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783422293/2022-72301

组配分类

公共文化

成文日期

2022-01-13

发布机构

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化基因解码】喜报!象山县文化基因解码工程2021年度成果丰硕!

2022年新年伊始,象山县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喜报频传。在浙江省文旅厅下发的《关于公布首批100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的通知》和《关于公布“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解码成果评审结果的通知》中,由我局申报的“海洋渔文化”成功列入我省首批文化标识培育项目,《象山县文化基因解码报告》获评全省“优秀”等次,《海山仙子国》《象山竹根雕》《中国开渔节》《象山影视城》等4个重点文化元素解码报告获评省级“优秀解码项目”。

文化基因,是一个地区、一方人民特有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多次使用“文化基因”“精神基因”等词汇来描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全面启动于2020年9月,按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发的《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2021年各县(市、区)文化部门要完成本区域内文化元素的普查、梳理和入库,确定重点解码元素清单,出具详实可行的解码报告。

文化基因解码工作覆盖面广、学术性强。面对我县财政经费紧张、高校学术力量欠缺的实际困难,我局另辟蹊径、立足本土,依靠我县强有力的本土研究力量,成立了涵盖县志办、地名办、文联、文保所、文化馆、渔文化研究会、徐福研究会、非遗专家委员会等多个机构的地方专家团队29人,为基因解码工程提供基础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其中部分专家直接参与了重点文化元素解码报告的撰写工作。

为顺利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我局于2021年初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非遗、旅游和公共文化分管领导任成员的县文化基因解码领导小组,在局系统内抽调工作经验丰富、具备一定理论研究水平的业务干部设立文化基因解码办公室,并通过此项工程的开展,培养文化系统内部的文化理论研究储备人才。同时邀请对象山文化有长期研究和独特见解的朱杰军、吴越、陈华文、王其全等高等院校教授担任学术专家,为基因解码提供理论指导。

文化基因解码专班协同专家团队在分析研究象山空间地貌和历史形成发展的基础上,明确了象山文化以农耕为基础、海洋为重点、渔文化为特色的基本认识,确定了塔山遗址、象山明代海防遗址群、陈汉章缀学精神等15个重点文化元素作为2021年解码任务,文化类型涵盖盐文化、渔文化、海防文化、围垦文化、移民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名人等,涉及重点镇(乡、街道)11个,并按省文旅厅《关于印发建设文化标识推进文旅融合行动计划(2021—2025年)(试行)的通知》要求,提炼“海洋渔文化”标识申报浙江省文化标识培育项目。与此同时,文化基因解码专班立足文化系统已有成果,按“好解好用”、“保护濒危”原则,对公共文化、文化遗产和革命文化成果进行梳理存量、分类归档,精选其中405个文化元素录入省文化基因库,重新整理文字约17万字,图片2000余张,编印《象山县文化资源简明手册(草稿)》,把蒙尘于故纸堆中的文化资源重新亮出来,为数字文旅打好资源基础。

象山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1300多年的建县史,但象山的历史,没有名动天下的大山大河,没有享誉寰宇的名人名产。从立县之初一个人口不足7000人且群山阻梗、波涛环伺的缘海小邑,到改革开放后成长为近57万人口的沿海强县,象山历经中唐的草创,宋初的中落,元时的磨难,明朝的倭患,清季的海氛、民国的动乱和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匪患,史册上涌现的是无数并不知名的乡贤邑令、英雄义士的群像,而这些群像背后,是大写的“人民”二字。象山的历史,就是一代代象山人开疆扩土、保家卫国、不懈进拔的奋斗史。

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解码专班拟将解码成果主动应用于“打造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发展美丽经济”“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等县重大工程,加快推动一批最具识别度、承载力的文化资源进行转化利用、创新发展,努力打造出一批充分展现象山人文魅力和时代精神的优质文旅产品,促进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更加鲜明立体,推进象山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走向纵深,为建设“海上两山”实践地、共同富裕样板县建设贡献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