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婚女嫁,素重门第,择门户对者议亲,民间有“缎弗搭布,贫弗搭富”之说。先由男方托媒“问名”,探得女方年庚八字,算命“卜吉”,八字相谐,媒妁乃携男方八字(用红帖书写)及礼品去女方“换日子”。双方求签问卜,私访后,认为相配,则由媒妁带礼品、首饰往告,谓之“发送”,婚事乃定。随后,男方将聘金(实物、现金数均通过媒妁事先商定)用红绸包裹送往女方,谓之“发聘”,双方各宴至亲好友,正式宣告结成姻亲。结婚须拣吉年,再择定娶亲日子,然后书于红纸送告女方,并附“压日子钱”,且给“轿下羹”钱,即各筹嫁娶。
婚前一日,中堂挂灯结彩,宾客临门,晚宴谓之“拢纲酒”。晚上,邀爹娘双全男青年2-4人作“贺郎”,与新郎同睡,谓之“暖房”。另请姑娘2-4人作“伴姑”,备接伴新娘婚日凌晨,中堂设香案,供猪、羊等牲礼及汤果,新郎礼拜天地祖宗,俗称“享先”。婚前新郎须沐浴,水中放枣子、花生、桂圆、棉子和红绿线、金银饰,以示“早生贵子,长命富贵”。早餐后,帮忙者及乐师去女方迎新娘,抬嫁妆,送去“回娘菜”。
女方姑娘晨起,请“堕民嫂”绞面。餐后回房等花轿到来。花轿临门,须给“开门红包”。随后,欢宴亲朋,吃“上轿酒”。饭后,姑娘仍睡床不起,以示难舍爹娘。再三催促始梳洗,吃“上轿饭”,第一口饭吐在爹娘床边,寓不忘返哺双亲之意。穿戴“凤冠霞帔”,拜别父母,相抱哭泣,由兄长抱上花轿。起程后小弟伴送,遇迎亲者遂折回。花轿途经村落,皆奏乐、鸣爆竹。
轿抵男方大门,向轿顶撒盐米,示洁净。然后“堕民嫂”牵新娘出轿,路铺麻袋,交替递接,意示“代代相传”。“拜堂”由“赞礼”主持,奏乐鸣爆竹,行婚礼,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长辈,再新郎新娘互拜。礼毕,由贺郎捧花烛送入洞房。晚宴称“结婚酒”,又叫“人情酒”。饭后闹房,设茶果招待。闹房后,新娘向新郎敬茶,同吃“和气茶”。有的新娘守花烛至天明,叫“守白头”。次晨,长辈受新娘跪拜献茶,给茶钱。新舅叫“过门”,新郎偕善交往者作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赵子龙保驾)同往。婚礼结束,男方置礼谢媒。
旧时还有蓄童养媳、典妻、纳妾、入赘等习俗。童养媳,即女方童年时由父母送男方作媳抚养,俗称“养老新妇”,成年举行婚礼,曰“圆房”,新娘称“房里新妇”。典妻,男方多为地主豪绅,娶妻不育,典别人妻求子嗣,商定期限,期满解除。地主豪绅淫乐,娶妻外,另纳新欢,或强娶艳丽姑娘作妾,俗称“讨小老女”。女方无兄弟,男方兄弟众多又无力娶妻者,常男去女家成婚。亦有女方丧偶招夫养子,俗称“进舍子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自愿,到法定年龄,向政府登记,领取证书,结为夫妻。蓄童养媳、典妻、纳妾已明令禁止,入赘者受鼓励,不再受歧视。婚姻礼仪从简,拜堂改“文明结婚”。未婚男女虽仍请人牵线介绍,但一经认识,即由双方通过交往自主决定。旧订婚、结婚中繁文缛礼已大部革除。时兴婚事新办,且有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等。近几年,因生活改善,彩礼加码,嫁妆日趋高档,宴饮更求阔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