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964479/2018-91395
工作进展
2018-01-09
黄避岙乡
主动公开
1957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公布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以下简称《农业发展纲要》)。10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的社论,社论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的各方面工作在十二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的指示。《农业发展纲要》与《人民日报》社论的颁布和发表,吹响了全国“大跃进”运动的号角。
为贯彻中共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1958年1月,中共象山县委召开三级干部大会。会上,县委书记房家书作了《鼓足劲头,为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争取1958年农业大跃进而奋斗》的动员报告,号召“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在全县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掀起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冬季生产高潮”。县委三级干部大会的召开,揭开了全县水利建设“大跃进”的序幕。
象山地处东南沿海,多为丘陵地带,溪短流促,雨过即干,水源不足,蓄水困难,抗旱能力极低;平原地区河道不畅,排涝困难;海塘堤坝多年失修,一遇潮汛或台风季节,海水倒灌,田地淹没,常颗粒无收。因此,兴修水利,蓄水灌溉,修塘防潮,抵御水旱灾害,是实现《农业发展纲要》,推动农业“大跃进”的关键。为此,县委提出“三年完成,一年扫尾,使全县抗旱能力达到90天” 的目标. 并提出“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小型为主,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的治水方针。在山区和半山区,要求大量兴建小型水库、山塘、堰坝、平水沟等,个别无法建水库的山区,可挖鱼鳞坑,以达到蓄水防旱、抗洪的目的。在平原地区,要求疏通河道,排水开沟,修建闸门,加固海塘,实现水流顺畅,抗旱排涝,抵御台风侵袭的目标。 要求各农业社每家每户都要积极投入治水、积肥运动,合理安排劳力,能治水的治水,能积肥的积肥。凡是半劳力能做的不要让正劳力去做,凡是妇女能做的不要叫男劳力去做,凡是晚上能做的不要放在白天做。并且要处理好治水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掌握“农闲大搞,小忙小搞,大忙不搞” 的原则,要求全县1958年全年投入兴修水利200万工,.还要把机关、学校、工商界、部队都发动起来,积极支援治水运动,做到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物出物。
农历1957年冬至1958年春,全县各地的治水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实现粮食丰收、改变贫穷面貌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美好憧憬,使农民群众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发出“活着干,死了算”“黑夜当白天,一天当两天” 的豪言壮语。工地上到处人山人海,红旗招展,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许多乡、社组织了“青年突击队”或“妇女突击队”,有不少60多岁的老人也日夜奋战在工地上。宣传员举着铁皮喇叭筒,来回高喊“老年赛黄忠,壮年赛武松,青年赛赵云,妇女赛过穆桂英”“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要做大跃进的促进派,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 等鼓动人心的口号。据不完全统计,全县青年男女突击队共有58个,他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夜以继日,相互开展红旗竞赛,工地上竞现出一片鼓动人心的壮观场面。
据县委1958年1月1日发的《关于冬春兴修水利运动简报》反映,1957年12月下旬,全县正在动工的大小水利工程有506处。其中至农历12月底完工的有113处,包括水库工程14处,开挖河渠52条,修筑堰坝7处,挖水塘21处,修筑海塘11处等。平均每天出勤劳力3.14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45%。其中贤庠、珠溪、黄避岙等17个乡被称为水利运动高潮乡,每天有1500余人日夜奋战在水利工地上。墙头乡方家岙农业社每夜出工200余人,提出“只要汽灯亮,夜工不收场” 的口号。高塘乡开展比出勤早、比出勤多、比质量好、比不出事故的“四比”活动。从县到区、乡,还层层召开水利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把治水运动不断推向高潮。
围堵淡港门的工程是特别艰巨的一项工程。淡港是象山西部最大的港湾之一,港宽300米,长6000米,两岸有5300余亩农田,是莲花乡的主要耕作区。旱天时“内塘晒白,外塘吊咸” ;大雨时山洪直泻,雨过即干;潮汛时海水倒灌,淹没农田,庄稼常常颗粒无收。1957年10月,淡港门堵港工程开工,莲花乡动员了12个农业社1700余民工,日夜奋战在工地。为了赶在春耕前可利用港内淡水灌溉,西周区委发出提前两个月完成堵港的号召。堵港前后,正值严寒季节,寒潮濒临,风雪交加,但工程照常进行。人们用稻草裹腿,烧篝火取暖,日夜赤脚踏在深至膝盖、冰冷刺骨的海涂中。当气温降至零下四五度时,海涂冻结,民工们用铁锹砸碎冻土,取土筑堤。由32位身强力壮的青年组成的突击队,不分白天黑夜,趁着退潮时向港底拋石,分组轮换跳入冰冷的激流中打桩缚篾索。就这样,终于提前两个月在1958年春耕之前完成了堵口合龙任务。整个工程新建了一座6孔高6.8米、宽2.5米的闸门,开挖了一条长500米、宽48米的引河,新筑了一条长500米、高5米的塘坝。共投工15万余工,完成土方11.2万立方米,石方0.8万立方米。堵港工程完成后,长年受海水浸袭的淡港,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淡港”,淡港两岸5300余亩农田由单季稻改为双季稻,实现了产量翻番,旱涝保收。
为确保粮食产量超《农业发展纲要》,在兴修水利的同时,还开展大规模的治土运动。挑高填低,加高田面,平整土地,挖河开渠,治理低洼田、改造烂塘田5.65万亩。至1958年春,全县共出动民工368万工,完成土石方515万方。先后建成了龙角岩、里考坑、珠山脚、马岗、东坑里等16座小型水库;至于容积仅数千立方的山塘、水潭、鱼鳞坑等更是星罗棋布;还陆续动建库容百万立方以上的仓岙、溪口、新民、岩头陈、赤坎、南盘、九顷、小百丈等中型水库20余处.。但由于当时浮夸风泛滥,摊子铺得过大,多数工程未经勘测设计就匆促上马,技术力量不足,资金、物资跟不上,不久,仓岙、溪口、新民等多处中型水库工程不得不停建或缓建。
1957年冬至1958年春的水利建设“大跃进”,为后来粮食的大幅度增产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在“大跃进”运动的背景下,过分强求争速抢时,苦干蛮干,急于求成,加上水泥、钢筋等物资严重匮乏,因而造成诸多工程存在质量隐患,若干年后为此付出了重大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