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964380/2021-130751
工作进展
2021-11-15
新桥镇
主动公开
走进新桥镇洋坑村,满眼是绿色世界。山是葱绿的,近山树林茂密,浓荫覆盖,远山岗峦叠嶂,青毯连片,不见一块裸岩。水是清绿的,一条宽近10米的溪坑哗哗流淌,由东转西往南,流过村中央永丰古桥,在桥下与西北山头王坑汇合成一泓面积二三亩大水潭。一群鸭子泛游觅食,戏嬉追逐。几只小鸟时而俯冲水面。时而飞向岸边树丛。潭面如镜,微波清澈,倒影出山形、树林和屋舍。村落是翠绿的,溪岸、路旁、屋边长满樟树、水杉、枫杨等,高大挺拔树冠如云,疏遮着道路、房屋、老庙和古祠。
洋坑村三面环山,深藏山坳,远离公路,雾气蒙蒙,空气清新。行走村头,见得最多的是老人,或聚集小店门口乘凉聊天,或拄着拐杖在树下踽行,或在路旁菜地地里挥锄劳作。
村里老人健朗,生活自理,八九十岁手不离锄,每天种菜种瓜忙。全村760人中,80岁以上35人,90岁以上10人,过去有过百岁老寿星,被人誉为“长寿之村”。
洋坑村位于新桥镇东北部,东、北、南三面环山,拥有山林3000多亩,东南大头山,主峰389米。大山向西延伸为后门山、庙后山,向北转西延伸为洋坑岭、洋山岗,西面敞口像喇叭,平地开阔,地势低缓,整个村区呈“V”字形,被誉为“凤凰谷”。
东面洋坑岭为古道,石子弹路,长4公里,翻岭即是海边松岙村。没有公路年代,小贩们每天往返山岭东西,洋坑、山头王等村冻面、番薯丝,松岙鱼虾、海涂小鲜经常交换,海陆各需互通有无。
山头高,水源长。村北依洋山岗,岗下有条大溪坑,故名为洋坑。该溪从洋坑窝到村口,东西长约1600米,山坳深处建有两座小水库,蓄水三四万方,用于山田灌溉。村内尚存4口老井,井不深,泉脉丰,遇到大旱不干涸,满足全村饮用。庙后山脚有口小水井,水质清冽甜口,富含矿物质。以往小孩咳嗽、发热什么的,总来此汲水煎熬草药,一喝就可缓解、痊愈,乡民称为仙水。清初,村民集资建造永丰庙,将泉井圈进围墙内,每年八月十六为庙会日。
洋坑村现在有250户,以吴、史、吕、周姓居多,其中吴氏占70%。元朝末年,天台鱼桥村吴玉卿来象做官,选择洋坑定居。诸姓久安偏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农为业,自给自足。乡邻发生纠纷,族长主持公道,以理服人,以和为贵,向来团结和睦,民风淳朴,这也是村民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洋坑村人人勤劳,过去利用村西官道(翻东溪岭可到丹城)交通便利,善于经济营生,逐渐积累财富,陆续建造多座三合院道地,其中吴氏6座,史氏2座,周氏1座,吴氏还到村外置田买地,仅樟岙附近就有百余亩。
洋坑人物质生活富裕了,同时追求精神寄托。坐落庙后山麓的吴氏宗祠, 始建于清乾隆46年(1782),四合院,中戏台,两厢楼,正殿5开间,供奉吴氏先祖,已列为县文物保护点。山门头有幅对联:“玉溪滋文脉源长流远,凤谷蕴福地叶茂枝繁。”联意蕴含祠堂风水独特。现见祠前平地保留一段两三米长、五六十厘米高的石拱桥顶,下观洞孔水流潺潺。门口树下乘凉老人告诉,桥下有条小溪坑,从祠堂北绕往祠西,意为溪流盘桓,留住风水,前几年浇铺覆盖水泥路面。看露出桥顶,像一条龙舌头,往里直对祠堂正山门,朝外正中西北方向五狮山主峰。因而高山流水,文脉绵绵,族运亨通。
洋坑先人尊师重教,悉心培育后人。清道光间,族人吴善枚、吴善同兄弟相继考取贡生。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一时传为美谈。自此好学之风代代相传,村里先后走出10多位专家、高工、领导干部。新高考制度恢复来,每年有学子被大专院校录取。
洋坑这方传奇山水,还是一块红色土地。白色恐怖年代,青年吴烨(1913—1941)接受革命思想,利用学校传播真理,后投身新四军队伍,1940年担任中共福建邵武中心县委宣传部长,次年被叛徒杀害,年仅29岁。洋坑还有两位革命烈士,吴忠良(1922—1951),壮烈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俞保才(1935—1959),为江苏吕泗洋抗台护渔献出宝贵生命。
近几年,洋坑村因势利导,与结对单位武警宁波支队、宁波财政学院象山影视学校联手,努力挖掘村落传统、红色资源,精心打造以“红色旅游+特色农业”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开发楠山林果基地,实施军事田园振兴项目,建立祠堂文创中心,警民携手、校村合作,共同传承吴氏文化、红色文化、长寿文化,带动全域旅游,拓宽村民致富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