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964348/2019-129476
工作进展
2019-06-27
涂茨镇
主动公开
做教育要达到一种境界,情怀必不可少。坚守内心最深刻的宁静,守望一份最美好的教育理想,拥有一份物质无法衡量的快乐。我县援疆教师陈海敏,主动请缨去遥远的库车支教,为边疆孩子点亮梦想。
是情怀也是使命
2018年8月,浙江省“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正式启动,涂茨小学陈海敏放下校长一职,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赴新疆库车县支教。“是我自己主动报名的,教育局同意我去,我很开心!”陈海敏说,“唯一内疚的是对不起家人,孩子还小,要靠妻子一个人照顾。”
早在6月份,陈海敏就开始对自己即将支教的新疆库车县阳明小学有了期待,这种期待如待嫁的姑娘,如当年刚入职时对新单位的期许。每当阳明小学的公众号发布新的内容,他总会迫不及待地打开阅读。
怀揣“舍家报国,倾情援疆”的梦想,陈海敏8月21日离象赴杭,8月22日正式进疆。8月27日,是库车县阳明小学正式开学的日子,早晨,陈海敏和宁波市其他支教老师一起,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学校。在走廊上,遇到一位家长,这位家长对陈海敏说,听闻阳明小学将由宁波市的老师来支教,她就千方百计将孩子送到了阳明小学。她说:“能让孩子在新疆接受到来自宁波的教育,我真的感到十分难得,希望孩子能在宁波老师的带领下,健康成长。”还有一位孩子,家长是阿克苏沙雅县(沙雅到库车约65公里)的一名公务员,尽管沙雅也有浙江其他地方来援教的学校,但是了解到阳明小学的硬件建设、软件配置及师资情况后,这位家长义无反顾地决定将孩子送到阳明小学就读。校门口,直到下午还有很多家长等候在保安室,希望可以让孩子就读阳明小学。
当天,陈海敏在日记里写道:家长对阳明小学、对宁波教育充满了期待,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沉甸甸的责任。支教生活已经正式开始,我们必须努力工作,不为宁波教育丢脸,不让家长们失望。从今天开始,从此刻开始,我们不再是“援疆教师”,我们都是库车县阳明小学的一员,都是阳明的教师。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陈海敏担任10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班上一共有31名学生,其中维吾尔族的学生4人,回族2人,还有两名孩子刚从河南老家过来。陈海敏除了教学工作之外,还需要“传帮带”,担任学校党建办主任,协助党支部书记做好党建工作,协助德育副校长和辅导员一起开展政教工作。对于当过政教主任、校长的陈海敏来说,这些工作也算“对口”,但他从不认为自己可以凭老经验办事,一定要符合校情和民情,一定要结合学校的特色。
打通教育坎儿井
作为一名“外来户”,必须时时刻刻努力学习,积极融入,方能成长。阳明小学是库车县唯一一所提供学生午餐的小学,其他学校的孩子都在13:50放学,由父母接回家吃午饭,并在15:50之前回到学校,参加下午的课程。阳明小学为了解决双职工家庭的困难,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就餐。14:00开始送餐,一份酸奶,一盒新疆特色食品“丁丁炒面”。
支教工作不仅仅是地域的差异,还有文化的差异、语言的差异。在新的环境中,首先要做一个学习者,维吾尔族孩子的姓名该怎么叫,陈海敏向身边的同事虚心请教,也给自己长了见识。原来,维吾尔族孩子取名,前缀是自己的名字,后面则是父亲的名字。如尼格买提·热合曼,他的名字是尼格买提,而热合曼则是他爸爸的名字。据说以前还有加很多后缀的,包括祖父、曾祖父的名字。
除了搞清楚少数民族孩子的姓名,还要尊重民族的差异和习惯。比如维吾尔族、回族的孩子是不在学校吃午餐的。陈海敏觉得,孩子在学校吃饭,有利于更好地融入集体,他与家长沟通后,孩子们打破了饮食的界限。起初,陈海敏任教班级的孩子全在学校里吃饭。慢慢的,全校维吾尔族、回族的孩子也都在学校吃午餐。
陈海敏不仅仅是数学老师,更是国家通用语言的传播者。在与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陈海敏感觉最大的差异是语言。特别是几个维吾尔族的孩子,他们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语速快,听起来就像在说英文。陈海敏反复提醒他们把语速放慢,让他们按国语一字一字标准地说。班里有个孩子叫“热法特”,自我介绍的时候,陈海敏听了5遍,都没听明白他到底叫什么名字,直到翻看了学生名册。于是,陈海敏带领他一字一字地说。第一遍他学得很吃力,语速还是很快。第二遍慢下来了,就是“法”发成了第二声。第三遍很棒了,又让他说了一次,没问题了!放学时,陈海敏离校前,碰到了热法特,亲切地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热(第三声)法(第二声)特。”而且语速很快,陈海敏又教了他两遍。第二天上午,陈海敏一进校门,就在学校大厅看到了热法特,再次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回答:“热(第三声)法(第二声)特。”陈海敏继续耐心地教他。现在,热法特能够很标准地说自己的名字。还有一个女孩,从河南老家刚过来,带着浓重的河南地方口音,陈海敏也一次又一次地帮她纠正。
这是无悔的选择
上第一堂课时,陈海敏教学生如何做课前准备、如何坐、如何听、如何作业、如何发言……还自行摸索了“作业盒子”,并用这个APP介入课后补充练习,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
《道德经》第六十章云:治大国,若烹小鲜。陈海敏认为,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将教师这个职业代入厨师,陈海敏是一个掌厨14年的“老师傅”了,他努力地做着“大厨”。在课堂上,注视着这些闪着光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下,那么灵动,那么清澈,如同新疆的蓝天白云,卷卷的头发,别有一番异域风采。尤其面对小艾同学的时候,陈海敏真希望自己不是一个数学老师,不用催着她交作业,不用催着她完成任务,不用催着她认真听课。“小艾,你能听懂老师说的话吗?”“一点点。”“是能听懂一点点,还是只有一点点听不懂?”“能听懂一点点。”陈海敏有点失落,原来,自己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她坐在下面恬然微笑,竟然是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在教学加减法时,看着她连5以内的加减法都不会,甚至扳着手指都算不出来时,陈海敏内心好失望。
小艾是一个少数民族孩子,父母都不认识汉字,做家庭作业时无法给孩子辅导。陈海敏“特别”对待,课间将小艾叫到办公室,一字一句给她读题,给她指导,孩子不会写的字,还手把手地教,特别是“笔顺”。
陈海敏找小艾的家长沟通,交流很困难,因为她的妈妈不会讲国语,家长坚持一句话:“让她慢慢学。”陈海敏不禁想到了库车街头的羊肉串,大师傅掌握了很好的火候,而且有一颗等待的心。“我如何去等,我怎么等?如果我不等,那会怎样?我想我必须要等,收拾起自己的急躁,慢慢地等。”陈海敏对自己说,“希望可以等到羊肉飘香,可以等到他们思维跳跃。”
经常有人会好奇地问陈海敏:“你跑到新疆去支教,后悔吗?”“我无悔!”陈海敏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
除了努力上好自己的课外,陈海敏经常帮助同事提高教学水平。本学期,阿克苏地区举行了青年教师“大比武”,陈海敏受邀担任库车县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赛前打磨组组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3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参赛选手全部获奖,创下辉煌成绩。
陈海敏还积极到其他学校送教,上展示课。在当地农村小学送教时,他看到有些孩子冬日里衣衫单薄,孩子们课外读物匮乏,就积极发挥象山大后方的力量,做好牵线者,为国家的扶贫攻坚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象山县慈善总会、象山县教育局、象山县妇联、象山县志愿者协会、巨鹰校服厂、大目湾幼儿园、衣重生、鹰星公司、涂茨小学、丹城五小、常青藤绘本馆等的支持下,大批冬衣、文具、书籍等爱心物资运到新疆,送到了当地农村贫困孩子的手中。
陈海敏说:“教育援疆,也许我们还可以做更多,带给新疆的孩子、老师、家长更多的理念。”
中国梦·我的梦
陈海敏:教育援疆,路漫漫!我许下2019年的心愿:2019,不将就,继续在库车努力工作,磨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