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夫:以生命作诗,化作东方的微光

发布日期:2021-04-22 09:42 信息来源:今日象山 浏览次数:


殷夫,原名徐白,谱名孝杰,又名白莽,著名无产阶级革命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

细雨蒙蒙,春潮涌动。沿着青石板路,来到位于大徐村殷夫故居,矗立在故居前广场的汉白玉雕殷夫半身像旁放满了鲜花,述说着后人无尽缅怀和思念。殷夫故居始建于公元1876年,1991年象山县政府筹资27万元,按原房屋建筑风格和布局结构进行整修。

殷夫故居主体为小青瓦木结构,大门门楣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的“殷夫故居” 题书。推开大门进入,三合院式平方映入眼帘,东西厢房为殷夫事迹陈列室。后院有水池及回廊,池中建有六角亭台及革命诗人丁玲的题词石碑“诗坛骄子”,回廊60多块石碑上刻有殷夫的革命诗句。据记载,后院曾是一片菜园,殷夫在此度过了一个愉快的童年,在《我还在异乡》这首诗中,他这样描述到“绿色泛溢的后院,春泥气氛,草丛上露珠闪金……慈和地拥我孵过冬阳”。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问及殷夫烈士,殷夫兄长的后人、年逾花甲的徐建人精神矍铄地说道。幼小的殷夫聪明过人,三四岁开始认识方块字,五岁学《神童诗》,六岁能下象棋,八岁上大徐私塾,常常先生未教,他已能读能写。1925年5月 “五卅”运动爆发,正在上海求学的殷夫受到民主革命的熏陶,参加了这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爱国斗争,回到象山声援五卅运动,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殷夫有着远大的革命志向,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县殷夫研究会会长张利民说。投身革命后,殷夫先后四次被捕,在严刑拷打和生死考验面前,他始终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坚韧不拔地战斗。第一次被捕后,殷夫曾在监狱昏暗的油灯下作叙事长诗《在死神未到之前》:“革命本身就是牺牲,就是死,就是流血,就是在刀枪下奔走……让鲜血染成一条出路,引导着同志们向前进行……”1931年1月,因叛徒告密,殷夫与柔石、冯铿等人被英租界巡捕逮捕,不久被秘密杀害。殷夫牺牲时年仅21岁,是“左联五烈士”中年龄最小的。

作为象山红色革命的重要记忆,殷夫以诗为武器、参与埋葬旧世界的斗争精神感召着无数后人。1990年,我县成立殷夫研究会,致力于殷夫史料考证、学术研究和精神传承。殷夫故居先后被列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红色教育基地。近年来,大徐镇在殷夫故居成立“青年之家”,设立红色文化青社学堂、微型团课宣讲团和“青”风徐来志愿服务工作站,为青年提供交流殷夫精神的实体平台。一个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红色教育基地已在殷夫故居应运而生。(记者 高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