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3月23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健康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维护和促进我县人民健康的“主力军”,全县卫生健康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定位,围绕高质量筑就建设“重要窗口”的人民健康防线要求,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用行业优势服务于民,连续多年群众就医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
坚持我县卫生健康事业
高质量发展“一个基本遵循”
坚持卫生健康事业“党建引领发展”的基本遵循,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强化党建与中心工作、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系统高知群体党员比例达30%。健全公立医院党建组织指导体系,完善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质量评价办法,形成主体明晰、责任明确、有机衔接的党建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社会办医院党建工作。深入推进“清廉医院”建设,医德医风持续改善,清廉指数逐年提升。
推进我县卫生健康事业
高质量发展“两个根本转变”
“卫生健康管理”向“卫生健康治理”的根本转变。以健康象山建设为契机,形成“高位推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撬动社会整体联动卫生健康治理“大处方”。坚持真正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布局“1+5”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总路线,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满足医疗卫生需求侧,探索医疗卫生服务支付侧,健康浙江工作连续多年获得省级优秀等次。
“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根本转变。科学做好我县居民疾病谱变化情况分析,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综合施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到2020年底,我县人均期望寿命达82.85岁,比“十二五”期末增长2.26岁,分别高出浙江省2.38岁、宁波市0.71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指标值持续保持在历史低水平,主要人群健康指标处于宁波市各县(市、区)前列,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强化我县卫生健康事业
高质量发展“三个更加完善”
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以县第一人民医院、县红十字台胞医院、县中医医院为龙头的三大医疗健康集团。建立医共体内连续医疗服务中心,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制定完善县乡两级疾病诊疗目录,统一药品目录,为县域居民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健康服务,“十三五”期末县域就诊率达92.01%。
均等化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大力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十三五”期间人均提高到65元,服务项目达12项, 2018-2020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市绩效评价均为第一名。积极推进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优先满足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居民、孕产妇、婴幼儿、残疾人、低收入对象等的签约需求,逐步实现1个签约居民1名家庭医生,1份动态管理电子健康档案目标。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普惠项目,开展直肠癌、慢阻肺、妇女两癌筛查活动。推进基层慢性病医防融合,创新“334”管理服务,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70%以上,成功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延伸性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十三五”期间,整合现有医疗卫生与社会服务资源,打造延伸性健康服务“象山模式”。医养结合创新“五型模式”,即住院养老型、老年公寓+老年医院的专业型、“颐养小屋”型、社会购买服务型,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精准的养老健康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创新“三级模式”,搭建“1+3”县级平台、“18+X”镇乡(部门)平台以及村(社区)心理服务室,初步形成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重点人群心理健康规范管理率达99.34%,成功创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国家试点县,入选浙江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100例。
实现我县卫生健康事业
高质量发展“四个明显增强”
重大疫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建象山一院医健集团总院、台胞医院医健集团总院、县疾控中心等3家核酸检测实验室,全县总体检测能力达23400人次/天。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范设置发热门诊、传染病病区,建成13间负压病房、22张负压病床、1间负压手术室、5间传染病专用血透室,2家独立CT室。切实加强重点场所和重点领域疫情防控,人物并防、闭环管理、精准施策。全县2例确诊对象得到有效救治,未发生次生疫情,实现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硬、两战赢”。
医疗卫生能力明显增强。实施医疗卫生事业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与上海、杭州、宁波等地三甲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实现省市专家长期入驻、定期坐诊,成立了7个技术诊疗中心、20个名医工作站,建成6个省市重点(龙头)学科,三四类手术同比增长20%。强化基层分院急救、儿科、康复、中医等学科建设,建成县级基层重点专科8个、护理专科门诊32个。推进中医药技术传承和创新,建成宁波市首家医共体“共享中药房”,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卫生健康服务效能明显增强。纵深推进卫生健康服务供给侧改革,落实全领域“最多跑一次”要求。服务领域以信息化为基础,推行网上预约挂号、分时段预约、诊间支付、电子发票、共享药房等服务;以服务整合为手段,推行双向转诊中心、日间病房、出生一件事多证合办等便民惠民服务项目,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行政审批领域继续推进 “放管服”改革,全面梳理权力清单,推行承诺审批制、审批电子化等减证便民措施,基本实现“无证明”是常态、“要证明”是例外。
智慧医疗能力明显增强。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建设,打破条块分割、数据割裂,推动妇保、儿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系统信息共享。推行“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护理”项目,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推广应用门诊电子病历,实现各医疗机构实时调阅,强化医疗质量动态监管。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完成中心机房三级等保认证工作,推进安全存储、容灾备份,确保关键数据“不丢失、可追溯”。
确保我县卫生健康事业
高质量发展“五个显著提高”
健康象山战略地位显著提高。2018年启动健康象山建设,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将健康象山指标纳入政府综合考评体系并实施考核。持续推进《健康象山建设三年(2018-2020)行动计划》和《健康象山2030行动纲要》,基本建立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实施健康“细胞”培育工程,建设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等各类健康支持性环境162个。推进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省级卫生乡镇实现全覆盖,石浦、西周、鹤浦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
医疗资源总量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完成县中医医院迁建、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扩建等重大基本建设项目,总投资达5亿多元,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成立县急救站,因地制宜构建“1+6”院前急救网络集成体系。整合县妇幼保健院和县计生指导站医疗资源,成立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全县规范运行检验、影像、心电、病理、消毒供应5大区域资源中心,实现医疗信息云端共享。到2020年底,全县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5.04张、3.55人和3.38人,比“十二五”期末增长了57.0%、13.4%和18.2%。
医学人才保障显著提高。出台《关于进一步稳定卫生人才队伍的若干意见》,加大卫生人才“招培引奖”力度。“十三五”期间引进本科及以上医学类紧缺专业人才570余名,其中研究生8名。加大本土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定向培养象山籍临床医学生106名。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期末,在职高级职称人员661名,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达79.8%。大力推进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兑现优秀医学人才奖励补助政策,共发放255.92万元,252人次。
行业综合监管能力显著提高。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通过日常信息化监测和必要的现场检查相结合,实现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依法加强职业卫生、放射卫生、传染病防治、精神卫生、实验室生物安全、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及幼托机构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监管。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强化“非法行医”、公共场所禁烟等查处力度。建立医疗卫生行业黑名单制度,加强对失信行为的记录、公示和预警。
家庭发展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推进生育友好环境建设,建设公共场所规范化母婴室39家,0-3周岁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性机构2家。继续推进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新增独生子女家庭综合保险项目。计生协青春期健康教育影响力不断提高,新增国家级青春健康家长培训项目点2个。稳妥推进医疗援助项目,山海协作、健康扶贫等相关任务顺利完成。
“十四五”期间,县卫生健康系统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夯实基层基础,有效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显著提升医学综合实力,着力增强卫生健康制度供给,推动群众健康福祉迈上新的更大台阶,为建设“重要窗口”提供更多卫生健康标志性新成果和象山元素,为建成国家健康促进县谱写卫生健康新篇章。(通讯员 张凤军 记者 郑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