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962529/2022-146943

组配分类

就业创业

成文日期

2022-12-14

发布机构

县人力社保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象山县赋能培育“四新”群体促进美丽乡村高质量就业

象山县围绕自身产业特点和山海要素资源,在高质量就业体系、高素质人才供给上精耕细作,留住原乡人,召唤归乡人,吸引新乡人,做好“转、精、特、优”四篇文章,打造“新渔人、新农人、新匠人、新旅人”等四新群体,不断夯实最基本民生根基,绘就美丽乡村共富新图景。截至目前,该县“四新”群体规模超3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居全市第3,城乡居民收入比值1.61、低于省、市平均水平,今年10月入选了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一、紧扣“转”字,安业提能培育“新渔人”

一是转业不上岸,打造渔旅融合的“新渔人”。随着渔区经济转型加快,该县依托渔港、海岛、海船等资源优势,整合和引入渔业培训机构资源,组织开展职务船员和普通船员技能培训,强化船员实操技能,推动和规范区域内海钓、海捕等休闲渔业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截至目前,该县拥有5家休闲渔业捕捞公司,350艘各类休闲渔船,完成职务船员培训考试4255人、普通船员培训考试4147人,休闲渔业年产值8930万元、年接待15万人。

三是转产不离海,打造经海牧渔的“新渔人”。围绕“渔民减船转产”专项行动,鼓励转产渔民从事大黄鱼、南美白对虾、梭子蟹等海水养殖产业,把人才帮扶作为重要推手,通过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宁波市专家服务平台、科研院校人才资源优势,牵线搭桥组织专家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合作和结对帮扶,走出一条以种苗带动养殖的全产业发展之路。截至目前,该县海水网箱养殖年产值超过27亿元,黄避岙乡高泥村誉为“浙江省网箱养殖第一村”,年产值超过1亿元,户均收入超过30万元。

三是转岗不离象,打造多业复合的“新渔人”。围绕全县2万名渔业从业人员,针对“开渔期上班、休渔期失业”特点,通过线上搭建“工招找”“零工易业”等对接平台,线下组织村企结对和渔工渔嫂专场招聘会,量身定制电工、焊接、机修、厨师、电商等技能培训,推动渔民“休渔不休业”。截至目前,该县挖掘阿拉的海等季节性用工企业78家,举办渔民技能培训班56次,推动1.1万名渔民入职工业企业或民宿、餐饮、旅游等行业,人均增收1.5万元,相关做法在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

二、紧扣“精”字,固业提质培育“新农人”

一是一品一领军,培养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农人”。实施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开展院士工作站建设和农业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制度,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基地和技术实训基地,助推重大农业技术攻关,做强精品农业塔尖。截至目前,该县建立了邓秀新院士工作站,韩东道入选全国共享乡村振兴实践指导师,中国林业乡土专家顾品等24人入选宁波市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库,12名入选宁波市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培训工程。

二是一社一专家,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农人”。实施“两进两回”乡村人才振兴行动,组织农民赴高校培训、日本研修,创新开展乡土专家评选和农民职称评审工作,利用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宁波专家服务平台等载体,组织“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农村系列活动,推进院校专家与农民专家结对,把农民培养成为专家,壮大精品农业塔身。截至目前,该县拥有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84个,注册会员10167户,建立农业领域专家工作站6家,评审出农民职称40人、评出农业乡土专家20名。

三是一域一平台,培养一批懂市场善经营的“新农人”。依托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星创天地、青创农场等创业创新平台,联合乡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农村创业创新人才、农村电商人才、高素质农民专题培训,推行“一产业一产品”创业补贴补助等政策和乡村创业导师、电商直播导师等制度,引导青创客、农创客投身市场推广、品牌打造、产品销售等配套服务,夯实精品农业塔基。截至目前,该县有青创客195名、农创客261名,“象山柑橘”成为区域公用品牌,“红美人”成为致富“黄金果”,县内种植面积3.9万亩,带动4300户橘农增收致富。

三、紧扣“特”字,乐业提技培育“新匠人”

一是项目制培训技艺精湛的“点心师傅”。围绕小吃点心特色明显、品类丰富,该县瞄准“人”、提升“技”、带动“业”,以项目制培训为抓手,根据点心师傅需求“点菜下单”,“量身定制”米馒头、萝卜团、大塘麦糕等12个项目制培训项目,让“小点心”变成名扬四方的特产,换发致富“大能量”。截至目前,“象山米馒头”等列入省专项能力开发项目2项,年培训技能人才430人,全县小吃点心作坊近百家,象山米馒头销售全国各地,其中6家作坊年产值达500万元。

二是师带徒传承独技绝活的“手工艺师”。该县非遗项目品类多、有特色,通过以大师工作室、文化创新团队为载体,以师带徒传承为手段,举办竹根雕、鱼拓、麦秸画等8个就业技能公益培训班和非遗传承人电商培训班等方式,走出一条“有制度、有传承、有体系”的非遗带动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截至目前,该县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传承人67人,省市大师工作室2家,通过“师带徒”等技能培训238人,带动就业980人。

三是竞赛式培养身份认证的“民间匠人”。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代训”作用,健全人社牵头,行业部门协同,技工院校、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广泛参与的“乡村振兴”技能竞赛体系,将海鲜面、糕点师、茶艺师、养老护理员等民间特色工种纳入竞赛,让“一技之长”者“一展所长”,技能竞赛前3名直接晋升技师,把证书价值体现在致富增收上。今年以来,举办“乡村振兴”技能竞赛11场,带动2100人投入技能比武,新培养高级工和技师1262人,抽样调查来看,该县技师年均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四、紧扣“优”字,精业提效培育“新旅人”

一是培优民宿人才,打造一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旅人”。把专业人才作为关键变量,出台旅游特色民宿就业创业等扶持政策,人才贷、创业贷及贴息政策向民宿行业倾斜,推行“资金注入固定、教培人员固定、开班时间固定”的专业培训体系,对民宿主人、民宿管家、客房服务等从业人员,开展从规划到设计引导再到素质提升全员系统培训工程。截至目前,该县保有民宿1156家,吸纳就业1.2万人,其中白金宿2家、金银宿39家,占比近全市一半,组织民宿管家等培训32场,培训3210人次。     二是做优自主评价,打造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新旅人”。借力亚运东风,有效发挥高端旅游人才引领作用,创新开展“金旅”“银旅”人才自主评价和“半岛工匠”评选工作,实施旅游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研训项目,将“迎亚运”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市场营销培训等8个项目纳入研训清单,将高级导游纳入“人才绿卡”管理和人才公寓等安居保障,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截至目前,该县有国家级金牌导游2名、宁波市首席工人2名,评出“半岛工匠”2名、“金旅”人才10人、“银旅”人才12人。

三是引优乡旅人才,打造一支爱乡村、有专长的“新旅人”。创新实施“政府资助+市场化运行”模式,开发“旅游经理人”岗位,招聘毕业5年内旅游、市场营销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定向服务精品村、特色村;支持城市青年、退伍军人和乡贤等人员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等资源兴办农(渔)家乐等乡旅项目,给予创业创新专项扶持经费,针对性解决村级组织难引才、乡旅资源难开发、乡旅人才难培育等“三难”问题。截至目前,拥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县级精品村、特色村65个,招录了26名旅游经理人。