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抢救性修缮保护“黄埠模式”将在全市推广

发布日期:2015-08-27 11:20 信息来源:今日象山 浏览次数:

  明天,宁波市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现场会将在晓塘乡黄埠村召开。黄埠村的古建筑抢救性修缮保护工作将迎来全市20家相关单位参观,部分经验做法将在全市推广。
  黄埠村是市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全村340余户,1120余人,八成以上村民姓潘,相传源于元末的大将潘均耀迁居于此,已历经22代。世代相承的人脉关系,给黄埠村留下了许多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村内明清建筑遗存丰富,建于清初的高柴门和清中期的三三堂占据村中,北有上新屋、三戒堂,南有下柴门,东有潘季房、小柴门等十余座潘氏大院落,村西口还有潘氏宗祠、圆峰庙,大多保存较好,均属清早期闽南建筑风格。院落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布局有序,有排水系统。院内木雕、石雕、砖雕众多,艺术性极强,是江浙一带建筑雕刻艺术最高档次的代表之一。
  由于年代久远,老宅受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出现破损,亟需保护。近年来,按照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要求,该乡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合理制定年度计划、系统展开修缮复原,统筹有序推进古建筑抢救性修缮保护工作。
  为科学、系统推进古建筑修缮保护,去年,该乡对全村14座古建筑宅院进行详细深入的摸底调查,委托宁波大学编制《黄埠历史文化名村村庄保护与建设规划》。同时,根据“修旧如旧”原则,邀请县文保局、规划局专业人士进行视察和现场指导,认真听取村里老人的宝贵意见,聘请当地土专家,为每幢古建筑量身订制保护修缮方案,并将居家养老、环村公路等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修缮统筹推进。
  考虑古建筑修缮的特殊性,该村放弃了普通的招标方式,而采用“轻包”方式,并委托当地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由手艺精湛的老师傅带班,配备泥工、木工、雕花工等专业技工,对老建筑的木构架、墙体、屋面等进行适当修缮,使古建筑风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还原。目前,已经投入433万元,完成了三三堂、三戒堂、潘季房、下道地旧居、赞房、高柴门、潘氏宗祠、潘一帖等8座古宅的修复,其余6座古宅将在2017年前全部修缮完毕。
  古居修复得到了村民支持和拥护。住在三三堂里的老人潘百扬说:“这房子是祖上留下来的,造得很好,很有保护价值。但看着这祖屋一点点地破旧下去,心里是说不出的滋味。去年,终于盼到有师傅来维修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三戒堂住户陈华莲也说:“很多亲朋好友都建议我把雕花窗换成铝合金窗,这样更方便实用。但考虑到古居保护,我坚决不同意改换。”
  如何让古建筑保护更加“光彩靓丽”,这是一个重大课题。黄埠村党支部书记潘孝国表示,下步,该村将结合市级特色村创建工作,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打造特色民宿、摄影基地、写生基地等,让旅游开发成为古村发展的有力支撑,推动历史文化在开发中得到传承和延续。(记者 吕茂盛 通讯员 杨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