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 年[剪纸]

发布日期:2017-07-04 15:00 信息来源:中国象山港 浏览次数:

  作者:谢才华
  作者简介:
  05年6月,谢才华精心剪就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义之师五统帅》和《精忠报国著名抗日将领》剪纸在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中华当代艺术家作品展”展出后,被国家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授予“中国杰出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其中20米长、有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49位著名抗日将领肖像的《精忠报国著名抗日将领》剪纸被中央军事博物馆收藏。
  (一)  
  谢才华着装素朴,神态憨厚,粗糙的脸孔似乎刻满了生活所留下的风雨痕迹。在他家20平方米满满当当一墙架子中装的全是他的作品,这是他40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所精心创作的,共有89套12000余幅,最长的一卷竟有2000米,总长度4000米。他在2000年8月和2003年12月曾两度列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在陋室里,谢才华伸出他的双手,手皮相当粗糙,手指关节伸展的时候,有些弯曲,且青筋暴突,但细细一摸,手掌的肌肉却柔如绵帛,五指倒板、指尖竟能翻转到下手臂,令人称奇。他说这是他多年握剪刀的缘故。
  从童年时代开始,剪纸似乎与谢才华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家乡东陈乡樟岙村是一个山清水秀、文化底蕴很浓的小山村。被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称之为“中国农民画里程碑式的人物”、著名农民画家高妙兰与他同一个院子,又是他的伯母。高妙兰不仅农民画画得好,也是一位剪纸高手,那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鸳鸯、喜鹊、燕子、蝴蝶……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读小学了,他也悄悄比划着学剪纸,但剪出的东西不是不对称,就是支离破碎的。擅长剪纸的母亲余氏拉着他的小手说:“剪纸如学画,动剪先有画”。短短的一句话,竟在他稚嫩的思想中灌注了艺术的乳汁。从此,他迷上了剪纸,一发而不可收。
  从简单的双喜窗花,到慈态可掬的胖娃娃,从活灵活现的大鲤鱼到伸长脖子的大公鸡,无不将人引入田园诗般的境界。在这中间,谢才华一点一滴品尝和吸收着身边两位艺术老人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精华。
  (二)  
  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家里生活困难,读完初中的谢才华便放弃了学业。但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学校。风里雨里,泥里水里,他泡在生活的海洋里,翱翔在艺术的天空中,一把剪刀就是他手中的笔,描绘着生活那灿烂无比的画图。
  尽管没有进过任何一所艺术学校,但谢才华“笨鸟先飞”,上下探索。为展示生活与大自然的美,他由传统的单色、拼色转入套色剪纸。他创作的《象山白鹅历有创汇》一幅就灵活而巧妙地运用这种方法。他先用白纸剪出鹅身图,贴在硬纸上,再以红纸剪出鹅顶、鹅蹼趾贴在头尾,然后用黑纸剪出乌眼睛,至于陪衬的天空、小河、水草则用蓝、绿等色纸。一幅画七八种色彩,分层剪贴,弥合接缝,让人乍看似是一幅油画,细察实为剪纸。这种新型奇特的表现手法,是一种民间艺术的可贵的探索与尝试,因而获得了行家们的一致肯定,并被冠名为《套色剪纸法》。
  艺术让他陶醉,成功令他振奋。他开始向中央、省、市级报刊、电视台投稿,陆陆续续发表过1000余幅剪纸作品。
  他把自己的每一幅作品都珍藏起来,他立志想成为国内个人创作、收藏最多的人。为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他决定自编一套《百幅系列图》。他首先选中十二生肖,给每个动物剪出100幅形态各异的肖像。冬去春来,鼠、牛、虎、兔、龙、马、羊、猴、鸡、狗、猪相继跃然纸上,剩下的是蛇。画蛇不可添足,光溜溜的躯体,如何表现其千姿百态,谢才华苦思冥想,费尽心机。2004年4月底象山松兰山旅游度假区内建有百鸟园和动物园,听说内有30余条形态各异的展蛇,别人进园看过走过,谢才华却细细打量,用心揣摩,一蹲就是一整天。回到家里,他顾不上吃饭,一气呵成40余幅,此时离百幅目标尚欠多幅,躺在床上,他辗转翻侧,满脑子是蛇,在似睡非睡中突然灵感袭来,他一骨碌地从床上跳了下来,操起剪刀,一下子剪满了100幅。
  继《百十二生肖图》后,他还相继创作了《百龙图》、《百嬉图》、《百禄图》、《百福图》、《百寿图》、《历代君王图》等,其中50米长的《百龙图》和50米长的《百嬉图》在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时,分别由省政府、宁波市政府作为珍贵礼物馈赠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谢才华激动万分,当即萌生一个强烈的心愿:剪作2008幅体育题材作品,献给北京奥运组委会。他大量搜集体育素材、人物、器具分类排列,潜心创作。到2004年1月,他终于剪就2008幅作品。北京奥组会审阅后表示4年后布馆展览。
  (三)  
  作品紧紧把住时代的脉搏,真切反映生活与人性的真善美,是谢才华剪纸创作的一大特色。展示家乡渔文化,将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渔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又是谢才华创作的另一大特色。他精心创作的《百船图》,描绘象山历代渔船,从篷帆到机动船,从木质船到钢质船的演变过程,剪纸作品再现了渔业大县浓郁而悠久的渔文化,意蕴深厚,内涵深刻,荣膺第七届中国艺术节2004中国剪纸博览会金奖。之后,他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帮助下,出版了《谢才华渔文化剪纸作品选》,将象山充满渔文化的剪纸作品制作成旅游产品,内芯为高档轻型木质组成,精装书籍型,可馈赠、可陈列、可交流、可携带,具有鉴赏、研究及保存价值。
  谢才华平时省吃俭用,但购买书籍、纸张却出手大方。每年花费至少四五千元。为拓裱剪纸作品,他托人到上海购买大筒特种棉花纸,一次就花去5000元。走进谢才华的家,家什电器都很简陋陈旧,值钱的很少很少。
  其实谢才华挣钱的机会很多,他早在1997年6月就被中国民间书画家研究中心等家单位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他又是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员、中国现代书画联谊会会员,所创作的剪纸作品曾多次在省、国家级的比赛中获奖。说实话,登门求剪的人络绎不绝,但他从没要过人家一分钱,而且他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象山老年大学及附近中小学开办剪纸培训班,他希望这门艺术后继有人。

  生命不息,剪纸不止。已步入花甲之年的谢才华一头扎进剪纸这个艺术世界中,只寥寥数刀,便形神俱在,宛若天成。继《精忠报国著名抗日将领》剪纸后,他又在创作焦裕禄、孔繁生、牛玉儒、任长霞等100位勤政为民的人民公仆剪纸。创作人物是一件很复杂很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他跑档案馆、图书馆、啃《辞海》,查史料,终日骑着一辆油漆斑驳的自行车,载着他简朴的身影,穿行在人来人往的闹市与乡村……尽管风风雨雨,忙忙碌碌,然而一个含英咀华的生命永远有新的梦想,谢才华满怀信心地说:“他要在有生之年,建造一座个人艺术博物馆。”(蔡方鸣/文周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