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主体区建设推进情况

2019年,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主体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我县围绕 “136X”建设体系,坚持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海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海洋科技研发与产业化、海洋产业绿色发展模式三大任务,全面推进海洋产业、科技创新、陆海统筹、平台能级、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六方面重点任务,狠抓30项重大工作举措,示范区主体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海洋经济稳步增长,海洋产业增加值近100亿元。

一、2019年工作进展情况

(一)海洋工作体系全面构建。强化组织领导,调整县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县海经办专项职能,落实联络员制度。组织召开主体区建设推进会,强化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落实责任主体,制定发布《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主体区建设实施方案》和《2019年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主体区工作要点》,并将示范区主体区建设工作纳入今年县级部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明确重点部门、重大平台工作任务。加强沟通对接,在市、县两会期间对宁波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主体区建设进行专题审议。积极参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论坛,梳理全国各示范区建设动态信息,与温州、宁海、奉化等兄弟县市区紧密联系,借鉴先进做法,推动象山主体区建设。营造建设氛围,在今年第十五届中国海洋论坛宣传我县海洋经济建设经验做法,提升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主体区知名度。

(二)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日臻成熟。积极发挥海洋资源禀赋优势,以生态化、高端化、国际化为方向,主动对接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打造海洋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海洋装备、海洋旅游两大优势产业,培育海洋新材料和航空航天产业两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海洋渔业不断转型升级。海洋装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鼓励日星铸业、易锻精机等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竞争力,引导鹤浦船舶基地相关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海洋基地,加快临装备工业园建设,谋划编制城东工业园扩园总规,重点谋划建设以风电产业为核心的海工装备基地、以膜产业为核心的新材料基地、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信息化产业基地。引进一批大项目,已签约项目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其中,新日星铸业项目前期投资60亿,占地1000亩,投产后可年产18万吨大型海上风电关键部件,年产值达50亿元。预计全年实现海洋装备工业产值89亿元。海洋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全县新材料产业规模企业达39家,形成了以激智、勤邦为代表的海洋光学薄膜产品、以省“隐形冠军”企业钰烯为代表的海洋防污防腐产品、以博禄德为代表的海洋电子通讯产品,首期投资35亿元的膜材料生产基地和膜研发创新中心已正式开工建设,一期规划面积约123亩,未来可年产22万支反渗透膜,将成为推动中国高性能膜材料研发及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预计全年实现海洋新材料产值21亿元,同比增长16%。海洋旅游发展取得新成效,成功创建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围绕“一带四区多组团”全域发展空间格局,着力推动旅游全要素上升。不断健全全域旅游规划体系,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环石浦港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实施,编制《环大塘港-蟹钳港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核心景区打造。推进松兰山国家5A级旅游度假区、影视城国家5A级景区、半边山省级旅游度假区、阿拉的海国家4A级景区以及枫康养生园国家3A级景区创建。今年新开工1000万元以上旅游项目14个,完成投资59.6亿元。预计全年海洋旅游接待总人数864万人次,海洋旅游总收入95亿元。海洋渔业不断转型升级,提升渔业组织化水平,加快推广渔船股份制改革和公司化管理。近海捕捞形势稳中向好,远洋渔业提质增效,“甬利”号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项目、新型超低温鱿钓船远洋作业稳步推进,预计实现远洋渔业产量2.5万吨,产值5亿元。转型发展生态高效渔业,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推广成效显著,顺利通过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专家验收。打造全产业链渔业基地,加快推进苗种繁育体系建设等23个总投资81.1亿元的重点项目。预计全年海洋渔业产值达到60亿元,水产品加工产值42亿元。航空航天产业培育初显成效,航天发射场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已列入浙江省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宁波市空天信息产业规划。聚焦商业航天产业,加快引进商业航天研发制造、运维服务、后期应用等相关项目。目前已引进明腾雷达电子、天链测控等项目,已与银河航天等4家商业航天单位达成合作意向。

(三)海洋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完善创新生态全要素配置,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海洋科技新业态,海洋领域研发投入占海洋产业产值比重达3%,全年新增授权涉海专利32件,研发成果转化个数为10项,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个。不断壮大创新主体规模,引进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新乐造船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宁波瑞德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已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审核中)。加快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初步形成以海洋科技人才创业园、众创空间为代表的开放型、多层次的创新生态系统,积极谋划建设海创园专业园,预计建成研发办公大楼、生产厂房、生活用房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明年正式开工建设。加快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推动浙江宁波象山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专家服务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建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引进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组建海洋复合增材制造装备团队、智能成形装备、金属粉末制备装备等尖端创新团队,为临港装备区块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引进中国电科院创新分中心,有序推进无线电频谱、海上10G通信链路的试验研究,全力推进陆海统筹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智库联盟,与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前滩研究院等大专院校、专业智库对接,开展海洋经济相关课题研究,把海洋经济主体建设纳入今年县委读书会暨县委1号课题,将研究成果吸收纳入“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前期。加大涉海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截至目前,通过象山“快服务”柔性引才,引进涉海高层次人才项目2个,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涉海人才60余名,其中国千人才团队1个。加大科技政策扶持,出台《推进“科技争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扶持海洋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从资金、资源、空间等多方面、多维度鼓励各类群体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集聚发展。推动科技金融创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科技信贷产品不断丰富,与中行合作建立科技金融“风险池”,与信用社、农行等合作建立“科银保”科技贷款,与浙商银行等签署《推进象山县“中国制造2025”战略合作协议》,与市农发行签订海洋金融战略合作协议。

(四)陆海统筹一体化纵深推进。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渔港经济区建设步伐,重点打造“一核一带六区两基地”,制订发布《石浦现代渔业功能区块建设实施方案》,全力塑造“千年石浦港、中国渔业城”形象。加快区域交通主干网建设,积极开展G527岳井洋大桥及接线工程前期工作,甬台温高铁过境象山方案结合高铁走向情况形成方案研究,甬金高速复线象山段高速公路开展线位走廊研究。浙江海洋运动中心配套道路一期工程,完成路基工程80%,管道工程70%。推进港航和水利基础设施,加大石浦港和象山港口岸开放力度,完成大中庄通用码头堆场等附属工程、渔业船舶防台避风锚地改扩建。基本完成中心城区防洪排涝、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加强能源和供电设施建设,石浦LNG气站及管网工程已完成13公里管网建设,场站正式运行。新桥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投用,滨瑶输变电工程扩开展可研编制报批,目湾输变电工程完成意向路径图。

(五)海洋经济发展平台优化升级。围绕象山主体区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智慧科技、海洋旅游(影视休闲)、渔港经济四大功能区块,积极谋划10大标志性事项和10大标志性项目,完成投资7.04亿元。全县36个海洋经济重点工程实施类项目完成投资30.1亿元,占年计划74.7%。象山经济开发区积极招引重大项目落户,新引进宁波市“中国制造2025”“3511”产业体系项目30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达20个。加快推进项目落户施工,全年预计新开工项目达22个。扎实推进象山临港装备工业园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建设认定。预计全年可实现规上产值260.5亿元,完成工业投资32.5亿元。宁波象保合作区开发建设跨入新阶段,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引进各类企业902家,今年1-10月完成财政总收入5.8亿元。航天发射场项目稳步推进,云制造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完成“航天云网”等29个双创项目辅导孵化,签约入驻企业5家,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亿元。园区高速公路连接线全线开通,配套基础设施陆续建成交付。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发展势头良好,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为抓手,全方位推进星光小镇和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引进753家企业(46家为公司)落户,新增规上企业2家。浙江广电象山影视(基地)有限公司三期完成投资额8700万元,中国海影城影视体验中心、宿舍区(演员公寓)基础施工已完成。预计全年实现产业区营业收入33亿元,接待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浙台经贸合作区加快发展建设,打鼓峙国际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项目扎实开展,编制完成开发概念性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处理工作稳步推进。高塘挪威三文鱼养殖基地获6000万欧元投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设计方案基本完成。洽谈台湾种虾育苗、澳洲龙虾及海马的育苗养殖等项目,进展较好。大目湾新城-松兰山区块开发建设有序推进,1-9月,在建项目14个,新开工项目19个,累计完成大小项目30个,今年引进中化国际膜产业基地、中广核海上风电项目等亿元以上海洋经济项目13个,完成投资2.559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4.87%。修编《象山县大目湾新城总体规划》,扎实推进大目湾新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洽谈意向项目,前三季度累计接待来访意向客商约100批次,重点洽谈项目涉及大连圣亚海洋王国项目、北京燕园科创康养项目及太平医养项目等。根据总体规划及项目招商情况,制订8宗土地出让供地计划。松兰山国家5A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取得突破,《松兰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松获省人民政府批复,松兰山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完成资料收集、整理,即将进入现场审核阶段。投资3.5亿、占地170亩的游客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 ,同步开展宁波松兰山滨海旅游度假区核心区改造工程,投资3.5亿。

(六)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全面开展陆源污染物治理,我县8个重点污染源排海口已全部完成治理。加快海水养殖标准化创建和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应用,顺利开展5个海水养殖尾水治理点建设,通过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专家验收。加强海洋资源环境养护,实施捕捞渔民转产减船五年计划,严控捕捞强度,不断完善“人、船、鱼”全产业链管控体系。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在石浦镇檀头山以东海域共计放流150余万尾岱衢族大黄鱼。第22届中国(宁波象山)开渔节顺利召开,全面提升渔民把自觉保护海洋资源意识。实时跟进海岛、岸线、湿地生态修复,加大生态岸线修复力度,目前已完成5个中央海域使用金整治修复项目,东门岛修复进度80%(预计年底完工并验收),累计修复海岸线达21.4公里。加快建立西沪港湿地公园,完成规划编制前期调研、招投标以及相关评审工作。提升韭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和象山花岙岛国家级海洋公园3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管护能力。严格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出台《关于做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协作配合工作的通知》,启动对县农业农村局、西周镇、定塘镇、大徐镇等四家单位相关领导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项目,并于今年4月在全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培训视频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并推广至全省乃至全国。

(七)海洋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完善海域滩涂养殖权利体系,设立黄避岙乡海域三权分置创新试点,出台浅海滩涂开放式养殖用海三权分置实施意见。推进海域海岛公开出让,开展海域海岛基准价格评估体系前期权属数据收集,顺利将汰网屿山岛招拍挂方案报省厅并完成海岛价格评估。完善“智慧海洋”体系,建立海岛统筹一体化管理、监测体系,共监测项目用海16宗,共计62次。完善海洋预警预报系统,进一步优化海洋、港口气象监测站网。优化海洋动态监管系统,深化开展渔业领域“一打三整治”,石浦港进出港雷达识别系统全部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进一步缩小渔船监控盲区。自5月至10月份,发现疑似问题渔船516艘,查扣52艘,“智慧渔港”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深化渔业审批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启用“渔船拆解流转系统”,已有2艘渔船通过该系统完成拆解及确认。创新海洋经济统计机制,完善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体系,健全海洋经济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实施海洋经济核算制度和方法,争取国家试点。

二、主要问题

(一)工作合力有待加强。部门联动、部门配合有待加强,没有形成全县一盘棋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局面。特别是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重大项目谋划、包装、招商、宣传等方面都后劲不足。

(二)海洋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我县海洋产业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等海洋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仅占总量的23.7%,未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整体竞争力不强。海洋产业平台能级不高,缺少对外合作交流,开发建设以自身力量为主,投入压力大,招商优势不足。

(三)陆海统筹水平亟待提升。象山半岛与长三角大城市联动能力不强,对外快速联系的铁路等交通设施缺乏,城市服务相对落后。县内陆海交通设施有待完善,特别是石浦港、象山港区域口岸开放及水域、码头等受限,导致一些涉海重大项目无法落户。

(四)要素保障仍显不足。主要功能区块用海用地保障仍然不足,如海洋工程装备区块规划范围内可用工业用地仅650亩,影响重大项目落户。涉海科研机构、海洋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自主创业的实用型海洋技术人才,导致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难度较大。政策支撑力度不够,资源、资产、资本转化率不高,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有待加强。

(五)示范推广经验总结不够。海洋领域相关改革创新试点进展不快,典型经验总结提炼不够,可复制推广的案例不多,主体区内各个区块的联系性较弱,形象宣传有待加强,特色不明显,可看性较低,离打造成“象山样板”还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