意趣并盈的人物造型;玲珑剔透、别出心裁的仿古器玩……小若手指,大到等身。近几年,象山竹根雕通过广交会等“借船出海”,“远足”东南亚及欧美等三十几个国家,还在粤、沪等地开设“专卖店”,年产值达1200多万元左右。象山竹根雕这朵“工于内而秀于外”的“艺苑奇葩”,已然从“藏在深闺”变成了“天下谁人不是君”。
与竹根雕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古家具,经手工雕琢后的成品,其弯曲的家具腿、球状及爪状的支脚、繁复的雕刻、镂空工艺等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并有较大的收藏价值。象山古家具最吸引人的特点就是大,正是因为有了体积上的优势,其自有一种不可言传的气势,而家具上的一个小虫眼或一个小漆裂看似不经意,其实都是设计的“刻意”———凸现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感和底蕴。永生、奇异、天鱼等一批古家具产业的“龙头”不断壮大,其古色古香、形状各异的衣橱、桌凳、梳妆台等仿古产品,打动了国内外中高档消费者的心。
[Page]
玲珑的绣花鞋,奇异的船模,镏金的佛器,精致的地球仪……追溯百年,传统的民间艺术薪火相传,流传至今;环顾眼前,新兴的现代工艺嫩芽初上,强劲勃发。这些土生土长的民间工艺制作门类,凭借丰厚文化内涵和精湛制作工艺,成为象山的特色产业和文化品牌。
爵溪沙滩夜排档 何幼松 摄
从“小吃”到“大餐”
早时捕鱼,渔人把打上的鲜活鱼、虾、蟹直接放到锅里,加入适量的盐和姜丝烧煮,十几分钟揭锅后,便尝个“一肚鲜”。
当市场意识渐浓时,有人在港畔试摆海鲜小摊,供人宵夜,不料生意火爆,一时群起仿效,随之“催生”了海鲜夜排档。于是,每至夜幕降下,临港摆上几张餐桌,端上几道海味,食客把酒临风,便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据不完全统计,象山海水鱼类约有440种,蟹虾80余种,贝类100余种,海藻类及其他海产品数十种,味道鲜美,且营养价值高。
象山菜源远流长,代代传承,兼容并蓄,渐形成“原汁原味、鲜咸合一、注重主料、讲究入味”的地方特色菜系。这是象山海鲜餐饮业兴荣的根本。众多食客在品尝螺宴、鱼宴、贝宴、鱼圆、鱼糍面等美食后,个个回味悠长。很快,“象山,吃的天堂”便“天下皆知”了。
上世纪末,象山儿女中昔日的海洋捕捞弄潮儿,随着捕捞产业结构的调整,成功地开辟了海鲜餐饮的新天地。他们披星戴月创新业,呕心沥血创特色,诚信敬业创品牌,一路奔来,帆悬风顺,香味醉人,业绩骄人。
石浦海味———鲜,象山餐饮———美!常在沪杭甬一带走动的人,会发现一个共同现象:象山人开的海鲜餐馆特别红火。从上海的“丰收日”、“渔翁”、“宝燕”,杭州的“石浦”、“龙宫”,到宁波的“石浦”、“石浦王府”,从老板到厨师再到领班都是清一色的象山人,做的是原汁原味的象山海鲜,无不为食客津津乐道。据不完全统计,“象山牌”海鲜餐馆酒楼目前在沪杭甬不下60家,年营业额逾5亿元。
“菜”香仍需勤吆喝,象山人深谙此道。从2002年开始我县每年举办以“品尝象山海鲜,领略海洋风情”为主题的旅游海鲜节,打出“保健牌”、“美容牌”、“休闲牌”,而分布在各地的象山海鲜坊也联手行动,推出特色海鲜美味,将十大海鲜、十大家乡菜、十大特色小吃“广告天下”。象山海鲜“鲜”遍长江三角,象山海鲜餐饮文化产业日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